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生》即“达性”——诠释《庄子·外篇·达生》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说明:凡《庄子》原文,皆引自钱穆先生《庄子纂笺》。《庄子》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二。《达生》为外篇之十二,与内篇之三《养生主》相发(相互生发或感发),著名的“庖丁解牛”故事即出自《养生主》篇。

《达生》即通达天道之性,训“生”为“性”,论证如下:

一、从《养生主》篇证“生”为“性”

《养生主》微言大义是要修真养生之人“依乎天理”、“安时而处顺”,不要“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唐·成玄英疏曰:“言逃遁天理,倍加俗情。”)。

《养生主》要求放弃无涯的思欲,缘天道为督经,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全生之“生”,晚清桐城吴汝纶训读为“性”,应为正解。告子有“生之谓性”,《中庸》有“天命之谓性”,《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有“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所以,“全生”应意为“保全自己天道之性”,并非俗称的“肉身生命”,因为“全生”前有保身,后有尽年。庄子的逻辑是,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衰世中,唯有在明哲保身、神思内敛的前提下,才能保全自己的天道之性,“养生”即“葆养天道之性”,窃以为现代人所谓的“中医养生学”偏重于肉身的健康和保养,所谓的美容学更是离题万里。老子叮咛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道德经》,2000年,山西古籍出版社,P25宠辱皆寄托于身外,会对身体造成大忧患,我之所以有大忧患就是因为我有这个身躯,假如没有这个身躯,又何患之有呢?接续老子思想的庄子不可能念念在兹地纠结于身躯外物,庄子的养生、全生也不可能落于身躯的窠臼。

                    中医之养生,非庄子之养生,学者不可不辨分

所以,庄子所讲的“养生”养的不是现代中医学所谓的“中医养生”,后者名为“养生”实为“养身”,所谓的中老年保健必备佳品即是所谓。

《养生主》葆养的是依循天道之性的“心主”、“真君”,主为心神,而非身形。

二、从《德充符》篇证“生”为“性”

庄子内篇之五《德充符》衍续老子“在天为道,在人为德”的思想,郭象注解篇名为:“德充于内,应物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王先谦注解为:“德充于内,自有形外之符验也”(P47)篇中王骀、申屠嘉、叔山无趾等断足兀者,哀骀它、支离无脤等丑貌恶者,皆形骸不全之人,但皆“才全德不形”之人,“'何谓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P53

注意,德不形”不是“德不行!”真正有德之人,犹如湖泊中风平浪静之水,波澜不惊,平止而停静,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可以作为“格物致知”的效法准则,

·焦竑 《庄子翼》注解说:“平则内保,停则不外荡。”这也是老子“上善若水”之义,“德不”犹如“心如止水”之谓。

得不形者,心如止水,“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内保之而外不荡”的才全而德不形的状态也犹如《达生》篇中的“呆若木鸡”境界。

    《达生》:“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大意为:对于德性超出常人的有德之人,人们往往会忘却他形骸方面的残缺或丑陋;假如人们不忘记应当忘记的形骸,而忘记不应该忘记的德性,这就叫真正的遗忘。所以,养生之主为内在神德,而非外在身形。

《德充符》中还通过孔子自述的一个见闻说明遗其形骸、贵其心主的道理: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㹠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P52-53)猪仔哺食母乳,呆立片刻,顷刻间惊走。因为小猪们看见猪母躺着不会动了,和自己不一样了,死了。死者和自己不相类,故猪仔们惊为异物,慌忙跑走。由此可知,猪仔爱母,不是爱猪母的身形,而是爱的使猪母形骸得以行动起来的精神。

结论:

由《养生主》和《德充符》可知,《达生》篇中的“生”并非“身躯生命”之“生”,而是得之于“天道之性”的“才全德不形”之“性”。

《达生》即“达性”,性即道性、德性、人性。但是,训“生”为“性”,这篇推文毕竟是寻求的旁证,下篇推文将以《达生》自证。

唯有训“生”为“性”后,我们才能真正通晓《达生》篇的旨要所归。虽然《达生》篇或许不是出自庄子本人手笔,但如王夫之《庄子解义》所言:“要得庄子之真者所述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