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熟练掌握这三种针法让你的临床治效大大提高

 昵称gs7f1 2022-07-19 发布于江苏

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

1、倒马针法 

董针与传统针灸在定穴方面有很大不同,传统针灸所有的经穴均为一点一穴,而董针穴位很多为组穴,一个组穴有两个或三个点,董针很多重要穴位均有这一特性,如妇科穴、三其穴、上三黄穴、足驷马穴、足三重穴等,这一点完全不同于传统针灸。

倒马针法,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针法,较之散列的多针的效果,是来的较大而确实,例如:在内关取穴施针之效果如果等于一分,加取间使穴使成并列之倒马针,则其效果并不只是二分的增加,而可能是三分或五分,这是因为两针有互助合作、一鼓作气的强化作用。可使治疗范围扩大,稳定持续的效果。
全身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使用倒马针以增强疗效,如: 
1)内庭+陷谷倒马对痛经、脱肛有特效;
2)内关+间使倒马治心脏病有特效;
3)支沟+外关倒马治胁肋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等不胜枚举,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董针倒马两针或三针并列,实亦有全息的意义,若三针并列,则还有上针治上焦、中针治中焦、下针治下焦的意义,两针并列,则有上针治上部、下针治下部的意义。当某些全身性疾病,尤其慢性病,牵涉多脏腑的时候,运用这种倒马组穴就有很好的功效。整体合用,全体照应,故作用强大,是深层次全息理论的具体运用。
2.动气针法
即针后令病人疼痛患处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但必须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须在远处穴位施针
倒马针法配合动气针法,疗效显著,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往往能立即收效,例如:
1)患者牙痛,针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两穴,并令患者咬牙或动颚,可立即明显止痛;
2)坐骨神经痛,针健侧灵骨、大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亦可立即缓解疼痛。
动气针法不只限于奇穴有效,亦适合于十四经穴,不但适用于痛症,用于内科,亦有着效。 
3、牵引针法
牵引针法的作用在疏导平衡作用,取健侧远端之穴位与患侧端之穴位形成相互牵引的形态,使其可以「动引其气」,痛点在两穴之间,两穴相引,必然通过痛点,「通则不痛」,可以立即抑止疼痛而达到治病之目的。效果之佳,较动气针法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般而言,牵引穴,以取患侧该经之输穴为主,所谓「俞主体重节痛」。
具体操作如下:例如病人右膝疼痛:
1.取健侧左内关穴强心治膝;
2.再针邻近穴位间使穴,两针便成为倒马针。
3.若膝痛位于足阳明胃经路线范围,则取胃经之输穴右陷谷为牵引针;
4.留针期间要求病患时时活动膝部,即为动气针法
一般留针45分钟左右。如果患处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则令患者按摩或深呼吸,如病患不能自行活动其手足等,则可令旁人协助其活动肢体。
再例如肩痛:
1.可先取健侧远处穴位肾关穴作治疗穴,
2.如肩痛部位在手阳明大肠经,则取患侧三间穴牵引;如肩痛在三焦经,则用中渚穴牵引;如肩痛在小肠经,则用后溪穴牵引。其它各种疼痛,均可以此类推。
总之,以健侧远端为治疗穴,患侧远端输穴为牵引穴。也正符合内经「上有病而下取之(远取以疏导),左有病而右取之(对取以平衡)」的理论。如果双侧同病,例如双膝痛,可针双内关,再针双太冲
脸面部的病可用迎香作牵引,因迎香为大肠经之终点,胃经之起点,大肠经及胃经循行整个脸面,脸面的病如青春痘、脂漏性皮炎、鼻炎等都可用迎香作为牵引针(也是治疗针),极为有效 
   牵引针法应用时,一针在上,一针在下,上下相通,作用更强;又由于一针在健侧,一针在患侧,也含有交叉取穴之意,而且不论是治疗针或牵引针,皆有治疗作用,也可以说是「双重治疗」,基于这些原因,疗效当然很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