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的临床用药经验

 小柴胡汤 2022-08-01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桂枝的三大特点:

其一,桂枝是樟科的植物,主要生长在南方,像广东、广西、福建等这一带,南方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桂枝吸纳阳热之气,所以性偏温。

其二,桂枝取嫩枝条入药,在《伤寒论》之前,《神农本草经》里面没有桂枝这个说法,只有桂。因为桂枝的药用部位为细嫩枝条,所以有伸展生发之性,主走,这也是肝木的一种属性。

其三,桂枝气薄,主发散,属于阳性药物。如果我们想用好一种药物的话,就一定要把它的药性和药味研究透,这样才能够用得活。桂枝辛、甘、温。辛入肺,主散主通。辛散,你看我们吃辣椒后,马上全身冒汗,热乎乎的,这就是辛散的作用,桂枝也有这个作用。甘入脾,所以桂枝有补脾的作用,黄芪建中汤中就是用桂枝来补脾。温主要是温阳、化气、化饮、温经通脉。张仲景喜欢用桂枝,就是因为他重视扶阳气、通血脉、畅气机,在这些方面桂枝十分胜任。

综上所述,桂枝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阳通脉,通阳化气,最能体现张仲景的学术思想。

在张仲景的方剂里,桂枝的常用功效一共有五个:

一个是发散风寒,麻黄汤、桂枝汤都可以发散风寒,但桂枝汤侧重调和营卫,调和营卫和发散风寒还是有细微差别的,都是治表证的;

二是温助阳气,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用桂枝来温助阳气、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中桂枝也是温经通脉的作用;

三是化气行水,这一类的方剂就多了,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奔豚汤,平冲降逆,最典型的是桂枝加桂汤,桂枝汤中哪个药都不用动,就把桂枝再加多二两;

四是通利肺气,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桂枝汤加厚朴、杏子就能够平喘;

五是祛风除湿,桂枝附子汤治风湿周身疼痛效果很好。

桂枝在张仲景的方剂里有八大功效,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在《伤寒论》里面,六经每一个经基本都有,还涉及五脏六腑。《金匮要略》是治疗杂病的,实际上是人为分出来的,在内伤杂病里面,很多处方都含有桂枝,疾病在表、在皮毛筋骨、内外妇儿各科都有用桂枝。中医的治疗八法桂枝也有涉及,汗法,如麻黄汤、桂枝附子汤;和法,调和营卫,如桂枝汤;平冲降逆(下法),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都是下法,下气,不要把下法理解为只是通便,这样范围就窄了);温法,温通心阳;清法,如桃核承气汤里面的寒温并用;补法,如小建中汤;消法,如桂枝茯苓丸;通法,本来八法里面没有通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通法没有位置,但我想着,桂枝在整部《伤寒论》里面,更多体现的是一个通字,所以我加了个通法,正好凑够还是八法,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知对不对,跟大家交流一下。

再从《伤寒论》中桂枝用量来分析,桂枝的用量其实很大。我们在读《伤寒论》教材的时候,一般桂枝都是9g,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大量的考证来看,《伤寒论》原著里的剂量绝对不是9g,大家比较公认的是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的考证结果,一两等于15.625g,我们按一两等于15g算。统计《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原方,用于解表的,出现的频率是16次,最大的用量是60g,最小的用量是37.5g;用于调和营卫的,出现18次,最大的剂量是45g,最小的剂量也是45g,就是说,如果调和营卫都用三两;温经通脉的,出现14次,最大剂量是60g,最小剂量是11g多,就是不到一两;温助阳气的,这个出现的频率特别高,25次,这就是我说它体现了张仲景扶阳气思想的原因,最大的剂量是60g,最小的剂量是37.5g;平冲降逆的,用量最大——75g,桂枝汤是三两,加桂二两是五两,就是75g。通过上述总结,大家看得出来,桂枝的用量绝对不只是9g。本来现在药的质量就不好,都是用人工种植的,加工又不好,我们用量这么小,哪里能有效果?

临床用桂枝三个方面:

一是用于温散,不管是感冒、发烧、咳嗽,都会用到;

二是用于温化,凡是有水湿、痰饮,长期咳嗽、痰多黏稠的,用陈皮、半夏总好不了,用桂枝解决,化痰的效果会有改观;

三是用于温通经脉。心血管病,非温不通,血液一定要保持运行不息,怎么样才能做到呢?就是心脏阳气旺盛,才能推动血液运行不息。心血管病的病理机制大多数是不通,如果你想让它通,就要温,所以心血管病要温通。所以说温通用于血脉疾病、经络疾病。另外就是用于温补,心脾肾阳虚都可以用,甚至可以说不管是哪个脏器,只要是阳气虚的,都可以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