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文化如何传承?如何创新? 郭 谦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沉积深厚。无论从哲理思想上,文字学上,书画艺术上都有无数的宝贝,值得我们去研究、挖掘,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了许许多多好东西,由于科技水平的低下、客观条件限制或人为的毁坏,那些好东西不断被淹没、被遗弃、被淡忘。实在是可惜、可叹。作为我们这一代承上启下的文化人有着历史的责任去探究、去传承、去发扬、去创新。 有几点想法可与书画界同仁一起分享: 一,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我们究竟要传承什么?研究什么? 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载体与形式有:文化典籍、文化遗存(文物古迹、民间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可惜我们大多数人不认识繁体字,不认识满文、蒙古文等其他民族的文字,古代文化典籍需要专家们研究,也需要更多的文化人去研究。也就是说,我们要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研究文化典籍。 ![]() ![]() (古代书法典籍图片之一) 因为海量的文化典籍中藏着巨大的文化财富,等我们去寻找和发现,这些文化财富早就存在,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用新的观念、理念去重新审视,挖掘出来,利用、保护和发扬光大。我们这一代人有不少人还可以读一些古籍,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字,还有兴趣研究古典文化,如果我们去做,就可以承上启下,我们不能指望下几代的人去做这样的事。 二.传承要接地气,即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的通俗性和可读性要强。我们研究的传统文化,不是给自己看的,不是搞炫耀的。而是要让更多的人看得懂,理解,并且觉得有趣,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有兴趣学习。这样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才会走的更远更广。 近几年我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书法文化中的书体繁变、衍生。我们古代的先祖创造了伟大的方块文字,创造了上百种语言体系,并且不断创造了丰富多彩多姿的书体。我们知道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后来出现了甲骨文、石鼓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些都是常识。但是,还有更多的东西不为人知的东西。 ![]()
2012年,我在网上看到了32种篆书的明代版本《金刚经》,继而又发现了清代乾隆皇帝写了一篇《盛京赋》,也有32种篆书书体,乾隆曾命武英殿(国家出版机构)刻印,传播到西欧、亚洲许多国家,这32种篆书是皇帝钦定的文字样式,也就成为清代官印、文书的主要载体。 ![]() (三十二种篆书《盛京赋》封面) 进一步研究后,我发现我们汉族的32种篆书被蒙古族、满族等民族吸收又演化出更丰富的文字形式,大量的古籍、碑帖、文物种闪现着这些篆书文字,而且还不止这些。 ![]() (郭谦26首诗26体书法26米长) 在深入研究32种篆书之后,我进行了大量的书法实践,我没有重复抄写32种篆书《金刚经》,也没有抄写32种篆书《盛京赋》,而创作了26首唐诗26种书体26米长的《诗音墨语》书法长卷、32首古诗词32种篆书36米长的《古篆新韵》书法长卷。我认为我们中国人从小就受唐诗宋词的熏陶,对古诗词有一种刻骨的喜欢,而且从小就学习、朗诵古诗词,而我写的古诗词书法长卷,参观者、学习者对书法理解上不存在困难,只要读出书法作品的第一句,就能自然而然地说出下面的内容,作品内容无需要解释。那么只要介绍作品的书体特殊,他们就会理解这幅书法作品。这样就可以彰显出书法作品的可读性,也适合以后的书法教学与传播。 三.传承之后,如何创新?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创新。如秦朝统一中国时,秦始皇命令李斯在仓颉大篆的基础上创造了小篆,统一6国文字。在秦以前出现了东吴的鸟虫篆、蝌蚪文、龙书、龟书等。汉代出现了汉简以汉隶为主要文字形式(书体内常刀光剑影),到了唐代隶书已经成熟,同时代出现了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三个书法大家创造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楷书,之后到了宋代赵孟頫、苏轼、朱熹又创造了自己的真书模式。明清时代杂体字更为丰富,民族文化交融,书体随印刷技术的提高而丰富,并且以很多珍本古籍流传下来。 当今国富民强,生活安宁,正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昌盛时期,也是书法变革、创新的好时代,许多书法名家独创了自己的书体,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如启功的行楷体、刘炳森的隶书体、孙敦秀的简牍体、张明堂的铁笔隶、陆林深的章隶体、张迎的兰竹体、宋吉林的朱熹榜书体、许万卿的龙书体、张海的开叉体等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以图腾作为文字的国家!图腾文字,是我们独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要标志。很多青少年喜欢纹身,纹身常见的艺术字体就是图腾标识,我觉得可以借用到书法里创新,因此创作了一批图腾体作品,如作品“忠义勇信”在2017年南通文联美术馆展览时,获得许多书家与参观者的喜爱和肯定。![]() (郭谦书法——鹤书——紫气东来) 鸟书、鸟虫书、鸟迹书、鹤书过去在春秋战国吴国、越国盛行,为官方文字。后来被历史的浪花淹没了,很少人写,几乎成了神秘文字。近几年,我创作了陆游词《红酥手》鸟书(一笔一只鸟),创作了鸟虫篆作品“有容乃大”和鹤书“紫气东来”等不同形式的鸟书,在北京宋庄2018年书画展上,引起了观众的惊叹。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尚方大篆。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折叠多寡,则视笔画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九叠篆盛行于唐、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唐宋以来,它是一种流行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目前,在全国能写九叠篆写出书法作品的书家屈指可数。我也对九叠篆做了尝试,并且写出三百多字的大作品九叠篆《兰亭序》和孔子名言的九叠篆书法作品。![]() (郭谦倒懈篆书法作品-王维诗-桃源行) 倒薤篆属于篆书的一种。薤菜叶是一种植物,叶子长细而头尖。倒薤篆就是取其叶形而作,这种篆字竖画都是细长,它上端方劲,末端尖锐。其典型的代表作是三国吴的《天发神谶碑》,据张勃的《吴录》说是华核撰文,皇象所书。其字体宏大雄浑,古朴方正,以篆文为体,以隶书为用,结合巧妙自然,可谓独步。在此研究上,我也花费了数个月功夫,由诗词小作品,到6尺整张的巨作王维的乐府诗《桃源行》的创作。《桃源行》这幅书法作品应该是历史上最大的倒薤篆作品。![]() (郭谦垂露篆书法作品) 垂露篆又称垂露书,是小篆的一种,是篆书的异体。垂露是指竖划收笔如滴露一样,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锋的笔势。笔触温润,行笔工整。它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绝,先秦以后会此种书法者少见。唐代杜甫曾见薛稷少保书画壁上挂有垂露篆字画,作诗云:“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我已经创作十多幅垂露篆书法作品,如四尺整张的垂露篆苏东坡诗《答陈述古二首》,这幅作品赢得了不少收藏家的青睐。创新不仅要在书法表现形式上着手,如搞出别人没有写出的小品、对联、中堂、大字作品。还可以从书体创新上下功夫,用新的书体创作新书法作品,这个难度大一些;另外更重要的可以从书法内容上找灵感,2018年,我详细研究了孔子论语中的名言,选择了18段名言,创作了一个18段名言18种书体26米长的《孔子名言》长卷,这样内容系列化的作品,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打开就是一次宣传孔子教育思想的书法展,会给人一种新颖的气息、一种震撼。2022年1月,我系统研究了民国教育家、实业家、思想家张謇先生的名言,创作了28幅不同书体的张謇名言书法作品,在南通市唐闸古镇展览,数万观众热评如潮。我认为好的艺术品只要符合社会普遍的审美需求,就有其艺术价值,就有生命力。因为高雅的作品总会在共性上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因为人总有审美共性与个性。如果书法创新纯粹追求个性,就会显得有些怪异不堪。书法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也容易,也难。“戴着镣铐跳舞”,既要符合书法的法规法则,又要新颖独特,而不能离谱;要在传承中富有创新。传承不是抄袭古人的东西,是必须在大量研究前人的书法实践作品、书法理论及书法史,融会贯通前人的笔法、墨法、技法和各种书体的精华,并研究时代、社会的需求,找准能弘扬正气、讴歌祖国的内容创造点,才能创作出杰出、精到、大气,符合大众需求的书法作品,而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它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这样才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可以传之有道、有术,才能真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繁荣。——写于2021年5月,修改于2022年9月郭谦谈艺术文章链接:1.书法创作,必须懂得“八个要”(郭谦文) (360doc.com)2.郭谦谈书法作品的最高境界 (360doc.com)3.当代文人画如何与时俱进 (360doc.com)4.书法艺术属于大众,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360doc.com)5.当代为啥缺少高水平书法作品?(郭谦文) (360doc.com)6.篆隶楷行草为啥称为五大书法体系? (360doc.com) |
|
来自: 甘泉书屋i30tsw > 《郭谦谈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