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蒋宝素,治真中风,外中风邪而致,三黄风汤。因于火、气、湿者,类中风

 北京润雨 2022-09-05 发布于辽宁

第一真黄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略十三篇》卷一。主治真中风,初感一切形证。组成嫩黄芪三钱,防风根八分,云茯苓三钱,炙甘草五分,制半夏一钱半,福橘皮一钱,当归身三钱,赤芍药一钱半,豨签三钱。用法上以长流水煎,入竹沥三钱,姜汁五分,和服。主治真中风,初感一切形证。



第二真黄风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略十三篇》卷一。主治真中风初感,服第一真黄风汤后,六经表证已解,里证未除,或二便阻隔或变色,或神志不清,或语言謇涩,或口眼喎斜。
炙黄芪3钱,防风根5钱,云茯苓3钱,制半夏钱半,炙甘草5分,福陈皮1钱,当归身3钱,人参1钱半,桂水炒白芍1钱半,豨莶3钱,麸炒枳实5分。
真中风初感,服第一真黄风汤后;六经表证已解,里证未除,或二便阻隔或变色,或神志不清,或语言謇涩,或口眼?斜,或半身不遂,舌苔或白滑,或黄厚,或黧黑,胸次或舒或不舒,饮食或进或不进者。


第三真黄风汤(《医略十三篇》卷一)
处方炙黄耆3钱,防风根3分,人参1钱半,大熟地4钱,云茯苓3钱,炙甘草5分,制半夏1钱半,福橘皮1钱,麸炒枳实5分,豨签3钱。
功能主治真中风,服第一、二真黄风汤后,表里俱和,诸证悉退,或二气未充,或余氛未尽,宜此方调理。

用法用量上以长流水煎服。1-2剂或10剂后,或更以10剂为末,水叠丸。每服3钱,早晚开水送下。


《医略十三篇》为内科著作,13卷,清代蒋宝素(问斋)所撰,刊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此书即作者所撰《医略》六淫门之单刻本,书中论述风、寒、暑、湿、燥、火及疟、痢、霍乱、瘴气等病证。论病多能撷取经旨及诸家(如刘完素、李杲、朱震亨等)学术经验,分析病因、病机。其于病证治疗,首列主治方,并介绍如何随证变易方治。每门病证均能荟萃诸论,提要钩玄,阐述类似病证之辨析,以供临床参阅。书末附列六淫门病证常用方剂73首。


真中风,病名,外中风邪而致的中风病。见元·王履(安道)《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简称真中。

真中风,病名。外中风邪而致的中风病。见元·王履(安道)《医经溯洄集·中风辨》。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道:“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简称真中。与类中风之风从内生者不同。《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证见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外见寒热等六经形证者,治以疏解风邪为主,用小续命汤加减;内有二便不通,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中风闭证,痰涎壅盛,昏不知人者,先与开窍,宜至宝丹之类;脱证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鼾、汗多者,治宜扶正固脱,用大剂理中汤或参附汤。本病见于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唐宋以前,中风病以“外风”病因学说为主,即真中“风”邪,多从“内虚邪中”立论,以中医经典《内经》和《金匮要略》为理论依据。《内经》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有关,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或为偏枯。”等。偏枯即半身不遂,是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医圣仲景秉承经旨,明确提出中风病之病名及中风病与中风有关,《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并创“络脉空虚”,外(寒)邪入中论,此后隋、唐、宋时期之医家皆宗之,而很少有质疑者。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孙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王焘外台秘要》及宋代方书如《和剂局方》等,皆强调外受风邪,而其治法方药亦多温燥祛风之剂,如大、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


类中风,病名,指风从内生而非外中风邪的中风病症,简称类中。因非外中风邪,故亦称非风。

风从内生的中风病

病理

见元·王履(安道)《医经溯洄集·中风辨》。王履从中风病因学出发,首创“真中风”与“类中风”,将内风与外风做了本质上的区别。在其著作《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道:“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多由肾阴不足,心火炽盛,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气虚、气逆;或血虚、血脉痹阻;或湿痰壅盛,化热生风所致,而非外中风邪所致。但也可由外邪引动而发病。

《类证治裁·中风》:“河间主火,谓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东垣主气,谓猝中乃本气自病;丹溪主痰,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皆辨明类中之由,与真中症异。”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症状

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等。常见于脑血管意外;也可见于面神经麻痹(单口眼歪斜)。临床按病情轻重,分中经络和中脏腑。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症状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半身不遂等。中脏腑者,症状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病情较重。又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闭证伴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等证;脱证伴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声如鼾,或汗多等证。中风后遗症以半身不遂较为多见。

治疗

如果是外邪引动而发,宜疏风通络,养血和营,用牵正散,大秦艽汤加减;由于肝风内动者,宜平肝熄风,用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加减。

中脏腑者如是闭证,先宜宣窍开闭,用至宝丹或苏合香丸灌服,并配合育阴潜阳、清肝熄风、豁痰等法,用羚羊角汤(《医醇剩义》:羚羊角、龟板、生地、白芍、丹皮、柴胡、薄荷、菊花、夏枯草、蝉衣、红枣、生石决)或导痰汤加减;如是脱证,急用大剂参附汤以扶正固脱。中风后遗症者,宜益气活血,祛风化痰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并结合针灸推拿等治疗。

类似中风的八种病症

类中风,指类似中风的八种病症,《医宗必读》指火中,虚中,寒中,湿中暑中(中暑),气中,食中,恶中(中恶)。临床表现可类似中风,而实非中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