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189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7-28 发布于浙江

第189条

阳明中风,⼝苦咽⼲,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紧,若下之,则腹满⼩便难也。

⾦·成⽆⼰《注解伤寒论》

脉浮在表,紧为⾥实。阳明中风,⼝苦咽⼲,腹满微喘者,热传于⾥也;发热恶寒者,表仍未解也。若下之,⾥邪虽去,表邪复⼊于⾥,⼜亡津液,故使腹满⽽⼩便难。

清·吴谦《医宗⾦鉴》

【注】

阳明,谓阳明⾥证。中风,谓太阳表证也。⼝苦咽⼲,少阳热证也。腹满,阳明热证也。微喘,发热恶寒,太阳伤寒证也。脉浮⽽紧,伤寒脉也。此为风寒兼伤表⾥同病之证,当审表⾥施治:太阳、阳明病多,则以桂枝加⼤黄汤两解之。少阳、阳明病多,则以⼤柴胡汤和⽽下之。若惟从⾥治,⽽遽以腹满⼀证,为热⼊阳明⽽下之,则表邪乘虚复陷,故腹更满也;⾥热愈竭其液,故⼩便难也。

【集注】

程知⽈:此⾔阳明兼有太阳、少阳表邪,即不可攻也。阳明中风,热邪也,腹满⽽喘,热⼊⾥矣。然喘⽽微,则未全⼊⾥也。发热恶寒,脉浮⽽紧,皆太阳未除之证,⼝苦咽⼲,为有少阳之半表半⾥,若误下之,则表邪乘虚内陷,⽽腹益满矣。兼以重亡津液,故⼩便难也。

程应旄⽈:此条与太阳⼤青龙证同。太阳以风寒持其荣卫,故有烦躁证⽽⽆腹满证;此以风寒持住阳明,故有腹满证⽽⽆烦躁证。然⼝苦、咽⼲,实与烦躁同其机兆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本条⽆⽬疼⿐⼲之经病,⼜⽆尺⼨俱长之表脉。微喘恶寒,脉浮⽽紧,与太阳⿇黄证同。⼝苦咽⼲,⼜似太阳少阳合病。更兼腹满,⼜似太阳太阴两感。他经形证互呈,本经形证未显,何以名为阳明中风耶?以⽆头项强痛,则不属太阳;不⽿聋⽬⾚,则不属少阳;不腹痛⾃利,则不关太阴。是知⼝为胃窍,咽为胃门,腹为胃室,喘为胃病矣。今虽恶寒,⼆⽇必⽌,脉之浮紧,亦潮热有时之候也。此为阳明初病在⾥之表,津液素亏,故有是证。若以腹满为胃实⽽下之,津液既竭,腹更满⽽⼩便难,必⼤便反易矣。此中风转中寒,胃实转胃虚,初能⾷⽽致反不能⾷之机也。伤寒中风,但见有柴胡⼀证便是。则⼝苦咽⼲,当从少阳证治。脉浮⽽紧者,当⽈弦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明中风,⽽⼝苦咽⼲,是有少阳证,腹满,是有太阴证,发热恶寒,脉浮⽽紧,脉证⼜与伤寒太阳中风⼤青龙证相似。此在阳明,腑热外蒸,应当汗出⽽脉缓,乃脉紧⽽恶寒者,是卫⽓外敛,胃家阳虚⽽不能发也。外有甲⽊之克,⾥有太阴之侵,⽽经腑双郁,不得发越,阳明⾄此,困惫极矣。若复下之,则遂成太阴之证,腹满⽽⼩便难也。法详下章猪苓汤⼀段。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节上下两「腹满」字,必有⼀衍⽂。玩「则腹满」「则」字之义,似腹满见于误下之后,未下时不应腹满。然⾮腹满,医者何因⽽误下,此必后之「腹满」字当衍也。

所以为阳明中风者,太阳初转阳明,必有潮热。邪风闭遏⽪⽑,肺⽓不舒,因⽽微喘。肌表同病,故发热恶寒。湿热不从汗解,流⼊太阴部分,因⽽腹满。阳明燥热,迫胃中胆汁上抗,因⽽⼝苦咽⼲。⽪⽑不开,故脉浮紧。若以腹满之故,疑为阳明内实,妄⾏攻下,⽔液⼀下⽽尽,⼩便遂难。况湿邪粘腻渗⼊膀胱,尤难疏泄,盖此证宜桂枝⿇黄各半汤,或⼤青龙汤之表⾥双解,俾风湿由汗⽽解,设中脘不运,更为斟酌下法以去内实,此亦先解其表后攻其⾥之意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是论阳明病经腑俱病不能下之太早。

阳明中风是阳明受阳邪所伤,这和伤寒不同,伤寒是被阴邪所伤。被阳邪所伤,化热就很容易了。伤在什么地⽅?就是经也有邪,腑也有邪,经腑俱病,也即是阳明的表⾥为病。⾥边不和,阳明胃家也有点⼉实,它就腹满,⽓机不利就有微喘。肺与⼤肠相表⾥,中焦已经成实,影响肺⽓,所以就微微有点⼉喘。这是个⾥实证。⼝苦咽⼲是⾔其热很盛,⼝也苦,嗓⼦也⼲,阳明的胃热啊,内热挺盛。

发热恶寒说明还有阳明的经表之证。阳明的在经之邪还没有解,所以还有发热恶寒。脉浮⽽紧,浮是主有表,紧是主实。阳明病的脉浮紧和太阳病不同。太阳病的脉浮紧指风寒,阳明病的脉浮紧是指既有表邪,⾥⽓也实,紧代表实证。这样阳明的经腑俱病、表⾥俱病,应当先解其表,后泄其⾥,或者表⾥两解。若下之,倘若光看到腹满微喘、⼝苦咽⼲的燥热问题,⽤泻下的⽅法,这样就下之太早,后果是在表的邪⽓趁着误下就中于⾥,腹满⼜严重了,⼩便难也,外⾯的热⽓也⼊⾥了,津液更受伤了。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阳明中风在这⾥说明这个是⾥头有热,同时外边还有表证。在这个时候,有发热恶寒,脉浮⽽紧,这个是太阳伤寒的脉,这⾥虽然病发于⾥,但是它⾥不会实的,⽽且这个应该先解表,前头讲过了,这个就是⼤青龙汤证,⼤青龙汤证只是不汗出⽽烦燥,这个也不汗出,也有烦燥,同时⼜加上⼝苦咽⼲、腹满微喘,说明这个热⽐⼤青龙汤证的热还甚,这个偏于阳明。

其实这个腹满,不是实的,微喘是因为阳明病胃实于⾥向上压迫,也能发⽣喘,这种喘必须⽤泻药,不过这⾥喘主要还是⿇黄证,这个腹满是因为⽓不畅⽽⾃觉满,其实不是⾥头有实、有东西的那种满。「若下之,则腹满,⼩便难」,这时应该⽤⼤青龙汤,如果误认为⾥实⽽下之,就腹满、⼩便难。原来就腹满,这时候是真腹满了,不过这是虚满了,因为泻下造成胃虚⽔⾕不别,所以⼩便难,⽔份都从⼤便⾛了,后头有的。

所以说要「下不厌迟」,本来是⼤青龙汤证,就是前⾯说的「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疼痛,不汗出⽽烦燥」,这⾥有⼝苦咽⼲,说明热更甚,但还是腠理不开造成的发热、恶寒、脉浮⽽紧的表实证,还是得先解表。虽然并发阳明,⾥头有热但不实,它还不实,如果⽤攻下虚其⾥、虚其胃,反⽽造成胃虚⽔⾕不别,就要胀满,⼩便难。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阳明中风”?

答:㈠张仲景论“阳明中风”的目的是强调病是表里兼证。㈡辨识“阳明中风”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以“风”代风寒侵袭而为太阳病,即“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二是以“风”代在里有阳热而演变为热证即“口苦咽干,腹满微喘”。

②怎样理解“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答:㈠辨识“口苦咽干”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盛热既上攻又消灼阴津。㈡辨识“腹满微喘”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盛热,壅滞气机,浊气逆于肺。㈢辨识“发热,恶寒,脉浮而紧”的病变证机是太阳营卫受邪而抗邪,经气郁滞不利。

③怎样理解“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答:㈠辨识“若下之”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辨表里兼证,以表证为主,不能先治里。二是辨阳明热郁证、阳明热盛证有类似阳明热结证,其治不能用下法而用下法。㈡辨识“腹满”的病变证机是因用下而伤中气,浊气壅滞不行。㈢辨识“小便难”的病变证机是因用下而伤阴津,浊气内结,气化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