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96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7-25 发布于浙江

第96条

伤寒五六⽇,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烦喜呕,或胸中烦⽽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下悸、⼩便不利,或不渴、⾝有微热,或咳者,⼩柴胡汤主之。

⾦·成⽆⼰《注解伤寒论》

病有在表者,有在⾥者,有在表⾥之间者。此邪⽓在表⾥之间,谓之半表半⾥证。五六⽇,邪⽓⾃表传⾥之时。中风者,或伤寒⾄五六⽇也。《⽟函》⽈∶中风五六⽇,伤寒,往来寒热,即是。或中风,或伤寒,⾮是伤寒再中风,中风复伤寒也。经⽈∶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证便是,不必悉具者正是。谓或中风、或伤寒也。邪在表则寒,邪在⾥则热。今邪在半表半⾥之间,未有定处,是以寒热往来也。邪在表,则⼼腹不满,邪在⾥,则⼼腹胀满。今⽌⾔胸胁苦满,知邪⽓在表⾥之间,未⾄于⼼腹满,⾔胸胁苦满,知邪⽓在表⾥也。默默,静也。邪在表,则呻吟不安,邪在⾥,则烦闷乱。《内经》⽈∶阳⼊之阴则静。默默者,邪⽅⾃表之⾥,在表⾥之间也。邪在表则能⾷,邪在⾥则不能⾷,不欲⾷者,邪在表⾥之间,未⾄于必不能⾷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则烦满⽽呕,烦喜呕者,邪在表⽅传⾥也。邪初⼊⾥,未有定处,则所传不⼀,故有或为之证。有柴胡证,但见⼀证便是,即是此或为之证。

清·吴谦《医宗⾦鉴》

伤寒中风三、四⽇,见⼝苦、咽⼲、⽬眩之证,与弦细之脉,知邪已传少阳矣。若兼见⽿聋⽬⾚,胸满⽽烦者,则知是从中风传来也;若兼见头痛发热⽆汗者,则知是从伤寒传来也。今五、六⽇,更见往来寒热,胸苦满,默默不欲饮⾷,⼼烦喜呕,则知是中风、伤寒兼见俱有之证也。少阳之邪,进可传太阴之⾥,退可还太阳之表,中处于半表半⾥之间,其邪,外并于表,半表不解则作寒;内并于⾥,半⾥不和则作热,或表或⾥⽆常,故往来寒热不定也。少阳之脉,下胸循,邪凑其经,故胸苦满也;少阳邪近乎阴,故默默也;少阳⽊邪病则妨⼟,故不欲饮⾷也;邪在胸,⽕⽆从泄,上逼于⼼,故⼼烦也。邪欲⼊⾥,⾥⽓外拒,故呕,呕则⽊⽓舒,故喜之也,此皆柴胡应有之证也。其余诸证,时或有之,总宜以⼩柴胡汤主之,各随见证以加减治之可⽿。然既分中风、伤寒之传,⽽不分其治者何也?盖以太阳有荣卫之分,故风寒之辨宜严,及传阳明少阳则⽆荣卫之分,且其邪皆化热,故同归⼀致也。

⽅有执⽈:五、六⽇,⼤约⾔也。往来寒热者,邪⼊躯壳之⾥,藏府之外,两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乃少阳所主之部位也。故⼊⽽并于阴则寒,出⽽并于阳则热,出⼊⽆常,故寒热间作也。太阳⼀经,有荣卫之不同,所以风寒异治;阳明切近太阳,荣卫之道在迩,风寒之辨尚严,少阳⼀经,越阳明去太阳远矣,风寒⽆异治。经以伤寒、中风五、六⽇,往来寒热,交互为⽂者,发明风寒⾄此,同归于⼀致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伤寒五六⽇⽽更中风也。⾔往来寒热有三义∶少阳⾃受寒邪,阳⽓衰少,既不能退寒,⼜不能发热,⾄五六⽇郁热内发,始得与寒⽓相争,⽽往来寒热,⼀也;若太阳受寒,过五六⽇阳⽓始衰,余邪未尽,转属少阳,⽽往来寒热,⼆也;风为阳邪,少阳为风藏,⼀中于风便往来寒热,不必五六⽇⽽始见,三也。少阳脉循胸胁,邪⼊其经故苦满,胆⽓不舒故默默,⽊邪犯⼟故不欲饮⾷,相⽕内炽故⼼烦,邪正相争故喜呕。盖少阳为枢,不全主表,不全主⾥,故六证皆在表⾥之间。仲景本意重半⾥,⽽柴胡所主⼜在半表,故少阳证必见半表,正宜柴胡加减。如悉⼊⾥,则柴胡⾮其任矣。故⼩柴胡称和解表⾥之主⽅。

寒热往来,病情见于外;苦喜不欲,病情得于内。看喜、苦、欲等字,⾮真呕、真满、不能饮⾷也。看往、来⼆字,见有不寒热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是⽆形之半表;⼼烦喜呕,默默

不欲饮⾷,是⽆形之半⾥。虽然七证皆偏于⾥,惟微热为在表;皆属⽆形,惟⼼下悸为有形;皆风寒通证,惟胁下痞硬属少阳。总是⽓分为病,⾮有实可据,故皆从半表半⾥之治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五六⽇,⼜中风邪,此在太阳,即风寒双感,桂⿇各半证也。风寒在表,逼遏少阳经⽓,于是少阳病作。少阳经在太阳、阳明之⾥,三阴之表。表则⼆阳,故为半表,⾥则三阴,故为半⾥。半表者,居⼆阳之下,从阳化⽓⽽为热,半⾥者,居三阴之上,从阴化⽓⽽为寒。

⼈之经⽓,不郁则不盛,郁则阳盛⽽⽣热,阴盛⽽⽣寒。经⽓郁迫,半表之卫,欲发于外,营⽓束之,不能透发,故闭藏⽽⽣表寒,半⾥之营,欲发于外,⽽卫⽓遏之,不能透发,故郁蒸⽽⽣⾥热。盖寒伤营,则营束其卫⽽⽣表寒,及其营衰,则寒往⽽热⼜来矣。风伤卫,则卫遏其营⽽⽣⾥热,及其卫衰,则热往⽽寒⼜来矣。⼀往⼀来,胜负不已,此所以往来寒热也。少阳经脉,下胸贯膈,由胃⼝⽽循胁肋,病则经⽓郁遏⽽克戊⼟。戊⼟胀塞,碍胆经降路,经脉壅阻,故胸胁苦满。戊⼟被贼,困乏堙瘀,故默默不欲饮⾷。甲⽊既逆,相⽕上燔,⽽戊⼟升填,君⽕⼜⽆下降之路,是以⼼烦。胃⼟上逆,浊⽓不降,是以喜呕。或相⽕熏⼼,⽽胃未甚逆,是以⼼烦⽽不呕。或相⽕刑肺,是以渴⽣。或⼟寒⽊燥,⼟⽊逼迫,是以腹痛。或经⽓盘塞,⽽胁下痞硬。或⼟湿⽊郁,⼼下悸动⽽⼩便不利。或肺津未耗,⽽内不作渴。太阳未罢,⽽⾝有微热。或胃逆肺阻,⽽⽣咳嗽。凡此诸病,总是少阳中郁,表⾥不和之故。⼩柴胡汤,柴、芩,清半表⽽泻甲⽊,参、⽢、枣,温半⾥⽽补⼰⼟,⽣姜、半夏,降胃逆⽽⽌呕吐也。少阳在半表半⾥之间,半表之阴虚,则⾃阳明之经⽽⼊于阳明之腑,半⾥之阳虚,则⾃太阴之经⽽⼊太阴之脏。⼩柴胡柴芩清泻半表,使不⼊于阳明,参⽢温补半⾥,使不⼊于太阴,则邪解于本经,⽽⽆⼊阴⼊阳之患,是之谓和解表⾥也。盖⽊病则传⼟,所谓病则传其所胜也。《素问》语。少阳与阳明、太阴为邻,防其克⼟⽽传阳明,故以柴芩泻半表⽽清阳明,防其克⼟⽽传太阴,故以参⽢补半⾥⽽温太阴,于是表⾥双解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从来治伤寒者,凡见⼩柴胡证,莫不以「少阳」⼆字了之。试问所谓少阳者,⼿少阳乎,抑⾜少阳乎。窃恐仲师⽽后⽆有能⾔之者,此正中医不治之痼疾,贻笑于外⼈者也。吾谓此当属⼿少阳三焦。⼿少阳三焦,唐容川概谓之⽹油,⾮也。《内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如雾者,淋巴管中⽔液排泄⽽出,已化为⽓,未受⿐窍冷空⽓者也。如沤者,淋巴管中始⾏排泄之⽔液,含有动⽓者也。如渎云者,即肾与膀胱之淋巴系统,西医直谓之输尿管。⽔由肾藏直接膀胱⽽外泄,故《内经》谓之「决渎之官」。盖太阳之脉,夹脊抵腰中,⽽三焦直为太阳寒⽔之径隧,如渎之下焦,即从腰中下泄太阳之府,此可见太阳之病关于少阳者,三焦为之主也。本节所列证象,全系夹湿。太阳汗液,不能透发留着⽪⾥膜外,湿甚则⽣表寒,⾎热内亢是⽣表热,故其病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烦喜呕」者,⽓为湿阻。柴胡以散表寒,黄芩以清⾥热,湿甚⽣痰则胸胁满,故⽤⽣姜、⽣半夏以除之。中⽓虚则不欲饮⾷,故⽤⼈参、炙⽢草、⼤枣以和之,此⼩柴胡汤之⼤旨也。「胸中烦⽽不呕」,是湿已化热,故去半夏、⼈参,加栝蒌实以消胃中宿⾷,⽽湿热清矣。若渴者,津液少也,故去半夏加⼈参、栝蒌根以润之。腹中痛则寒湿流⼊太阴⽽营分郁,故去苦寒之黄芩,加疏达⾎分之芍药以和之。胁下痞硬,下焦不通⽽⽔逆⾏也,故去滋腻之⼤枣,⽤牡蛎以降之。⼼下悸⼩便不利,是为⽔⽓凌⼼,故去黄芩,加茯苓以泄之。「不渴,外有微热」者,内有湿⽽表阳不达也,故去⼈参,加桂枝以汗之。欬者,湿胜将成留饮也,故去⼈参、⼤枣之培补,加五味、乾姜以蠲饮。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论述少阳病的证治。

伤寒五六⽇中风,是⼀个倒装句,是汉代的笔法。

什么意思?是说以上所说的伤寒也好,中风也好,都是太阳病,这是对前⽂的总结。到了五六天,邪⽓不解,就要有个传变的问题了。为什么说五六⽇?这也是有意义的,指正邪⽃争,邪⽓有⼀个发展的过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这个满念懑;默默不欲饮⾷,⼼烦喜呕,或胸中烦⽽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下悸、⼩便不利,或不渴、⾝有微热,或咳者,⼩柴胡汤主之。

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邪⽓经过五六天以后不解,由太阳就传⼊少阳,少阳的热型特点既不同于太阳病的翕翕发热,也不同于阳明病的蒸蒸发热,是往来寒热。为什么出现往来寒热?这和少阳经所在的部位是分不开的。太阳证叫做表证,太阳经⾏于背;阳明经叫做⾥证,阳明经⾏于腹。背为阳,腹为阴,⼀表⼀⾥;少阳经⾏于⾝之侧,介乎于太阳、阳明两经中间,所以古⼈叫做夹界地位。歌诀说:⾜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锐眦⽣,抵头循⾓下⽿后,脑空风池次第⾏,⼿少阳前⾄肩上,交少阳右上缺盆,往底下⾏,循胸⾏于胁。少阳经⾏于⾝之侧,少阳胆附于肝,也是在胁。所以古⼈把它叫做半表半⾥证。这是它的病位。

半表半⾥是个什么地⽅?正邪相争的地⽅。从⽣理来讲,少阳主枢,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太阳之⽓⾏于体表,向上向外固护于周⾝,有向外开之势,太阳主开;阳明主于肠胃,其⽓向⾥向下,六腑以通降为顺,所以阳明是主⾥的,主于肠胃的;少阳介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属于胆经,胆和肝是相表⾥的脏腑,所以,它就外从太阳之开,内⼜从阳明之阖,游离出⼊于太

阳、阳明之间,这就是少阳主枢,它是在表⾥之间,有枢机之职。既能开⼜能阖,少阳之⽓⼀利了,对于太阳和阳明之⽓就有好处。少阳之⽓不利了,对于太阳和阳明之⽓也有障碍。

太阳风寒不解之邪传于少阳,正邪纷争在胁下,枢机不利。如果邪⽓占优势,邪⽓要往⾥进,从阳⽽⼊阴,从外要往⾥进攻的时候,就会恶寒。所以恶寒是邪⽓向⾥的⼀个反映。少阳之⽓向外抗邪,就会发热。正邪进退于半表半⾥之间,⽽使其阴阳的枢机不利,表⾥的枢机不利,因此就⼀阵恶寒⼀阵发热,这就叫做往来寒热。这是少阳的⼀个主证。

胸胁苦满,虽然胸和胁多相提并论,但是以胁为主。

因为少阳经循⾏于胸胁,少阳之经⽓不利了,就会胸胁发懑。这个懑还不是⼀般的懑,懑得⽐较严重,所以加个苦懑。

默默不欲饮⾷,默默就是静默的意思。三阳经的病往往都有⼀些烦躁,少阳有病,因为少阳⽓机不利,肝胆之⽓就有抑郁,肝胆之⽓⼀抑郁,⾯部的表情就很静默。默默是叠字,这也是⼀种⽂法,加强描写症状的特点,意思是这个⼈的⾯部表情很静默,也不⾼兴,反映肝胆⽓郁的神情。肝胆⽓郁,疏泄不利,所以不欲饮⾷。

⼼烦喜呕,少阳是胆⽊,它中藏相⽕,⽓⼀郁了相⽕就郁⽽化热,所以⼼烦。喜,当多字讲,喜呕就是多呕,或者说是善呕,这是少阳证的主证之⼀,次数很频的呕逆。少阳病是腑病及脏,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痛下,故使呕也,少阳的病影响了胃⽓,胃⽓上逆,所以呕。少阳病喜呕是多呕。呕是少阳证的主证,将来讲《⾦匮要略》的呕吐哕篇⾥还要讲⼩柴胡汤治呕的问题。

为什么少阳病⾥或见之证如此之多?或是⼀个未定之词,不是说是必然出现的。少阳属于半表半⾥,六经就是⼗⼆经,⾜少阳胆经和⼿少阳三焦经还都有联系,所以胆⽓⼀郁,半表半⾥之⽓就不和,邪⽓就有乍进乍退之机,上焦、中焦、下焦就有在上、在下不利的情况出现,因此它的证候就有或然或不然之异。或者已经出现⼼悸了,或者⼩便不利、尿少了,这些都和三焦有关系,和表⾥的⽓机有关系。

治疗这个病应该⽤什么⽅法?邪在半表半⾥,正邪纷争进退于半表半⾥之间,发汗⾏不⾏啊?不⾏,发汗能解太阳之表⽽不能解少阳之邪。⽤泻下或者⽤清法⾏不⾏啊?也不⾏;下法、清法能解决阳明之⾥也不能解决少阳之邪。它是⼀个半表半⾥之邪,是太阳、阳明的夹界,要解除少阳经的邪⽓,得要解决半表半⾥的邪⽓。因为这个病也有发热,发于阳也,是阳经的病,所以古⼈区别它既不是发汗也不是泻下,也不是吐,同时也能解除发热这个问题,就把⼩柴胡汤叫做和解之法,即不通过发汗、泻下那些⼿段,⽽达到清热的⽬的,使少阳⽓机通达,半表半⾥之⽓和畅。同时从⼩柴胡汤的组成来看,既有祛邪清热的药,也有扶正补虚之药,集寒热补泻于⼀体。

⼩柴胡汤由七味药组成,包括柴胡、黄芩、⼈参、炙⽢草、半夏、⽣姜、⼤枣。剂量⽅⾯,柴胡⼋两少阳凭,枣⼗⼆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黄芩、⼈参、⽢草、半夏、⽣姜等量,都可以⽤三钱,现在是10g。惟独柴胡⽤的多,柴胡半⽄,柴胡也⽤三两就不叫⼩柴胡汤了。

为什么不叫柴胡汤⽽叫⼩柴胡汤?因为还有⼀个⼤柴胡汤。⼩青龙、⼤青龙,⼩承⽓、⼤承⽓,有⼤⼩之分,⼤的⼒量就⼤,⼩的⼒量就⼩。⼩柴胡汤的主药是柴胡,所以柴胡的剂量是要重的。有的⼈说在临床⽤柴胡汤效果不明显,甚⾄没有效,实际上和剂量⽤得是否恰当,是否⾜量有很⼤的关系。所以⼀定要记剂量。理法⽅药就包括剂量了。柴胡是主药,必须重⽤,尤其是少阳证必须多⽤。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个头前讲了,也有病的转变,都是⼀个误治。那么太阳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在五六天的时候,这个病⼀般地说要由表传⼊半表半⾥,他说“伤寒五六⽇,中风”,不是太阳伤寒五六⽇了⼜中风的,不是的,五六⽇呢有个逗点,他说伤寒五六⽇,或者中风五六⽇,他这个⼝⽓呀就是⽆论伤寒和中风,在五六⽇的时候,⼀般这个病要由表传⼊半表半⾥,这⼀般是这样的。

“往来寒热”,这个太阳病啊是发热恶寒,尤其恶寒为“必恶寒” 嘛,发热与恶寒同时发作。这个阳明病在⾥头,是不恶寒但发热。这个半表半⾥呢,是寒热交替出现,“往来寒热者” 就是寒往热来,热往寒来,交替出现。那么这个道理呢,后⾯要讲的,现在先不说这个所以然。那么就这个寒热来分析呀,表与半表半⾥有这么些不同,发热恶寒太阳病,不恶寒但发热这是阳明病,往来寒热,这个热型啊也不⼀样,根据热型啊也能辨太阳、阳明、少阳。

“胸胁苦满”,胸、胁,这个半表半⾥的部位呀,就在胸腹的两个腔间,胸腔、腹腔,就在这个⼤部位⾥,那么外接近表,内接近⾥,胃肠也在胸腹腔间啊。那么这个地⽅有邪⽓结之,所以胸胁苦满,就是胸胁这个部位,苦满,就是以满为苦,当作苦,劳苦,意思就是苦于劳动。“ 默默不欲饮⾷”,“默默”,在这个地⽅就是昏昏然⽽不愿意吃东西,这块有热,这个热郁于胸腹腔间,头昏昏然⽽不愿意吃东西。

“⼼烦喜呕”,凡是热都往上炎,这个⽕往上来,所以这个胸腹腔间有热呀,这个热也是容易波及到⼼脏,⼼烦。那么这个热呢,也能够激动胃肠的,胃肠啊尤其这个胃,是⽔⾕之海了,那么激动这个⾥⽔⾥饮,他要呕。

那么这四个“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 、“⼼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这是柴胡汤应⽤的四个主要的证候。那么底下有些或然的证候,这说明什么意思呢?就是半表半⾥的部位,是诸脏器的所在,如果这个地⽅,这个邪热郁结在这个部位,能够影响很多脏器,失去常

度的,就是失去正常⽽有证候的反应,所以这个相当复杂。”或胸中烦⽽不呕”,⼀般是要⼼烦喜呕,如果这个热不太重,只胸中觉烦热,⼼中不烦,也不激动⾥饮,所以不呕,这个是较⽐轻,这个邪热轻,也或者是胸中烦⽽不呕。“或渴”,渴,咱们都知道了,渴属阳明呀,那么这个热移到胃上,那就要渴。“或腹中痛”,腹中就是胃以下肠⼦,涉及到肠⼦了,那肚⼦疼。“或胁下痞硬”,这个胁下就是两侧了。痞,有痞块谓之痞了,痞是不通了,痞块也是的,硬,从这个硬上说是有痞块了,有肿结的地⽅,这就是肝和脾了。那么涉及到肝脾⽽胁下要痞硬,所以这个⼩柴胡汤,柴胡剂,我们治肝病常⽤的。这个⼈的胃有停⽔嘛,他⼜不渴,但是⾝上有微热,这头前他都讲了,所以⼩便不利,内有停饮,表不解,表热不除。”或咳者”,或及于肺,那他就要咳嗽,总⽽⾔之,只要四证俱在,这些或然的证候⽆论有或⽆,都⽤⼩柴胡汤主治之。那么这个⽅后呀弄这些加减都是错的,这都要不得,所以这个书啊可以说是,谁出的咱们也不知道,但这⾥头绝对是不对的。那么这个⽅剂呀咱们看⼀看,柴胡这味药在《神农本草经》上只是说它味苦平,苦不⼤苦,平,不是象黄连那个苦法。微寒,它是⼀个寒性解热的药,苦味、寒性解热的药。那么它主治什么呢?《神农本草经》上说是主治⼼、腹、肠胃间结⽓、积聚,就是⼼到腹,肠胃之间的结⽓,或者是有积聚。结⽓,⽆形的东西才能结滞,那么有形的就是积聚,成痞块的东西,寒热邪⽓它也治,它能解热嘛。推陈⾄新。在《神农本草经》上就这么⼏句话。那么结⽓也好,积聚也好,都是在⼼腹这个空间,所以它治胸胁苦满,那么在仲景这个书上看是治胸胁苦满。那么根据《神农本草经》上的证侯分析呀,也是绝对有胸胁苦满。那么柴胡与黄芩为伍,黄芩治烦呀,那么这两味药都是解热,去烦。

底下这⼀系列的药都是健胃的药,这个半夏、⽣姜,这是⼩半夏汤,能够逐饮⽌呕的,柴胡证⾥头常有呕的,这个呕因为什么呢?因为胃虚呀,搁⼈参、⽢草、⼤枣,补中健胃,所以这个⽅,⼩柴胡汤既是⼀个健胃⽌呕的药,也是⼀个解烦去热的药,那么据论还有⼀个说法,⼩柴胡汤妙就妙在⼈参,这也可以解释⼀下,为什么这个病要传到半表半⾥呢?这个我们得回头研究那个太阳病。这个太阳病阶段啊,⼈的这个机体,就是⼈体呀,打算由表来解除疾病,所以类型,我们开始讲的时候就介绍了,邪⽓交争于⾻⾁呀,外邪、⼈的精⽓在⾻⾁这个地⽅交战,到四五天的时候,没有机会从体表解除疾病,那么怎么没有机会了呢?就是正⽓不⾜以驱邪了,主要的是由于⾥虚,就是胃虚呀,那么这个时候柴胡、黄芩是能够解热驱邪的的,但是⾥虚呀,这个病只能由半表半⾥再往⾥来,所以必须要加强正⽓,所以这个时候⽤⼈参是对的,徐灵胎⽼先⽣还是看得挺清楚的,⼩柴胡汤妙就妙在⼈参,这个时候不能够在第⼀道防线,退到第⼆道防线了。退到第⼆道防线,你正的⼒量没有增强⾏不⾏,还是不⾏的,所以这个时候搁⼈参,健胃,咱们说是补中益⽓了,这就是补中益⽓,那么这个时候才能发挥柴胡、黄芩的⼒量,才能去邪呢,主要是这么个问题。那么下⾯这⼀条,就说明这个问题。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伤寒五六日,中风”?

答:㈠张仲景论“伤寒五六日,中风”的目的是强调辨太阳病,还必须进一步辨清是太阳伤寒证,还是太阳中风证。㈡根据张仲景辨治表里兼证精神,重点突出未能积极治疗表里兼证,则会导致病证发生变化。

②怎样理解“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答:㈠张仲景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辨证精神有二,一是强调运用小柴胡汤的主要依据;二是突出辨少阳胆热气郁证基本脉证的重要性与指导性。㈡辨识“往来寒热”的病变证机是少阳正气不足,蓄积力量,而邪气乘势充斥则恶寒,少阳蓄积力量而奋起抗邪则发热。㈡辨识“胸胁苦满”的病变证机是少阳经脉既不得胆气疏达,又被邪热侵扰肆虐。㈢辨识“嘿嘿”的病变证机是胆气郁滞,心气被抑,神明被遏;病证表现以表情沉默,不欲言语,急躁易怒为主。㈣辨识“不欲饮食”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影响阳明胃气而不降。㈤辨识“心烦”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热扰心。㈥辨识“喜呕”的病证表现特点是呕后胃中舒服,病变证机是胆热逆胃,胃气上逆而呕,呕则胃热得泄,则胃脘得舒。

③怎样理解“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答:㈠根据张仲景辨治精神,既强调辨基本脉证的重要性,又突出辨或然证是辨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以此全面认识与了解,则能避免辨证顾此失彼。㈡辨识“或胸中烦而不呕”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热扰于胸而尚未影响胃气。㈢辨识“或渴”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热伤阴津。㈣辨识“或腹中痛”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热而壅阻脾胃气机。㈤辨识“或胁下痞硬”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热内结,阻塞不通。㈥辨识“或心下悸,小便不利”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热内扰,气不化水,水气既上凌于心,又困扰于下。㈦辨识“或不渴,身有微热”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热尚未损伤阴津,太阳营卫受邪而抗邪。㈧辨识“或咳”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热上扰,肺气不降。

④怎样理解小柴胡汤主治“渴”与“不渴”?

答:根据张仲景辨治精神,因人不同,因病变证机演变不同,则有不同的病证表现,如病变证机以热伤津为主,则口渴;若病变证机以热郁而未伤津为主,则口不渴,所以运用小柴胡汤必须重视随证加减变化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