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娃要去文具店买本子,里面挺嘈杂,结果挑本子的功夫,嘈杂就变成了怒骂。 原来是一个小孩自己从家里拿了钱,在文具店买了上百块钱的卡片,爹妈找到店里来了。妈妈很激动,怒斥售货员看一个小孩自己拿钱买上百块的东西,难道就不问问?爸爸则要掏出手机报警,说店家诈骗。 女儿看见冲突通常跑得比兔子还快,一溜烟儿出去了。我和哥哥迅速买了本子撤离。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我:“妈妈,法律有规定小孩子不能自己拿钱买东西吗?” “据我所知没有。” “那报警了也没用啊。” 我问儿子:“假如你是那个店员,你会怎么做?” 儿子似乎并不想陷入那个冲突情境:“为什么要问我怎么做?” “没关系,随便聊聊,想到什么都可以,就是做个思想实验,不是真的让你去做店员。” 儿子想了几秒,带着几分尬笑,几分“狡诈”,半开玩笑地说:“我会给老板打电话,叫老板来解决。” 哈哈哈,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 老公对儿子说:“好,现在你是老板了,你会怎么处理?” 儿子:“呃~,我会说,当时我不在场,不了解情况,还是找店员解决比较合适。” 我跟儿子说:“这不行啊,老板就得有老板的责任。遇到事情你得学会说'我来’,这样大家才愿意听你的。” 做了老板,只是有了“领导”这个身份,但只有具备真正的领导力,才能让大家信服,建立自己的威信。刘澜领导力课程中提到,领导力修炼的第一个法则是学会说“我来”,这是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儿子听进去了,“哦,是这样。”他认可了要说“我来”,但是“我来”之后怎么处理呢?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要注意具体的情境,但有两个基本原则,我跟儿子说: 1、不要辩解。 无论是不是有理,辩解的深层功能就是反击,或者推卸责任。 这对于平复对方的情绪不利,只会激化怒气,这也就是刚开始只是嘈杂,后来演变成怒吼的原因,显然这是个很没有经验的销售,她一个劲儿在说她不清楚,不知道。 2、了解对方的诉求。 家长找上门来,其实也就两个诉求,一是退钱,而是把对孩子的火气找个地方发泄一下,只是他们自己都未必清楚或承认。 小孩子不经家人允许就私自拿钱消费的行为,明显是需要教育的。但家长却把这些怒气转移到了商家,并且是带着孩子一起大闹文具店。 遇事甩锅的行为模式就是这么耳濡目染形成的吧。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提到了学习并不止发生在学校、课堂。按场所来分,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生活处处是教育,哪怕不是发生在孩子自己身上的事情,我们也可以用讨论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 这种方式被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倡导者,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1925—)称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也叫替代学习或模仿学习。 事实上,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或模仿而习得的,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方式。完全通过自己直接经验而来的学习是非常有限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观察和模仿的能力,孩子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我们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
扫码|备注年龄 无法加入请联系管理员:vivilan03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