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认知,也是一门教育的常识,我们严重忽略了

 全好学 2022-08-17 发布于广东

以心育儿

王阳明

“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

📖 澄在鸿胪(lú)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优,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选自《传习录》45、46节

🍵   这段话讲述得也比较完整,所以全文选录。借助陆澄儿子病危的事件,阳明先生告诉了我们情绪管理的一些道理,对现代人十分有用。


(1)人遇到事情有情绪也正常,但是情绪过度、波动频繁就是失去中正平和的本体了。人都是需要借助事变来磨炼,让理性发挥应有的作用,心智才成熟起来。

(2)七种基本情绪,比如喜悦、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讶、羞愧等,古今中外各家说法不统一。但是全世界人类都有几种同样的情绪反应模式和表情规律。情绪认知,也是一门教育的常识,我们严重忽略了,所以后遗症很多。《大学》中的“正心”,其实就是讲情绪管理,《中庸》也承接之。

(3)关于情绪表达,因为我国有历史传统的集体潜意识,又处于时代巨变的多元交汇处,所以现在市面上多见两类偏颇观点:有的是太古板压抑,有的是太粗暴宣泄。之所以能流行开来,因为人们本身有补偿和自我认同心理,以偏取偏。但这两种都不是人的“真我”表现。我们应当甄别和超越,以中和智慧为指针。

您配合原书一起学习更佳,系列导读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