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重出,衍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课前思考: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一样吗?能算“重出衍文”吗? 什么是解肌? “脉浮紧,发热,汗不出”是桂枝汤禁忌症吗? 第16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重出,衍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这段话在宋本伤寒中为第13 条,个人认为,仲师隐去脉缓加上头痛,不是重出衍文,而是有意为之。冠名“太阳病”而不是“太阳中风”,说明不排除太阳伤寒,头痛、发热、恶风也是麻黄八证,之所以不能用麻黄汤治疗是因为有汗出,腠理疏泄。桂枝汤既可以治疗中风,也可以治疗伤寒,如“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其次,头痛虽然是太阳病的主要症状,但头痛、发热也要看脉,脉浮数、脉浮缓、脉浮紧是太阳病,脉弦细则为少阳病。头痛、发热还需看兼证,伴随“身疼恶寒,吐利者”为霍乱。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桂枝本为解肌”,“解肌”就是松解肌肉,脾主肌肉,五行属土,桂枝五行属木,木能克土,桂枝对疏解肌肉有很好的作用。这句话容易引起误解,好像桂枝是解肌的,麻黄不是解肌的,而是发汗的。陶弘景陶真人所著《名医别录》中,有解肌作用的药物有“牡荆根、辛夷、石膏、麻黄、葛根、贝子、杏核”,麻黄赫然列于其中。还是以经解经,《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开不开心?意不意外?解肌就是发汗,发汗就是解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真人对麻黄的认识:“俗用麻黄疗伤寒,解肌第一”,明代大医繆希雍著《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在古人看来,麻黄、桂枝都是解肌之品,并非只有桂枝才能解肌。后世医家不解个中缘由,创制出柴葛解肌汤,用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等药物解肌,避免使用霸道的麻黄、桂枝。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脉浮为在外,紧主寒,脉浮紧加上汗不出,虽有发热,是个太阳伤寒麻黄汤证,当然“不可与之也”,不能用桂枝汤。寒邪束表,玄府闭阖,表现为脉浮紧,必须用麻黄打开玄府,才能使津液外出抗邪。桂枝汤中没有解表的麻黄,打不开玄府,只是打开了肌肉腠理,生姜、大枣、炙甘草化生出的津液源源不断的来到肌肉层,却透发不出去,郁而化热,可能变成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或者动血的衄血证。所以这句话的重点还是“脉浮紧”,不是“发热,汗不出”,如“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在脉浮弱的前提下,即使有发热汗不出,也可以用桂枝汤。再进一步,只要不是脉浮紧,即使是伤寒无汗,身疼痛,也有用桂枝汤的可能性,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霍乱篇也有“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没有脉浮,没有发热,只有身痛不休,仍可以用桂枝汤。之后仲师谆谆教诲我们,“常须识此,勿令勿也”。虽然桂枝汤是治太阳病的千古名方,但也不能误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