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

 行走的阳光321 2022-09-19 发布于陕西

过年

/杜浩荡

    快过年了,看到同学段听会的文章《年的记忆》,儿时过年的场景扑面而来……

家家户户,过年都得买点菜,买点肉。萝卜、白菜很便宜,一毛钱三四斤。肉凭票供应的,八毛一斤。那是一个凭票的时代,买糖要糖票,买炭要炭票,买布要票,买粮要粮票,买棉花要棉花票,买油要油票。农民要用粮票,要么去粮站卖粮,要么用鸡蛋和工人阶级换。没办法啊,各类物资紧缺,只好凭票供应。

腊月二十七、八,各家都要大扫除,叫“扫社”。把屋子的前前后后旮旯拐角都要清扫一遍,再弄些白土,和成稀泥水,把锅头一漫,掩盖了烟熏火烤的痕迹,使得厨房环境焕然一新。

农村人再忙,到了这几天,也得到县里的堂子洗一次澡,不能把今年的污垢带到明年。

年三十蒸包子是少不了的,用萝卜、白菜、莲花白、粉条做馅,撒上五香粉,蒸上几锅,有时也蒸上一锅肉馅的;把火晶柿子的皮一剥,煮些红小豆,再蒸一锅豆沙包。刚出锅的包子,咬上一口,那个香啊,比现在的肉包子不知道要香多少倍。包子晾凉了,就放在瓦翁里,吃起来方便,也便于待客。

鞭炮很小,炮头对炮头,用捻子编在一起,好有一扎长,1角多钱一鞭。一小鞭炮是舍不得一下子响完的,常常把一小鞭炮拆开,一个一个的响,单个炮用拇指和食指捏着响,也不会打手的。6分钱能买一个两响的二轮子炮,二轮子炮也叫大炮。大人是敢拿在手里响的,因为第一响是火药,第二响是炸药。大人用手轻捏炮头,点燃后未响先升空,然后,“咚——叭!”。小孩不敢,只好把它插在土堆里,用一米长的扫帚棍夹着他父亲的烟把来放。炮声此起彼伏,火药味弥漫在空气中,这些都增加了新年的年气。

   过新年穿新衣。新衣新鞋都是母亲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一针一线做的。母亲整个冬天用白天劳动的间隙和夜晚不停地的纺线,浆线、经布、接缯、最后安到织布机上不停地织…… 然后再染布。用三个石头在院子里支起大锅,把水烧热,把买好的颜料倒入锅里,把织好的布撂进去,不停的翻搅个把钟头,这一色的布就染好了。布可以染成黑色,蓝色,枣红色等。 

手脚笨拙的妇女,家里日子就过得紧吧,给孩子过年穿不上新衣,就把旧棉衣上的垢痂用毛巾一擦,戴上一顶新单帽过年。这些孩子,看见别的孩子穿的新衣,很羡慕的。

 走亲戚,带的礼物一般是自家蒸的包子,至多再有一包点心。孩子们的压岁钱是一毛或者5分钱,要紧的亲戚才给。过一个年,一个孩子最多也就得到三五毛钱的压岁钱,在口袋里还没暖热,就会被父母亲收缴了。

不走亲戚的孩子 这几天可算是最幸福的了,不用为猪弄草,不用到地里收拾柴火。大人在家陪着客人,母亲忙着做饭,孩子们能好好玩上几天。打“猴”,打尜,滚铁环,跳房。晚上能在大队看大戏,像《红灯记》、《白毛女》,就是本大队的文艺宣传队排练的,反反复复地看。有时还能到附近的工厂看上几场电影,如《平原游击队》、《三进山城》、《地雷战》等。看了电影,电影里的李向阳、高传宝、松井等的角色,会被孩子们扮演一阵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看谁扮得像,看谁学台词学得油!

过了初五,舅舅外爷就给外甥外孙送灯笼来了。农村还没有通电,天一黑,黑咕隆咚的。送灯早的孩子在场里打起了灯笼,舅舅还没有给送灯笼的孩子就跟在后面看热闹,并喊着:“打灯笼,叫娃来,娃不出来我骂来!”灯笼渐渐多了起来,满场红灯笼闪烁,像游行一样,到各家的门口都要转上一遍。灯笼都是细竹篾子编的,灯笼腰里糊上一道红纸,叫火蛋灯笼。正月十五晚上,最后一夜亮灯,灯笼在孩子们的兴奋中次第燃烧起来,主动的,被动的,宣告今年的打灯笼活动就此结束,年气也就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