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134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7-25 发布于浙江

第134条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动数皆阳脉也,当责邪在表。睡而汗出者,谓之盗汗。为邪气在半表半里,则不恶寒,此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发其汗。医反下之,虚其胃气,表邪乘虚则陷。

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气内陷,动数之脉所以变迟,而浮脉独不变者,以邪结胸中,上焦阳结,脉不得而沉也。客气者,外邪乘胃中空虚入里,结于胸膈,膈中拒痛者,客气动膈也。《金匮要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短气躁烦,心中懊憹,皆邪热为实。阳气内陷,气不得通于膈,壅于心下,为硬满而痛,成结胸也。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若胃中空虚,阳气内陷,不结于胸膈,下入于胃中者,遍身汗出,则为热越,不能发黄;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热不得越,必发黄也。

大黄谓之将军,以苦荡涤;芒硝一名硝石,以其咸能软硬,夫间有甘遂以通水也。甘遂若夫间之,遂其气,可以直达透结,陷胸三物为允。

清·吴谦《医宗金鉴》

「数则为虚句」,疑是衍文。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邪脉也,数则为热邪脉也,动则为诸痛脉也。头痛发热,太阳证也。热蒸于阳,阳虚则自汗出,热蒸于阴,阴虚则盗汗出,阴虚当恶热,今反恶寒,故知此非阴虚之盗汗,乃表未解之盗汗,微微而出也。表未解当解表,医反下之,遂使动数之热脉变为寒迟,盖动数乃表邪欲传,因下而逆于膈中,故不传而脉亦变也。表客阳邪,乘胃空虚,陷入胸膈而拒痛,短气不能布息,烦躁,心中懊憹,心下因硬,迳从实化而为结胸矣。法当以大陷胸汤主之。若不从实化,不成结胸,但头汗出至颈,余处无汗,则热不得越也。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泻也,热湿合化,故身必发黄也。

朱震亨曰:太阳病、表未解而攻里,里已虚矣。虽见浮而动数之阳脉,一经误下,则必变为迟阴之脉矣。胃中空虚,短气躁烦,虚之甚矣。借曰:阳气内陷,心中因而可迅攻之乎?大陷胸之力,不缓于承气,下而又下,宁不畏其重虚耶!即阳病实邪下后,若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者,亦以栀子豉汤吐胸中之邪可也。况太阳误下后,明有虚证乎?

【按】震亨所论治,以栀子豉汤吐之,亦是未成结胸,从胸虚有热而化者宜也。若从胸虚有寒而化者,不论已成未成结胸,则又当从活人书温补法矣,不可混施也。

方有执曰:太阳之脉本浮,动数者亦传也。太阳本自汗,而言微盗汗,本恶寒,而言反恶寒者,稽久而然也。膈,心胸之间也。拒,格拒也。言膈气与邪气相格拒而为痛也。客气,邪气也。短气,促气不能布息也。懊憹,心为邪乱而不宁也。阳气,客气之别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气。以邪本风,故曰阳气。以里虚因而陷入,故曰内陷。自若不结胸句至末,以变之轻者而言也。

上焦有高邪,必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汤。平邪荡寇,将军之职也,以大黄为君;咸能软坚,以芒硝为臣;彻上彻下,破结逐水,以甘遂为佐;惟大实者,乃为合法。如挟虚或脉浮,不可轻试。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寒气侵人,人即发热以拒之,是为发阳。助阳散寒,一汗而寒热尽解矣。不发汗而反下之,热反内陷,寒气随热而入,入于胸必结,瘀热在里故也。热气炎上,不能外发,故头有汗而身无汗。若小便利,则湿热下流,即内亦解;不利则湿热内蒸于脏腑,黄色外见于皮肤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病,脉浮而兼动数,浮则为表中于风,数则为营郁发热,动则为经气莫泄,郁迫而生疼痛,数从浮见,尚非内实,是以日虚,其证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邪来解故也。医不解表,而反下之,动数之脉,变而为迟,则胃气败矣。阳败胃逆,碍胆木降路,逆冲胸膈,胆胃相拒,则膈内疼痛。甲木下行,化相火而归癸水,相火在水,是为下焦主气。今阳败胃虚,甲木逆行,以下焦主气,客居膈上,冲动不已,此拒痛所由来也。心肺之气,以下降为顺,胃胆逆阻,心肺莫降,相火上炎、助君火而刑辛金,则烦躁懊憹,气短胸盈。膈热郁发,皮毛不开,经中阳气,亦遂内陷。经腑之热,彼此壅塞,心中坚凝,是为结胸。肺金郁遏,雾气淫蒸,津液瘀浊,化生痰涎。大陷胸汤,硝、黄清其郁热,甘遂决其痰饮,胸中邪热,推荡无余矣。

若其不成结胸,但头上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下见小便不利者,是苦寒泻其脾阳,湿气内郁,而无降路,身必发黄也。

表热传胃,则为阳明证,阳明有阳而无阴,故病燥热,表热入膈,则为结胸证,结胸上阳而下阴,故病湿热。脏气发舒,则津液流溢,藏气堙塞,则痰涎凝结,无二理也。

按:大陷胸证,表阳即陷,而经邪未解,是宜内清胸隔之热,外解皮毛之邪,使上郁之里热,固自里散,内陷之表阳,还从表出。仲景用大陷胸汤,但泻上焦湿热,而不用表药,是救急之法。此处尚可变通,愚意用石膏、甘遂、枳实、麻黄双解表里,得仲景法外之意矣。

程氏曰:结胸证,用枳实理中丸甚效。欲破其结,而软其坚,则黄芩、栝萎、牡砺为佳。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无问伤寒中风,其脉必浮。浮而见数,则为中风发热。动者,不静之谓。风中肌腠,则上冒太阳之穴而头痛。数为营气之热,肌腠闭而营虚不能作汗。风热上郁,故头痛而脉数。医者苟遇此证,一见头痛发热,汗出恶寒者,不特腠理未解,既皮毛亦未解,桂枝二越婢一汤,其正治也。医反下之,则表阳随之下陷而营气益虚。动数之脉,因变为迟,此证太阳魄汗未经外泄,则以误下而成上湿。太阳阳热不从汗解,则以误下而成下燥。上湿不尽,则痰涎凝结而膈内拒痛,下后胃中空虚,中无所阻,下陷之阳热上冲,客气动膈,而又上阻于痰湿,则短气而躁烦。于是心中懊憹。懊憹者,湿盛阳郁而气机不利也。阳气迫于下,湿邪停于上,壅阻膈下,心下因硬,此为结胸所由成。内陷之阳气,欲出而不得,故躁烦可以不死,非似孤阳外浮、阴寒内阻之烦躁,为阴阳离决而必死也。是故大陷胸汤,用大黄、芒硝,以除内陷之阳热,用甘遂以祛膈下之浊痰,而结胸自愈矣。设因误下之后,不病结胸,则寒湿内陷,而上无津液,证情与火劫发汗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相似。惟火劫发汗者,津液已涸,故阴虚不能作汗,此证为阴液内陷,故亦见但头汗出剂颈而还之证。阴液与湿热并居,故小便不利而身发黄,但令小便一利,则身黄自退。太阳府气通,阴液得随阳上升,而汗液自畅,此又为五苓散证,而无取大陷汤者也(不由误下之结胸,予屡见之)。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讲太阳误下而致结胸或发黄的变证。分三段来理解。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这是第一段。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这是第二段。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第三段。

第一段,从脉证来分析,知道表邪未解。用大陷胸汤治结胸,最怕表邪不解,怎么知道表邪未解?这里有个关键的症状,而反恶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恶寒是为表不解的一个关键症状。

第二段论误下之后,表不解。用了大陷胸汤误下之后,太阳的表邪内陷,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有上冲的就有内陷,阳邪内陷,心下硬而疼痛,则为结胸,就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用大陷胸汤治疗。

第三段的意思,如果不结胸,误下之后,热和湿结,不是和水结,热与水结才谓之结胸。热与湿纠缠着,热不得越,所以就但头汗出,剂颈而还。湿被热所引,而不能够排泄,所以小便不利。这样湿热熏蒸,就要发生黄疸。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太阳病,脉浮是对的,浮为在表,而动数,这个动不要当作动脉讲,不是《濒湖脉诀》所说的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的动脉,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它脉浮而躁动,跳得很快,因为脉搏的躁动不是一般的,脉跳得很快,就是脉数急者,所以叫做动数。浮就主于风,数就主于热,表有风热。浮动和数脉合在一起,那表还未解,必定身体、体表有所疼痛。数则为虚,这个数也是概括,就是脉浮而动数,邪气在表,里无邪,里还是虚的,表有邪,虽然是脉跳得动数,有点儿要传经往里来,但是还是浮数,还是在表,还未到里边去,所以说数则为虚。头痛发热,是邪气在表。微微又有点儿盗汗出,意味着邪气有点儿要往里来,邪气由表要入到半里,因为它是风热之邪,所以它往里一来,人阳气盛,一睡觉地时候阳欲入阴,就有点儿微盗汗出。底下又加一句,是不是完全都入里了?是微汗出,微微有点儿汗出,还未完全入里,大局来说还是在表。而反恶寒者,虽然是微盗汗出,像是里热,但是而反恶寒的,还有恶寒,说明表还是仍未解。

伤寒一日,太阳受乏,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个脉浮而动数有传经的企图,要看到这一点儿,微盗汗出有传经的趋势,这也要看到了。但是而反恶寒者,脉浮还没变的,表未解也,还得解表。解表用什么方子?根据一些注家的意见,有说是用柴胡桂枝汤,因为它有点儿半表半里啦,表邪还有点儿,里边还有点儿微盗汗出,因为微盗汗出的情况,往往都属于少阳。邪气往里来,往哪儿去?少阳有盗汗的症状,所以用柴胡桂枝汤。

总之,邪气未入里,医生就不知道这样的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认为盗汗出,脉数急,已经入里了,而亦反下之,反倒用下法啦。动数变迟,动数之脉,现在一变就变成迟脉,为什么?邪气入里,动数之脉就变成迟脉,变成了凝结之脉,热入因作结胸,热与水结,脉跳得反倒要慢了。这个变迟要活看,脉跳得很数,躁动而数,现在误下之后脉变得慢了,理解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不见得说是脉跳三下,不要看得那么死。

动数变迟了,浮脉变没变?成无己就说未变,认为脉浮还未变,就跳得慢了,这个观点是错的。为什么?你不要看成无己大家,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者、创始者,难是难在第一位注解《伤寒论》了,他在这个问题上是错误的。对于注家,我再三跟大家说,你得有个人的观点,不要跟他跑,他好的你就要学,他错误的地方你得看出来。为什么?他底下说: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未听说是脉浮的时候还用大陷胸汤的,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你敢用吗?脉浮而大者,下之则死。前面不有一个结胸证脉浮,那个是说它的来路。是张仲景以脉代病理,拿这个做理由。有些注家就批判成无己,说成氏因为浮脉还不变的。这是他的错误。

我个人是同意这个观点的,不可能还有浮脉,因为什么?膈内拒痛,因为邪气入到内里,正气和邪气相依拒、剧抗,所以就疼痛。胃中空虚,误下之后胃中空虚,客气就是邪气,客者对主而言也,不是正气,正气是叫主气,外来邪气动犯胸膈,就出现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四个字一句,就成结胸了。

这里有结胸的病机,结胸为什么心下硬,为什么出现短气躁烦、心中还懊憹?就这么来的,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短气,气有所阻碍,不是少气,少气是虚啊,短气是热与水结。躁烦是有热,烦是心烦,躁是身体不安,这是结胸病本来有的躁烦,和实证的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也死那个不一样,这个轻,那个重。用大陷胸汤主之,主治这个病。

如果它不结胸,不是热与水结,而热与湿互相纠缠,湿热互相纠缠,湿也出不去,热也出不去,热打算外越,从汗而解,但是不行,困为它湿以引之,热里有湿来牵引住这个热,所以但头汗出。但就是有局限性,但头汗出就是头上出汗,出在什么地方?剂颈而还,这个剂改成那个齐也行,齐者就是齐耳,就在这个地方,到脖子梗这就回来了,底下就没有汗。余处无汗,浑身没有汗,说明热气不能宣发。热气宣发,浑身出汗,浑身一出汗,热气就出来了,但是热气出来,它也伤津,就容易构成阳明的燥热证。大汗出,余处无汗,热气不能够发越在外。湿热纠缠,热牵引于湿,湿也不能够从小便而泄,小便就不利。热不得越,则头汗出,湿不得泄,则小便不利。湿热纠缠、蕴蒸,结果就要身必发黄,出现黄疸。水热凝结是大陷胸汤证,水湿蕴结就是茵陈蒿汤证,或者说是茵陈五苓散证,要看具体的情况。

大陷胸汤这三味药,成无己解释甘遂为什么能泄水?

为什么甘遂名叫甘遂?《周礼》里有句话,夫间有遂。夫,因为我对这个古书念得少,是不是这么个意思,古代的农民都有一些田地,农民得种地,这个种地,一家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甚至多个,所以用个夫字代表一个单位,代表一个人。种地的时候得有水利,我们现在说就叫水渠,古代人管它叫遂,是通水的水道,遂是为了灌溉田地用的,同遂是相通的。遂宽三尺,坚三尺,还不小。甘遂这个药,为什么管它叫甘遂?它能够利水、通水、行水,所以就取用了这么一个字。甘遂若夫间之遂,这句话是成无己引证《周礼》的夫间有遂,就像田间的那个遂。

这个方子,上三味,以水六升。这三味药先煮哪个药?先煮大黄。先煮大黄,取二升,六升水煮取二升,蒸发了四升,去滓,把大黄去掉了,还有二升水,内芒硝,把芒硝放里了,煮一两沸,开一两趟,入甘遂面以后就不用再煮了,温服一升,就吃一半,二分之一,得快利,止后服,大便拉得很痛快,就不让吃第二顿,这人就好了。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这节啊,就承着前边,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就接着那段陈述其证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这是说这个太阳表证的时候,脉浮,病在表,脉浮嘛,动,也是一个脉,动啊,王叔和说它这个关脉如豆遥遥谓之动,其实这个是有问题的,所谓的这个动,就是脉跳扑摇摆,这就叫做动,也就是滑的厉害,这个脉啊,跳扑摇摆,不论在哪一个部位上,都象在动,不一定得限于关上。数就是快了,底下这几句话就解释这几个脉经常所主的那个病证,浮则为风,脉浮在表,这是风邪的意思,数则为热,脉数就是有热,动则为痛,这个脉要是动,就是摇摆跳扑这种脉都是疼,主痛。数则为虚,数主热,热盛伤及阴液,也主虚,那么这个在肺结核的末期,这个脉都细数无度,那就是数在那时候主虚,所以数脉又主热,又主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那么病在表者,头痛,发烧,微盗汗出,这个症侯和这个脉正相应。浮则为风,所以这个病也象外表的证侯,头痛,发热。数则为热,这个数也是热,头痛,也就是动则为痛,微盗汗出就是虚了,那么根据这个证侯与这个脉是正相应的,大概这几句话,不搁也挺好,就是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本来就是这样的,中间搁这么一段,注家有说是王叔和搞的,我认为也是,解释这几句话也没什么大意思,那么也就是说,与这个证侯相应,那么什么证侯呢,就是太阳病在表,而还未解呢,表还未解,他仍然恶寒嘛,那么太阳病在表未解,依法当汗解,大夫而反下之,动数变迟,下虚其里了,那么虚其胃气,所以这个动数之脉变成迟脉了,邪热内陷。膈内拒痛,就像前面所说的小柴胡汤,拒痛就是正与邪相争而疼痛,在哪呢,在膈内,膈内就指胃,胸膈的膈,就指胃说的,底下就相应解释了,这就由于误下胃中空虚,这个客气就指邪气,趁胃中空虚而动于膈,也就是说这个表邪,热邪乘着下后胃中虚,邪内陷而动膈,这个意思,那么邪到里头了,所以心中懊恼,烦躁的意思,烦躁焦虑,甚至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这个结胸证只是热它不结胸,同时由于阳气内陷,在表证的时候,阳气是重于表,那么由于吃泻药,这个邪气乘虚内陷,外边的体液、水分,阳气就是水分,就是咱们说的精气了,就是人的体液,我们讲太阳病开始的时候讲了,表证的时候尽量把体液往体表输送,那么由于这个病入里了,体表的精液也往里面撤,所以阳气内陷,那么既有邪热,又有水分,所以心下因硬,就是水与热结,就为结胸。心下里边硬痛,大陷胸汤主之,那么这就属于大陷胸汤证了。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假若虽然热内陷,阳气也内陷,也有不结胸的,如果不结胸的话,但头汗出,这个热是从里面往上攻了,光头汗出,只是头汗出,这个热不得外越,身上没汗,余处无汗,那么从脖子以下全没汗,齐颈而还,如果再小便不利,这个湿热,咱们说阳气内陷,水分也到里头去了,这个湿又不得外泄,那么这个湿与热相郁于里,身上要发黄的,他搁这段干什么呢,就说明这个结胸证也是水与热的问题,这个发黄,就是黄疸,也是湿与热的问题,如果湿热结于上,结于胸膈,那就结胸,如果湿与热郁于里而不结胸那就要黄疸,用的黄疸的说明,是作为一客,借客以明主,用这个说明这个结胸证也是湿热的关系,他不是在这讲黄疸,那么这两个病统统是湿与热、就是水与热,水热相结,结于胸叫结胸,湿与热相郁于里而不结胸者那就要发黄,结胸的时候要用大陷胸汤,发黄,这个里面没讲发黄的治疗,后头有的。

这个大陷胸汤这个药啊,就是一个猛峻的药,比大承气汤还凶,大黄、芒硝用的量都特别重,大黄是六两,这个去皮有的书上没有,芒硝一升,一升就是一茶杯,甘遂一钱匕,甘遂这个药不能多用,这是个毒药,这三味药,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这个芒硝不要多煮,内甘遂末,然后把这个一钱匕甘遂末搁到这个药里头,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那么这个药大概吃都是得快利,他就泻下相当的厉害,不要让人连着吃,这个结胸这个病是个大病,这个病是重病,这个大陷胸汤也是个峻药,所以前面有那么两段,由于这个病是个重病,治疗得抓紧得及时,可是药太猛峻,用之不当能造成这个祸害,所以132、133这两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就是说用这个大陷胸汤,那如果结的不到那个程度,而脉还浮大或浮滑,那都不能用这个大陷胸汤,可是结实之后,人体又发生烦躁不宁,那再吃这个药也不行了,晚了,所以也死,虽下之,也死,所以这个,这种病是少见的,但是我们要是遇到这种病的话,机遇要掌握好的。(学生插言:这个是西医的肝硬变吗?)这哪是肝硬变,不是,肝癌啊,我说肝癌见到这种症状,底下还有相应的解释。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

答:㈠张仲景论“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的目的是强调辨太阳温病证诊脉对进一步审证求机的重要性与指导性。㈡辨识“脉浮而动数”,即脉浮主风邪,脉数主热,脉浮数并见主风热。㈢辨识“动则为痛”,即辨脉浮数有力。㈣张仲景论“数则为虚”而强调病变证机是在表而未传入于里。

②怎样理解“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答:㈠张仲景论“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的核心是强调辨太阳温病证基本证候的重要性与指导性。㈡辨识“头痛,发热”的病变证机是太阳受邪,正邪斗争,经气不利。㈢辨识“微盗汗出”的病变证机是温热乘卫气入内而迫津外泄,重点突出辨盗汗病变证机未必尽是阴虚。㈣张仲景论“而反恶寒者”的重点是强调辨阴虚引起盗汗必自恶热,今恶寒乃是太阳温病证。㈤辨识“表未解也”的辨证精神有二,一是辨“太阳病”而又强调“表未解也”的重点是突出病是表里兼证,以表证为主;二是论太阳温病证未因有里证而传入,其治仍从太阳温病证。

③怎样理解“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答:㈠张仲景论“医反下之”而强调辨治表里兼证,以表证为主,其治可兼顾于里,但不能以治里为主,若先从里即会引起病证发生变化。㈡辨识“动数变迟”,即脉浮数有力而演变为迟脉,病变证机是痰饮内结,壅滞血脉,经气不利。㈢辨识“膈内拒痛”的病变证机是痰热胶结,气机滞塞不通,病证表现特点是胸膈疼痛而拒按。㈣辨识“胃中空虚”,即因用下而伤胃气。㈤辨识“客气动膈”,即病变部位是邪气侵入而相结于胸膈。㈥辨识“短气”的病变证机是痰饮内结,壅滞气机。㈦辨识“躁烦,心中懊憹”的病变证机是痰热相结而扰动神明,心神不得守藏。㈧辨识“阳气内陷”,即太阳温病证之邪气乘用下而传入,并加重里证。㈨张仲景论“心下因硬”而强调痰热结胸证病变证机在胸,但病变部位则可影响于胃,以此而演变为心下痞硬。㈩张仲景论“则为结胸”的目的是重点强调辨痰热结胸证基本脉证的重要性与指导性。

④怎样理解“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

答:㈠张仲景论“若不结胸”的目的是强调辨治表里兼证,用下因夙体有痰饮则可演变为结胸,若无则不能演变为结胸证。㈡张仲景论“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而强调辨湿热发黄证基本脉证在临床中的指导性与重要性。㈢辨识“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的病变证机是湿热蕴结,热欲外泄且因湿胶结而不能外出,湿热熏蒸阴津于上则仅头汗出。㈣辨识“小便不利者”的病变证机是湿蕴结于内而不能下行。㈤张仲景论“身必发黄”的目的是突出夙体没有痰饮而有湿,热与湿蕴结则演变为湿热发黄证。㈥根据张仲景辨证精神,进而得知痰热结胸证有类似湿热发黄证,应重视鉴别诊断。

李翰卿

大陷胸汤方
【方义】
此系治痰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膈部及腹部,攻下之峻剂。
【主治】
大结胸病,胸膈部及胸膈下部硬满而痛,拒按,甚者从心下至少腹手不可近。但必须具有痰饮邪热互结的实证现象,如脉沉滑有力,咳吐痰涎,大便秘结等。
按:此证没有痰饮和胸膈满痛便是承气证,没有邪热便是寒实结胸证。

【药品】
大黄一至三钱 芒硝一至二钱 甘遂(研细末)五分至一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先煎大黄至一茶杯,去滓,入芒硝溶化后,煮至半茶杯,再入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
【用药大意】
大黄、芒硝泻其燥热,甘遂逐其痰饮。
【禁忌证】
脉浮大者忌之;舌上白苔滑者也忌之;不兼痰饮证,或不兼热证,都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大陷胸丸:此治结胸证兼胸部症状之方。
(2)大承气汤:此治心腹部胀满硬痛拒按,无痰饮现象之方。
(3)白散:此治寒实结胸之方。
(4)瓜蒂散:此治痰热结于胸中宜涌吐之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