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试解No.25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6-24 发布于上海

2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    生姜(切)一两六铢    杏仁(去皮尖)十六个    甘草(炙)一两二铢    大枣(擘)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本条中的“洪”应为“浮”,如果是洪脉的话就是典型阳明证了,用桂枝汤就是误治。
因此本条讲的是如果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如果过度服用,后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况,并且还有浮大脉,那么应该继续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用桂枝汤。
为什么呢?我们从第12条《伤寒论》试解No.12:......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中可以明确服用桂枝汤到什么情况为理想——似有微汗者佳,如果出现了大汗如水淋漓,那么疾病必然不会好,原因因为微微出汗表解阳通,但如果是大汗淋漓,伤津泄阳,正气变弱,而且表里通道还大开,此时只要稍微一个吹风、受凉,正气变弱就像城防没有守军,表里通道大开就像城门开着,这种情况就算来一个外敌兵,都能肆意侵入,疾病必然再发。【注】
因此,治疗方法还是用桂枝汤,但是需要注意桂枝汤的服用法门及其理想的疗效——微微汗出即可,同理可推其他的治疗方法,也是一样的道理,用艾灸也是到全身微微出汗即可,不要上个大督灸全身大汗,病也不会好,以此类推。
如果出现了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即用了桂枝汤大汗淋漓后,出现一阵恶寒一阵发热,而且一天发作至少2次,这种其实就是典型的大汗后邪侵,正虚邪实,发热说明正邪斗争中正气占上风,恶寒说明邪气占上风,这个时候(新邪入侵)如果无汗就可以用小发汗法(正虚不适合大发汗)——桂枝二麻黄一汤,有足够汗的情况下续予桂枝汤即可,有汗但汗出不够多的情况下,保持药物总量的前提下,在桂枝汤的基础上逐渐加用麻黄汤,因此这里其实也是辨证论治的精髓,你要通过四诊合参判断现在患者正气存续情况和汗出多少的情况,以此判断加多少比如的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也是此类思路,只不过桂枝麻黄各半汤是汗将出未出,阳气郁在肌表,所以加大麻黄汤比例罢了。

【注】这种情况在我们民间非常多见,小朋友感冒、发烧长辈要拿被子盖的严严实实,不捂出大汗来不罢休,这种说法有没有用、有没有道理?有的,但是这算半对半错。首先这种方法适用于外感致病,通过捂被子蓄积阳热出汗,达到解表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也绝对不适合捂到大汗淋漓,不然疾病必然反复。我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规培期间第一个科轮的ICU,觉得好多东西要学(劳累正虚),而且ICU是中央空调恒温的,这对于当时阳虚的我而言还是偏冷的(外感寒邪),突然一下烧到39.5℃上下,第一次退烧是用的艾灸(艾灸盒),灸腹部、背部以后艾灸的部位出了小汗,恶寒消失,烧自然退了。然后,我就回去ICU上班了Orz,然后因为病刚好,正气未复,加上又开始忙和劳累和环境温度,3天后我又高烧了,而且烧到40℃,这次就是极度恶寒而且神志有些混沌的状态了,然后,我就盖被子捂出一身大汗,当下热就退到37.5度左右,而且只要我不出被子到外面活动,基本都是低烧的状态,但是一旦出被子到外面活动一段时间,烧就会发到38℃上下,这就是典型的大汗出,邪气泻,但是正气虚,极易感邪的状态。理想的状态是到微微发汗以后做好保暖自然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