一、诊疗过程 蔡某,女,44岁,主诉腹部寒凉,便秘严重,患者是一名疼痛科医生,工作以接诊病人为主,每天会进行30分钟运动,生活规律,饮食正常。因职业因素,症状期间经常针灸、艾灸调理治疗,治疗后有改善效果但时间不持久。 ![]() 患者便秘、腹部发凉已有7年,症状期间约3天排便一次。了解到患者有过两次剖腹产手术,第1次手术时间在2001年,第2次手术时间在2014年,两次手术在同一位置。 根据以上提到的患者症状信息和病史信息,着重对瘢痕进行检查,患者两次手术后,瘢痕局部颜色较深,局部粘连非常严重,呈条索状。 ![]() 基于瘢痕对机体影响因素,因此对瘢痕进行针刺治疗,选择平刺方式进针作用于腹部瘢痕的浅筋膜层,达到松解筋膜层次之间的粘连,改善局部功能障碍。 ![]() 治疗后患者马上感到腹部出现温热感,凉感消失。本次治疗一周后回访,患者反馈腹部寒凉症状改善效果稳定,没有出现反复,便秘问题暂时没有明显变化。 一周后第2次治疗,基于腹部瘢痕的严重性以及与症状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瘢痕处进行第2次针刀松解,治疗后患者感觉腹部很舒服,1周后回访,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每天都会有排便感。 第3次治疗,腹部瘢痕条索感消失,瘢痕局部变软,针刀松解瘢痕,治疗3天后回访,患者反馈从第1次治疗至今,14天时间,腹部寒凉感和便秘症状消失,没有出现反复。 二、分析 腹部寒凉感原因 腹部剖腹产手术对局部造成严重损伤、较大切割面积对局部神经、血管、筋膜结缔组织造成直接性损伤,在瘢痕形成后,局部断裂的神经纤维会以神经瘤存在瘢痕局部。影响局部信号传入传出,神经感受器对外环境和机体内部的变化不能做出精准的反馈和调控,进而造成局部功能紊乱。 ![]() 1、腹部浅筋膜层、深筋膜肌层和脏层之间相互滑动、支撑,缓冲,保护腹腔、盆腔内脏以及局部功能单元。在浅、深筋膜结缔组织层次之间存在大量的血管,对局部的营养、循环、代谢起到重要作用,当手术切割损伤后,局部愈合形成瘢痕,瘢痕愈合会使周围筋膜结缔组织相互粘连,浅层、深层交错连接,进而出现滑动、支撑,缓冲功能障碍,对血管不仅不能形成牵张保护作用,还会挤压血管,造成循环闭塞。 ![]() 血管本身在损伤后会形成粘连,在腹部筋膜结缔组织的粘连以及血管本身损伤粘连的双重影响下局部循环功能异常,动脉闭塞受阻出现寒凉感。 2、主观感受,腹部手术损伤后造成局部神经感受器功能异常。信号通过感觉神经传入脊髓—中枢,并通过运动神经传出支配相应的靶器官,作出反馈。交感神经支配血管,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交感神经分布在T1-L3脊髓灰质侧柱中间外侧核,并从T1-L3脊髓灰质侧柱中间外侧核发出节前纤维通过脊髓前根进入脊神经,交感神经伴随T7-T12胸神经分布在腹部肌肉和皮肤。 ![]() 同时也通过椎旁神经节和椎前神经节进入腹腔支配相同水节段的内脏器官,如肝脏、胆囊、胰腺、胃等消化器官。调节内脏的分泌、蠕动、吸收、循环、代谢。腹部手术损伤后会直接影响交感神经,通过躯体神经反射影响腹部循环。综上所述腹部损伤后局部功能障碍,造成感觉信息传入、整合、传出错误,导致产生部寒凉感。 3、客观感受,腹部损伤后循环障碍,局部动脉泵血不足,血管损伤后通透差,局部血流量减少。 ![]() 腹部损伤后影响机体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之间的调控功能,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异常兴奋,腹腔循环功能异常,血液流量减少。综上所述,腹部手术损伤后导致局部神经、血管功能异常,客观感到腹部寒凉。 便秘原因 腹部剖腹产手术对局部神经、血管、筋膜结缔组织造成直接性损伤。 腹部主要以T7-T12脊髓节段神经分布和支配,腹部损伤直接影响T7-T12脊髓节段发出的神经纤维,如支配腹部肌肉和皮肤的胸神经、支配腹腔内脏器官的交感神经,调节内脏的分泌、蠕动、吸收、循环、代谢。交感神经对内脏主要起到运动抑制作用。 ![]() 腹部损伤直接影响支配腹腔内脏的神经纤维。影响自主神经发挥正常功能,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消化器官分泌、蠕动功能受到抑制,排便信号传入传出异常。 瘢痕愈合会使周围浅、深筋膜结缔组织交错粘连,对腹腔内脏支撑,牵张功能下降,消化器官不能正常蠕动,排便信号异常,食物堆积,形成便秘。 三、总结 瘢痕对症状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腰腹区域有瘢痕的患者,对便秘、腹部寒凉等症状有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基于此类症状要注重瘢痕的检查与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