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卫,指营气和卫气。生会,即生成与会合。本篇主要通过对营、卫气生成与运行的论述,阐明营气和卫气的生理作用。在人体的运行及其会合规律等问题,所以篇名叫“营卫生会”。——什么是营气、卫气?营即营养,卫即护卫。营卫二气皆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营属阴,出于中焦,是与血共行于脉中的精气,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的功能;卫属阳,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功能。——本篇名言:“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卫生会学习笔记) (本篇主要阐述人体的营卫之气。我个人理解,何谓营气?营,营养,简单地说,就是人体之中流动的血液,它提供给我们周身各脏器营养物质,它是由食物变现而来的,故称营气;何谓卫气?卫,保卫,简单地说,就是循行于人体各经脉之间的一种看不见的气体,有点类似于气功中的气,它推动了血液的运行。如果营气为阴,那卫气就为阳。阴提供能源物质,阳提供推动这些物质运行的动力。)(99.灵枢·营卫生会 新解析)1/1---1/2---1/3----1/4---1/5-- (人体营卫之气的化生与性质)1/1---1/2----1/3---1/4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黄帝问岐伯说:人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精气?阴阳是在哪里交会?什么气为营气?什么气为卫气?营卫二气是从哪里生成的?卫气又是如何与营气交会的?老人和壮年人气的盛衰不相同,营卫二气的运行部位也不同,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会合的。)——( 黄帝问歧伯,人怎样获得气?阴气与阳气如何相会?什么是营气?什么是卫气?营气如何产生?营气与卫气如何相会?老年人与壮年人为什么气的虚弱情况不同?营气与卫气运行的部位也不一样?我希望了解它们交会的情形。)——(黄帝向岐伯问道:人从哪里接受精气?阴气和阳气在哪里交会?什么气叫做营?什么气叫做卫?营气在哪里产生?卫气在哪里与营气会合?老年和壮年气的盛衰不同,昼夜气行的位置也不一样,我希望听听它会合的道理。)——(黄帝问岐伯说:人从哪里得到精气?阴阳怎样交会?什么气是营气?什么气是卫气?营气从哪里产生?卫气又怎样与营气交会?老年人和壮年人血气不相同,阴阳盛衰变化有差异。请先生给我讲讲人体血气交会的过程。)——(在《灵枢·营卫生会篇》的开篇,黄帝连珠炮似地问了岐伯一连串的问题:“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黄帝的这些问题翻译过来依次是:人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精气?阴阳是在那里交会?什么气为营气?什么气为卫气?营卫二气是从哪里生成的?卫气又是如何与营气交会的?老人和壮年人气的盛衰不相同,营卫二气的运行部位也不同,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会合的……其实,黄帝的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无非是在问人体营卫之气的化生、性质和各自的运行部位罢了。)(黄帝问岐伯说:人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精气?阴阳是在哪里交会?什么气为营气?什么气为卫气?营卫二气是从哪里生成的?卫气又是如何与营气交会的?老人和壮年人气的盛衰不相同,营卫二气的运行部位也不同,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会合的。)(黄帝问岐伯说,人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精气?阴阳是在哪里交会?什么气为营气?什么气为卫气?营卫二气是从哪里生成的?卫气又是如何与营气交会的?老人和壮年人气的盛衰不相同,营卫二气的运行部位也不同,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会合的。) (气化是怎样进行的呢?) 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1/1---(这句话说十二经脉是存在于分肉之间的。而且脉还有内外之分,脉内的是营气,脉外的是卫气。也就是说,营气和卫气,都在“分肉之间”伏行着。)——(卫气的升降循行———“卫出于上焦”,“行脉外”,“常与营俱行”)在营脉中,卫在脉外,(意思是说营气经脉的循行路线是在血管中,这个“中”,只是一个范围而已,千万不要呆滞的看成血管里面,否则你又要解剖划开血管去翻找营气在哪里了,那也肯定是找不到的。)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指出营在脉里面,而且不停的循环。)——(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卫是阴阳关系,同处人体之表,行于经隧中,同源于水谷精微,不同之处是营与血同处脉中,卫与津同处脉外。——“营出于中焦”应该比较好理解,饮食入胃经过的胃的腐熟,脾的气化,将水谷精微化成气上输于肺,来自胃中的是精微物质中最纯净的部分称之为营而入于肺脉,《灵枢·决气第三十》:“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又《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卫出于下焦”就不太好理解了,很多书把这地方改成了“卫出于上焦”,也有观点认为卫气与膀胱经脉有关,由于膀胱位于下焦,因此卫气出于下焦,还有观点认为是源于肾气。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认识,《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前面讲过了中焦胃所生的精微物质是最纯净的,“清者为营”,营气入肺脉而化血。饮食经过胃后继续传输到小肠、大肠,这时的水谷还不完全是糟粕,还要经过小肠、大肠的再次气化,其精微物质在脾的作用下上输于肺而成为卫气;“浊者为卫”,此气剽悍滑疾,当腠理开泄时,可随汗泄。经文曰:“卫出于下焦”此之谓也。)——(“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人受气于谷。五谷是五谷的气,人是人的气。五谷的气怎么变成人的气的呢?从五谷的气变成人的气,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就是气化过程。由形化为气,由气聚成形的过程,都要通过气化来实现。)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营行于脉内,营属阴,营气的运行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所以叫“太阴主内”。卫气行于脉外,与营气相对而言,卫气属阳,太阳主外,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意思是说卫气的运行是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的。)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岐伯回答说:人身的营卫之气是由水谷产生的,水谷进入胃中,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传至肺,再借肺气的输布功能传送周身,从而五脏六腑皆可接受水谷精气。其水谷精气中清轻而富于营养作用者为营气,其中重浊而剽悍者为卫气,营气循行在经脉之中,卫气行于经脉之外,营卫二气没有休止地循行运转,一昼夜运行人体五十周次,然后会合一次。由此,沿着阴经阳经交替循环运转,没有终止。卫气的循行是夜间行于内脏二十五周,白天循行于阳经也是二十五周,以此而分出了昼夜。卫气行于阳经时,人便醒来开始活动;夜间气行于内脏时,人体就进入睡眠状态了。中午的时候,因为卫气都从内脏运转到了阳经,阳经的卫气最盛,故称为重阳;夜半时因为卫气都从阳经转运到了内脏,内脏的卫气最盛而称为重阴。营气行于脉中,起于手太阴肺经又终于手太阴肺经,因此说太阴主持营气的运行;卫气行于脉外,始于足太阳膀胱经又止于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说太阳主持卫气的运行。营气周流十二经,昼夜各二十五周次,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亦各二十五周次,划分昼夜各半。夜半阴气最盛为阴陇,夜半过后则阴气渐衰,待到黎明时阴气已衰尽,而阳气渐盛。中午阳气最盛为阳陇,夕阳西下时阳气渐衰,黄昏之时阳气已衰尽,而阴气渐盛。夜半时,营气和卫气皆在阴分运行,正是二者相互会合的时候,人在这时都已经入睡了,因此称为合阴。到黎明的时候内脏卫气衰尽,而阳经卫气开始运行。就是这样没有中止,如同天地日月一样有规律。)——(歧伯讲,后天人的气来源于饮食谷物。饮食谷物入于胃,气传于肺,进而传于五脏六腑,都获得后天之气。气中清的部分,运行于营中内部管道中,气的浊的部分,运行于卫中人体外部的组织,营气在血管中运行,卫气散布于血管外,营气在全身顺管道周流不体。运行五十周以后又从肺中开始,阴脉与阳脉相联系,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经二十五周次,行于阳经二十五周次,也就是夜晚行于阴经,白昼行于阳经。因昼夜而卫气所处不同。--- 所以由此推测,划分出昼夜,卫气在阳经运行时,人就醒来运动作事,卫气在阴经运行时,人就休息睡眠。中午时分,由于人体的卫气运行全部由阴经转为阳经,阳经中的卫气达到极盛大状态,所以命名为重阳。夜半时,由于卫气全部由阳经转到阴经,阴经中的卫气达到极盛大状态,所以叫重阴。---营气在血管中运行,由手太阴肺经而起,流行于全身又回到手太阴肺经肺部。所以说营气的运行是由手太阴肺经掌控。卫气在血管外运行,是由足太阳膀胱经而起,流行于全身之后又流回足太阳膀胱经至于膀胱中。因此我们说卫气的运行是由足太阳膀胱经控制。---- 营气在十二经脉中循行,昼夜运行周次各为二十五,卫气白昼在阳经运行,夜晚在阴经运行,周次也各是二十五。将昼夜平分为二。阴经半夜时是阴气最浓重的时候,从半夜之后阴气就逐渐衰弱减少,到早晨起床的时候,阴气就衰弱减少而尽,阳气则越来越浓厚,阳气到达中午时分达到最浓重的状态,自太阳西下,又逐渐减弱,到日落的时候,阳气已经衰弱减少而尽了。这时阴气就越来越旺盛。直至夜半最旺盛的状态。----- 在半夜的时候,营气和卫气都运行于阴分,也是营气和卫气相交会的时刻。这时候人们正在深睡中,所以叫合阴。到了早晨,内脏的卫气全部衰弱减少,而阳经的中卫气开始运行,正是这样的循行不止,与天地日月循行不止而相应。---- 这一节的帝歧问答中,阐明了营气和卫气的概念与循行状态。强调了人在昼夜周期中卫气运行状态的不同,形成了人在昼夜中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岐伯回答说:人身的精气,主要依靠五谷,当五谷入胃后,经过消化,它的精微部分就传给了肺脏,五脏六腑都因此而受到了营养,其中清的称为营气,浊的称为卫气,营气流行在脉中,卫气流行于脉外,周流全身,永不休止,营气各循行五十周之后又会合。阴阳相互贯通,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分二十五周,行于阳分亦二十五周,分为昼夜各半,所以卫气行于阳则醒寤,行于阴则睡眠。因此,卫气行于中午而阳气盛,称为重阳;卫气行于半夜而阴气盛,称为重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营气、卫气行阴行阳各二十五周,分为昼夜各半。夜半是阴最盛的时候,夜半以后阴气渐衰,至黎明时分阴气已尽而阳气继起,中午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太阳偏西,阳气渐衰,太阳落下,阳气已尽而阴气继起,到夜半时分,营卫之气会合,人人都要入睡,叫做合阴。黎明时阴气尽而阳气又起,象这样循行不止,与天地阴阳的运转道理是一致的。)-( 岐伯回答说:人从饮食五谷中得到精气,五谷饮食进入胃脏,产生的精气传至肺脏,再传送至五脏六腑,使全身都能够得到精气。精气清轻部分是提供营养的营气,重浊部分是护卫身体的卫气。营气运行在经脉中,卫气运行在经脉外。营气运行循环不息,一昼夜在人体循环会合五十周次,贯通全身阴经和阳经,就像圆环转动一样没有起止端口。卫气夜间在阴经循环二十五周次,白天在阳经循环二十五周次,以此昼夜循环运行。卫气运行从阳经开始,至阴经为止。-- 因此说,卫气夜间在阴经运行时,人体就进入了睡眠状态。白天到了中午,卫气运行进入阳经,此时阳经的阳气最盛,这就称为重阳。夜半时卫气运行进入阴经,此时阴经的阴气最盛,这就称为重阴。营气运行在经脉中,起于手太阴肺经又归于手太阴肺经,所以说太阴经主内。卫气运行在经脉外,始于足太阳膀胱经又归于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说太阳经主外。——营气和卫气在人体内,昼夜循环各二十五周次。夜半时分,阴气最盛为阴陇。夜半过后,阴气渐衰。到黎明时分,阴气衰尽,阳气渐盛。到中午时分,阳气最盛为阳陇。夕阳西下时,阳气渐衰。黄昏时分,阳气已衰尽,阴气渐盛。夜半时分,营气和卫气会合在阴经运行,此时人们都已经入睡了,这就称为合阴。到黎明时分,阴气衰尽,阳气渐盛。如此循环不止,就像天地日月运行的纲纪一样。)——(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人受气于谷。五谷是五谷的气,人是人的气。五谷的气怎么变成人的气的呢?从五谷的气变成人的气,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就是气化过程。由形化为气,由气聚成形的过程,都要通过气化来实现。)(关于人体营卫之气的化生与性质,岐伯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日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关于人体营卫之气的化生,经文这样说:人身的营卫之气是由水谷产生的。水谷进入胃中,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然后传至肺,再借肺气的输布功能传送周身,故而人体五脏六腑皆可接受水谷精气。----关于人体营卫之气的性质,经文这样说到:水谷精气中,清轻而富于营养作用者为营气,重浊而剽悍者为卫气。且营气循行在经脉之中,而卫气行于经脉之外。----最后关于营卫二气在人体的运行特点,经文这样说道:营卫二气没有休止地在人体循行运转,一昼夜运行人体五十周次;然后会合一次,并沿着阴经阳经交替循环运转,没有终止。卫气的循行是夜间行于内脏阴经二十五周,白天循行于阳经也是二十五周,以此而分出了昼夜。卫气行于阳经时,人便醒来开始活动;而当卫气夜间行于内脏时,人体便进入睡眠状态。中午时分,因卫气都从内脏运转到了阳经,阳经的卫气最盛,故称为重阳;而夜半之时,因卫气都从阳经转运到了内脏,则内脏的卫气最盛,故称为重阴。再说营气:营气行于脉中,起于手太阴肺经又终于手太阴肺经,因此说太阴经主持人体营气的运行;而卫气行于脉外,始于足太阳膀胱经又止于足太阳膀胱经,故太阳经主持人体卫气的运行。营气在人体周流十二经,昼夜各二十五周次;卫气则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亦各二十五周次。营卫二气划分昼夜各半:夜半阴气最盛为阴陇;夜半过后则阴气渐衰,待到黎明时阴气已衰尽,而阳气渐盛。中午阳气最盛为阳陇;夕阳西下之时阳气渐衰,黄昏之时阳气已衰尽,而阴气渐盛。到夜半之时,营气和卫气皆在阴分运行,正是二气相互会合的时候;人在此时都已经入睡了,因此称为合阴。而至黎明之时,内脏卫气衰尽,而阳经卫气开始运行……人体营卫之气便就是这般没有中止地,如同天地日月一样有规律地运营着。)(岐伯回答说:人身的营卫之气是由水谷产生的,水谷进入胃中,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传至肺,再借肺气的输布功能传送周身,从而五脏六腑皆可接受水谷精气。其水谷精气中清轻而富于营养作用者为营气,其中重浊而剽悍者为卫气,营气循行在经脉之中,卫气行于经脉之外,营卫二气没有休止地循行运转,一昼夜运行人体五十周次,然后会合一次。由此,沿着阴经、阳经交替循环运转,没有终止。卫气的循行是夜间行于内脏二十五周,白天循行于阳经也是二十五周,以此而分出了昼夜。卫气行于阳经时,人便醒来开始活动;夜间气行于内脏时,人体就进入睡眠状态了。中午的时候,因为卫气都从内脏运转到了阳经,阳经的卫气最盛,故称为重阳;夜半时因为卫气都从阳经转运到了内脏,内脏的卫气最盛而称为重阴。营气行于脉中,起于手太阴肺经又终于手太阴肺经,因此说太阴经主持营气的运行;卫气行于脉外,始于足太阳膀胱经又止于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说太阳经主持卫气的运行。营气周流十二经,昼夜各二十五周次,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亦各二十五周次,划分昼夜各半。夜半阴气最盛为阴陇,夜半过后则阴气渐衰,待到黎明时阴气已衰尽,而阳气渐盛。中午阳气最盛为阳陇,夕阳西下时阳气渐衰,黄昏之时阳气已衰尽,而阴气渐盛。夜半时,营气和卫气皆在阴分运行,正是二者相互会合的时候,人在这时都已经入睡了,因此称为合阴。到黎明的时候内脏卫气衰尽,而阳经卫气开始运行。就是这样没有终止,如同天地日月一样有规律。)(岐伯回答说,人身的营卫之气是由水谷产生的,水谷进入胃中,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传至肺,再借肺气的输布功能传送周身,从而五脏六腑皆可接受水谷精气。其水谷精气中清轻而富于营养作用者为营气,其中重浊而剽悍者为卫气,营气循行在经脉之中,卫气行于经脉之外,营卫二气没有休止地循行运转,一昼夜运行人体五十周次,然后会合一次。由此,沿着阴经阳经交替循环运转,没有终止。卫气的循行是夜间行于内脏二十五周,白天循行于阳经也是二十五周,以此而分出了昼夜。卫气行于阳经时,人便醒来开始活动;夜间气行于内脏时,人体就进入睡眠状态了。中午的时候,因为卫气都从内脏运转到了阳经,阳经的卫气最盛,故称为重阳;夜半时因为卫气都从阳经转运到了内脏,内脏的卫气最盛而称为重阴。营气行于脉中,起于手太阴肺经又终于手太阴肺经,因此说太阴主持营气的运行;卫气行于脉外,始于足太阳膀胱经又止于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说太阳主持卫气的运行。营气周流十二经,昼夜各二十五周次,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亦各二十五周次,划分昼夜各半。夜半阴气最盛为阴陇,夜半过后则阴气渐衰,待到黎明时阴气已衰尽,而阳气渐盛。中午阳气最盛为阳陇,夕阳西下时阳气渐衰,黄昏之时阳气已衰尽,而阴气渐盛。夜半时,营气和卫气皆在阴分运行,正是二者相互会合的时候,人在这时都已经入睡了,因此称为合阴。到黎明的时候内脏卫气衰尽,而阳经卫气开始运行。就是这样没有中止,如同天地日月一样有规律。)(【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1?何气为卫2?营安3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歧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4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隆5为重阳,夜半而阴隆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隆,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矣,日中而阳隆,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译文】黄帝向歧伯询问说:人是怎么样接受六气的?阴阳六气怎样相会的?什么气为供养之气?什么气为护卫之气?供养之气怎么样随从生?护卫之气怎么样随会?老壮人不同气,阴阳气不同位,希望听闻其会。 歧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传气与肺,五脏六腑,皆以接受谷气,其清者为供养人体之气,浊者为守护皮肤之气。供养之气在脉中,护卫之气在脉外,围绕周转而不休,五十营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所以说:日中而阳升高为重阳,夜半而阴升高为重阴。所以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升高,夜半后而为阴衰减,平旦阴尽而阳接手,日中而阳升高,日西而阳衰减,日入阳尽,而阴气接手。夜半阴阳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气接手。如是无休无止,与天地同纲要。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阴阳之气相生相会的问题,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者,此荣血之营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也。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乃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环绕周转而不休,昼夜五十次围绕,而复会于手太阴,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此营气之行于脉中,循度环转,以应呼吸漏下者也。卫气夜行于阴二十五度,日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则卧起而目张,至阴则休止而目暝。日中阳气隆盛而卫气正行于阳,故为重阳;夜半阴气隆盛而卫气正行于阴,故为重阴。太阴主地,太阳主天。卫气日行于太阳之肤表,而夜行于五脏之募原,乃太阴所主之地中也。外内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此卫气之所行也。夜半为阴气隆盛,夜半后为阴气衰减,平旦阴尽而阳气生矣;日中而阳气隆盛,日西而阳气衰减,日入阳尽而阴气生矣。夜半时阴气阳气相会,命曰合阴。此天气夜行于阴,而与阳气会合,天道昼夜之阴阳也。平旦卫气行于阴,阴尽而表阳复受此胃气,如是昼夜出入无休无止,与天地阴阳之同纲要也。——1.阴阳之气相生相会的问题 —————————————————— 【注释】1.营:(yíng迎)供养。《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如:营奉(奉养,奉事);营恤(救济,抚恤);营视(看顾,照看);营济(救济);营赡(供养,赡养)。 2.卫:(wèi胃)古代中国医学称人的肌肤下层为营,肌肤外表的皮毛为卫。《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体论》:“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心意睿智,四卫变强,凶气不入。” 3.安:(ān鞍)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之意。《书·益稷》:“安汝止,惟幾惟康。”《诗·小雅·何人斯》:“尔之安行,亦不遑舍。”《管子·九守》:“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国语·晋语》:“吾谷为难,安始而可?”《史记·项羽本纪》:“安与项伯有故。” 4.营:(yíng迎)《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管子·问》:“毋使馋人乱替,而德营九军之亲。”《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以朱丝营社。”《汉书》:“日中,为大臣欺诬,日且入,为妻妾役使所营。”这里用为围绕、缠绕之意。 5.隆:(lóng龙)升高,增高。《国语·吴语》:“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吴、楚以此大隆。”《战国策》:“虽隆薛之城至于天,犹之无益也。”) (黄帝内经中认为营卫之气的生成,特性,运行与会合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1),至阴而止(2)。故曰:日中而阳陇(3)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4),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注释】 (1)至阳而起:阳,手足三阳经。起,寤醒。指气至阳经而寤醒。 (2)至阴而止:阴,手足三阴经。止,寐睡。指气至阴经而入睡。 (3)阳陇:陇,作“隆”。阳陇,即阳气隆盛。 (4)合阴:气血合于里,即营卫合于里。 【白话详解】 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精气受自何处,阴阳之气是怎样交会的?什么气叫营?什么气叫卫?营是怎样生成的?卫是怎样和营相会的?老年人与壮年人气的盛衰不同,日夜气行的位置各异,请你讲讲交会的情况。岐伯答道:人体精气来源于食物,饮食入胃,经过消化,再经脾吸收其精微之气,然后向上传注到肺,从而五脏六腑都能得到精微之气的供养。这些精气中,精粹的部分叫营,剽悍的部分叫卫,营气运行于经脉之内,卫气运行于经脉之外,周流不息,各行50周次而后大会,阴分和阳分互相贯通,终而复始,如圆环之无端点。卫气运行于阴分25周次,再行于阳分25周次,这是以白天和黑夜来划分的,所以气行到阳分为起始,行到阴分为终止。因此,当中午阳气隆盛时叫做重阳,到半夜阴气隆盛时叫做重阴。太阴主管人体内部,太阳主管人体外表,营卫在其中各运行25周次,都以昼夜来划分。半夜是阴分之气最隆盛的时候,自半夜以后,行于阴分之气就逐渐衰减,到早晨时,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阳分开始受气。中午是阳分之气最隆盛的时候,当太阳西斜,行于阳分之气就逐渐衰减,到日落时,则行于阳分之气已尽,而阴分开始受气。并且在半夜的时候,阴阳之气相会合,此时人们均已入睡,称为合阴。到早晨则行于阴分之气已尽,而阳气开始受气。 如此循环不息,和自然界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按语】 本节主要论述了营卫之气的生成、特性、运行与会合。营气和卫气,均属于机体中重要的物质之气,都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 其中一部分精专者进入心脉,变化而赤,形成营气。另一部分转至上焦,进入肺脏中,然后由肺将其运输到全身各处、皮肤表面上,称作卫气。之后,营气在血脉之中运行,卫气在血脉之外、分肉之间运行。 营气始于手太阴肺经,终于足厥阴肝经,复还于手太阴肺经;卫气始于足太阳膀胱经,昼行于阳经,夜行于五脏,于平旦复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营卫之气昼夜运行50周而于半夜重新大会于内脏,如此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见下图)。期间,营卫之气由中焦升散至上焦,然后上下表里升降不息,往返不止,在上下往返转运中复又化生营卫之气。 从其特性来看,营主内而为阴,化生血液,营养机体,故宜养宜敛;卫主外而属阳,剽悍滑疾,护卫肌表,熏肤充身,司腠理之开合,故宜温宜固。营卫二气虽是阴阳不同的属性,但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营卫之间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机体正常功能,防御外邪侵袭。若二者不和,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抗御外邪能力的低下等“营卫不和”的现象。 同时经文还提出了营卫之气运行的昼夜阴阳变化相通应的规律。 “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即指出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具有昼夜变化的规律,对应于体内营卫之气的运转则“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说明了《内经》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 ) (营卫之气与人体的睡眠)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黄帝说:老人在夜里睡眠不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年轻人白天精力充沛,又是什么原理?)——(黄帝问,老年人为什么常常夜晚少睡或者说很难入睡,这是什么气导致的现象?少壮之人,白昼不磕睡,不睡眠,又是什么气促使这种现象发生?)——(黄帝说:老年人在夜间睡眠很少,是什么气使他这样呢?少壮的人在白天睡眠很少,是什么气使他这样呢?)——(黄帝问:老年人夜里睡眠不安稳,这是什么气造成的呢?青壮年人白天可以不睡午觉,这又是什么气造成的呢?)(黄帝说:老人在夜里睡眠不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年轻人白天精力充沛,又是什么原理呢?)( 黄帝说,老人在夜里睡眠不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年轻人白天精力充沛,又是什么原理?) 歧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岐伯回答说: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歧伯讲,身体强壮的人,气血旺盛,肌肉光滑,各种气运行的道路通畅,营气和卫气能够按照自然生理规律的常规运行,所以白天很精神,总在作事。夜晚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睡眠状态了。---老年人气血衰弱了,肌肉干枯了,肌肉中的水分减少了,气的通道干涩不那么通畅了。五脏之气因缺少而相互争抢,脉中的营血之气衰弱减少,而脉外的卫气又向内侵伐,这样人体五脏六腑失去了平衡,进入了白昼卫气不足,夜晚营气不安,所以白昼没有足够精力作事而常打磕睡,夜晚又睡不着觉。---睡眠是一个大问题,有大学问,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常识,按时作息,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岐伯回答说:少壮者气血旺盛,肌肉滑润,气道通畅,营卫的运行不失其正常规律,所以白天特别精神,夜间也能熟睡。老年人的气血衰退,肌肉干枯,气道滞涩,五脏之气互相搏结,不能调和,所以营气衰少,卫气内败,造成白天没精神而夜间也不能熟睡。)——(岐伯回答说:青壮年人气血旺盛,肌肉润滑,气道通畅,营气和卫气运行就不会失常。因此,青壮年人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气道滞涩不畅,五脏血气阴阳相搏,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气和卫气运行失调,白天就会精神不足,夜里就很难入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是谈人体营卫之气与人体睡眠关系的。--话题还是源自黄帝的提问:“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也就是黄帝问到:老人在夜里睡眠不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年轻人白天精力充沛,又是什么原理?----对此,岐伯回答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即岐伯的意思是说,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则不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故而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就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的症状。)(岐伯回答说: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 岐伯回答说,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原文】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1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歧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译文】黄帝说:老人之夜晚不睡觉者,是什么气使然?少壮之人白天不睡觉者,是什么气使然? 歧伯回答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所以白天精气旺盛而夜里睡眠,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互相争斗,其供养之气衰少,而守护之气内伐,故白天精气不旺盛,夜里不睡眠。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供养与守护之气的问题,供养与守护之气,偕行于皮肤腠理之间,分为昼夜,而外内出入者也。血气者,充肤热肉,澹渗皮毛之血气。肌肉者,在外皮肤之肌肉,在内募原之肌肉。气道者,肌肉之纹理,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营卫之所游行出入者也。故肌肉滑利,气道疏通,则营卫之行不失其出入之常度,故昼精明而夜暝合。如肌肉干枯气道涩滞,则五脏之气互相争斗,而不能通调于外内矣。——2.供养与守护之气的问题 —————————————————— 【注释】1.瞑:(míng明)古通“眠”。睡觉、打瞌睡。闭上眼睛。《楚辞·招魂》:“然后得瞑些。”《庄子·德充符》:“据槁梧而瞑。”《庄子·知北游》:“神农隐几阖户昼瞑。”《说文》:“瞑,翕目也。”) (黄帝内经中认为营卫之气与睡眠的关系 【原文】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1)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2)。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3),故昼不精,夜不瞑。 【注释】 (1)气道:指营卫之气运行的道路。 (2)昼精而夜瞑:白天精神清爽,晚上睡眠良好。 (3)内伐:即内扰,指卫气当行于阳而反内扰于阴。 【白话详解】 黄帝说:老年人往往夜间不易熟睡,是什么气使他们这样的?壮年人在白天往往不想睡,这又是什么气使他们这样的?岐伯答道:壮年人的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畅通,营卫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的精神饱满,而晚上睡得很熟。老年人的气血衰少,肌肉枯瘦,气道滞涩,五脏之气耗损,营气衰少,卫气内扰,所以白天精神不振,晚上也就不能熟睡了。 【按语】 本节论述了营卫之气与睡眠的关系。中医学把睡眠归之于营卫安和,夜晚卫气行于内脏,与营气相合,共助五脏之精,以涵养五脏之神,神安则能寐。这与自然界阳气的昼夜变化相一致,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作息机制。在生理上表现为白昼目张而寤,机能旺盛,而夜晚则脏腑安和,目瞑而寐。本节以老人与少壮之人在睡眠方面的不同表现,说明营卫之气与人体生理活动的密切关系,指出少壮之人血气旺盛,气道通畅,营卫之气运行正常,故昼精夜瞑,反之,老年人因气血衰惫,气道不畅,营气衰少,卫气内伐,故昼不精而夜不瞑。从临床上看,失眠一证可因营卫失和而引起,它的病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邪气内扰,卫气不得入于阴。邪气客于人体,内扰脏腑之气,卫气奋而抗邪于外,不能入于阴分,形成卫气浮盛于体表,脏腑之精气虚于内,神气不得内守,故而不得眠。第二,营气衰少,卫气内伐。这可以解释老年人白天精力不集中,晚间睡眠少的问题。老年人气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在临床治疗中,失眠和精神不振均可从补益气血、调和营卫入手。) (人体营卫之气与三焦的关系)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解析三焦的功能和结构——注解4)——(黄帝说:我希望听到营、卫二气的循行都是从哪里开始的?)---(黄帝问,营气和卫气的运行如环无端,我想知道营气和卫气在人体运行中有没有出发点,是从人体那一部分的道中先开始的?)——(黄帝说:我希望听到营、卫二气的循行都是从哪里开始的?)——(黄帝问:请你给我讲讲营气和卫气运行,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黄帝说:我想知道营气和卫气,都是从什么地方发出的呢?)(黄帝说,我想知道营气和卫气,都是从什么地方发出的?) 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1/1---(指出卫气是出于下焦。)——(营气、血气、卫气来源。)——(岐伯回答说:营气出自于中焦,卫气出自于上焦。)——(歧伯讲,营气从中焦上腹部开始运行周身,上腹部有从心脏出来的大血管。卫气是从下焦下腹部开始运行周身的,下腹部在人呼吸时有起伏运动状态。)——(岐伯回答说:营气是从中焦发出的,卫气是从上焦发出的。)——(岐伯回答说:营气出自中焦,卫气出自上焦。)(岐伯回答说:营气出自于中焦,卫气出自于上焦。)(岐伯回答说,营气出自于中焦,卫气出自于上焦。)(【原文】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译文】黄帝曰:希望听闻供养与守护之所行,皆从何道而来? 歧伯回答说:供养之道出于中焦,守护之道出于上焦。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供养与守护之道的出处问题,夫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此入胃水谷之精气,别出两行营卫之道。供养之气行于脉中,守护之气行于脉外,中焦受气取汁,化而为血,以奉养身体,故独行于经隧,命曰营气。此血之气名供养之气,故曰营出于中焦,与精气之稍为有区别也。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夫充肤热肉之血,乃中焦水谷之津液,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故《痈疽章》曰:“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为赤血,血和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夫谿谷者,肌肉之分会也,是津液先和调于分肉孙络之间,变化而赤为血,血和而后孙络满溢,注于络脉经脉,故中焦之津液,化而为血,以奉养身体者,谓血液供养于身体肌肉也。独行手经隧,命曰营气,谓血注于孙脉经脉也。此血之气命曰营气,以应呼吸漏下之营气少别。故外与卫气相将,昼夜出入,内注于经脉,因息乃行,与天道之运行于外,而复通贯于中之合同也。——3.供养与守护之道的出处问题)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黄帝说:我想听您说说三焦从何而起,又是如何运行的。)——(黄帝又问,人体三焦也就是上焦里的液态物质,又从那里出发流动着呢?)(黄帝说:希望听一下上焦发气的情况。)——(黄帝问:三焦之气是如何运行的呢?)(黄帝说:我想听您说说三焦之气从何而起,又是如何运行的呢?)(黄帝说,我想听您说说三焦从何而起,又是如何运行的。) 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认为卫气出于上焦胃上口以后,上布于肺,循经脉路线,行于脉外而与营气俱行一周后仍归于手太阴肺经,再开始新的循环。这是卫气循十二经脉次序循行的主路线,卫气主要籍此流注身体上下各处。)——(翻译为白话就是:“……营气出自于中焦,卫气出自于下焦……上焦起于胃的上口,走咽部上行并布散于胸中,经过腋下,沿手太阴经的走向向手的方向运行,在手交会于手阳明经,向上到达舌,又交于足阳明经,循足阳明经运行,上焦之气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也是二十五度,一个昼夜是一个循环,共五十度,而后又回到手太阴经,为一周。”——文中的中焦、下焦说的是三焦腑。上焦说的是经脉之气,随全身经脉按顺序运行。)——(岐伯回答说:上焦起于胃的上口,走咽部上行并布散于胸中,经过腋下,沿手太阴经的走向向手的方向运行,在手交会于手阳明经,向上到达舌,又交于足阳明经,循足阳明经运行。上焦之气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也是二十五度,一个昼夜是一个循环,共五十度,而后又回到手太阴经,为一周。)——(歧伯讲,上焦里的液态物质流动,从胃上口出来,穿过膈,并行于咽部,又布散于胸中,再走腋下,顺太阴肺经的路线区域而行,又回过来至手阳明大肠经,上行到舌根部,又下行足阳明胃经路线。常规运行路线是与营气一同行于阳经二十五周次,行于阴经二十五周次。五十周次以后又汇聚于手太阴肺经的肺部。----这里对于上焦也就是三焦即胸腔内外的液态物质的流动,和中焦也就是上腹腔内外的液态物质的流动,下焦也就是腹腔里的液态物质流动的出发点和路线作了简要说明。中华古哲将这一部分作为特别重要的器官对待,直到二十一世纪外国科学家才提出类似观点。)——(岐伯回答说:上焦之气出于胃的上口,并于食道上行,穿过隔膜,布散于胸中,横走腋下,沿手太阴肺经的部位下行,返回到手阳明大肠经,上行至舌,下注于足阳明胃经,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周,行于阴亦二十五周,循行五十周后,又会于手太阴经。)——(岐伯回答说:上焦之气出自胃脏上口,并行至咽部以上,贯通横膈散布于胸中,再行至腋下,沿着手太阴肺经运行,在手指尖注入手阳明大肠经,再上行至舌,然后注入足阳明胃经。上焦之气通常与营气并行,在阳经运行循环二十五周次,在阴经也运行循环二十五周次。一个昼夜一个大循环,总共循环运行五十周次,然后又回到手太阴肺经,再继续循环运行。)——(经文里,黄帝问了岐伯两个问题。第一问:“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黄帝这里所问的是,人体营气和卫气都是从什么地方发出的?对此岐伯回答说:“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其意思是说,人体营气出自于中焦,而卫气则出自于上焦。----黄帝的第二问说:“愿闻三焦之所出。”意思是说,我想听您说说人体三焦之气从何而起,又是如何运行的?对此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岐伯的这段意思是说,人体上焦之气起于胃的上口,然后循走咽部上行并布散于胸中;经过腋下,沿手太阴经的走向向手的方向运行,在手交会于手阳明经;再向上到达舌,又交于足阳明经,继而循足阳明经运行。人体上焦之气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也是二十五度;故一个昼夜是一个循环,共五十度,而后又回到手太阴经,为一周。)(岐伯回答说:上焦之气起于胃的上口,走咽部上行并布散于胸中,经过腋下,沿手太阴肺经的走向运行,在手指尖交会于手阳明大肠经,向上到达舌,又交会于足阳明胃经而循经运行。上焦之气通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周,行于阴也是二十五周,一个昼夜是一个循环,共行五十周,而后又回到手太阴肺经完成一个循环。)(岐伯回答说,上焦起于胃的上口,走咽部上行并布散于胸中,经过腋下,沿手太阴经的走向向手的方向运行,在手交会于手阳明经,向上到达舌,又交于足阳明经,循足阳明经运行。上焦之气常与营气并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也是二十五度,一个昼夜是一个循环,共五十度,而后又回到手太阴经,为一周。)(【原文】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译文】黄帝说:希望听闻三焦之所出。歧伯回答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气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三焦所出的问题,上焦出于胃上口者,上焦所归之部署也。并胃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出走腋下,循太阴之云门中府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复下于足阳明之分,常与营气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盖从胸腋太阴之分而出行,故复大会于太阴也。夫手之三阴从脏走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脏。营气行于二十八脉之中,二百七十息,以应漏下二刻为一周,则阴阳外内经脉脏腑俱已循行,盖以一日分为昼夜而为五十营,非日行于阳而夜行于阴也。凡日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乃营卫之行于脉外,阴阳出入者也。——4.三焦所出的问题) (本节讲解了漏泄、营气、脱汗和脱血的病理现象。)(漏泄病及其发病机理)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汗是由阳加阴形成,也就是上焦之阳蒸腾津液藏于腠理,当阳气有余津液耗伤,因此无汗而身热;当阴气有余则多津少阳,因此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外寒郁滞肌表而成无汗而寒。只有阴阳平衡时津气藏于皮下,腠理开时汗出。腠理开而汗出同时也耗损卫气,卫气随汗出而外散。腠理开是由于外有热而非内有热,经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沬则为痛。”这里的天暑衣厚都是外有热,而腠理开。)——(黄帝说:有的人食用很热的饮食,刚刚吃下,还没有转化为水谷精气(即认为尚未转化为营卫之气),就已经出汗了,有的是面部出汗,有的是背部出汗,有的是半身出汗,都不是按照卫气的化生和循行路线,是什么原因呢?)——(黄帝问,有的人发热,饮食刚下胃,食物中的精微之气还未化生而成营养物,身上就会发汗,或头汗大出,或面部发汗,或背部发汗,或上半身发汗,这种汗似乎并不是按照卫气应该行的道而外出,是什么原因?)——(黄帝说:人在有热的时候,饮食刚下胃,其精微之气尚未化成,汗就先出来了,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半身,它并不沿着卫气所运行的通道而出,这是什么道理?)——(黄帝说:有人食用很热的食物,饮食刚刚今日胃脏,还没有转化为精气就已经出汗了,或是面部出汗,或是背部出汗,或是半身出汗,都不循行卫气的通道,这是为什么呢?)(黄帝说:有的人食用很热的饮食,刚刚吃下,还没有转化为水谷精气(即认为尚未转化为营卫之气),就已经出汗了,有的是面部出汗,有的是背部出汗,有的是半身出汗,都不是按照卫气的化生和循行的通路,这是什么原因呢?)(黄帝说,有的人食用很热的饮食,刚刚吃下,还没有转化为水谷精气(即认为尚未转化为营卫之气),就已经出汗了,有的是面部出汗,有的是背部出汗,有的是半身出汗,都不是按照卫气的化生和循行路线,是什么原因呢?) 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此段经文主要介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上焦的结构及走向,一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问题困扰着,水谷精微经过脾的气化后是如何上输于肺的?从这段经文中我们找到了部分答案,气化后的水谷精微出于胃上口,这里要强调的是气化的水谷精微,因为在胃肠中经过腐熟的精微物质是不能直接上输于肺的,肺只能接受气态的物质。“并咽以下”是指这些气化的精微物质从胃之上口先到了咽部,这个过程只有一个通道可走就是食道,经过咽进入喉,然后贯膈而布于胸中,这里的上焦之气是卫气的一部分,但又有不同,卫气的功能主要是护表,与肺气也不同,肺气包括营气与清气,所以上焦之气是六腑之气的一部分。上焦为气之所出,其功能表现为气的功能,正如《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所云:“余闻肠胃受榖,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又有《灵枢·决气第三十》:“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榖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岐伯说:这是由于在外受到了风邪的侵袭,在内又受食热之气的影响导致腠理开泄,毛孔张大而汗液蒸腾,在肌表腠理疏松的地方,卫气流泄,也就不能按照原来的路线循行了。卫气的性质为彪悍滑利,行走迅速,遇到开放的孔道就会流泄而出,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沿卫气本来循行的路线运行,这就命名为漏泄。)——(歧伯讲,这种人外伤于风,体内腠理受到饮食热气的影响,大开,卫气顺腠理外泄,顺毛发蒸腾而出,因此不循常规之道而出。这种卫气慓悍,光滑,迅疾,见有开孔处就外出,不能从卫气的正常局道而出,所以命名漏泄。)——(岐伯说:这是由于外伤于风邪,以致在内腠理开疏,皮毛为风热之邪所蒸,腠理因之开泄,卫气就走出,当然就不一定沿着它运行的正常道路了。这是因为卫气的性质慓悍滑疾,见到开泄的地方就走,所以不能从它正常通道走出,这叫做漏泄。)——(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受到了外界风邪侵袭,体内食热又导致腠理开泄,肌肤表面毛孔张大汗液蒸腾。这时,卫气疏泄,就不能循行原来的通道了。卫气彪悍滑利运行迅速,遇到开口就会流出,不能循行原来的通道,这就称为漏泄。)——(何为“漏泄”病?其发病机理又是怎样?经文里黄帝与岐伯的一问一答将此说得清清楚楚。---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这段,黄帝用问话引出问题。黄帝问:有的人食用很热的饮食,刚刚吃下去,还没有转化为水谷精气,也就是认为此时尚未转化为营卫之气,而往往就已经出汗了。有的是面部出汗,有的是背部出汗,有的是半身出汗等等;所有这些出汗,并不是按照卫气的化生和循行路线出现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对此,岐伯的回答是:“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傈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其意思是说,上述所有这些汗出,均是由于在外受到了风邪的侵袭,在内又受食热之气的影响而导致了腠理开泄,毛孔张大而汗液蒸腾所致。在肌表腠理疏松的地方,卫气流泄,此便不能按照原来的路线循行了。由于人体卫气的性质傈悍滑利,行走迅速,故遇到开放的孔道就会流泄而出;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沿卫气本来循行的路线运行,所以本病就命名为漏泄。----总之,漏泄病之病机乃因皮腠为风邪所伤,卫气不能固表所导致的大汗出。以其汗出如漏,故名漏泄。)( 岐伯说:这是由于在外受到了风邪的侵袭,在内又受食热之气的影响导致腠理开泄,毛孔张大而汗液蒸腾,在肌表腠理疏松的地方,卫气流泄,也就不能按照原来的通路循行了。卫气的性质为彪悍滑利,行走迅速,遇到开放的孔道就会流泄而出,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沿卫气本来循行的通路运行,这就命名为漏泄。)( 岐伯说,这是由于在外受到了风邪的侵袭,在内又受食热之气的影响导致腠理开泄,毛孔张大而汗液蒸腾,在肌表腠理疏松的地方,卫气流泄,也就不能按照原来的路线循行了。卫气的性质为彪悍滑利,行走迅速,遇到开放的孔道就会流泄而出,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沿卫气本来循行的路线运行,这就命名为漏泄。)(【原文】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 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1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译文】黄帝说: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未入五脏六腑,未入经脉络脉孙脉而进入肌表,汗就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这是为什么? 歧伯说:这是外伤于风。皮肤内开腠理,毛孔蒸理泄气,卫气出走,所以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所以不得循其道,所以命曰漏泄。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卫气出于上焦的问题,卫气出于上焦,从上焦之气而分布于全身。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贯膈,布胸中,由腋而出于太阴之分,至手阳明之扶突,下足阳明之人迎,而后布散于皮腠,常与营俱行阳而行阴,卫气从上焦之气而出,所出之道路从来,上未至于面,后未至于背。今饮食下胃,其营卫宗气,未有定分,而汗先出于面,或出于背,此卫气之不循道而出也。卫气布于周身,无所不被其泽,若汗出于身半,此卫气之偏沮也。盖卫气者,水谷之悍气,其性剽悍滑疾,如腠理不密,即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此借风邪汗出,以证明卫气循上焦之道路而出,上焦与营俱行,而营与卫又相将出入于外内者也。——5.卫气出于上焦的问题 —————————————————— 【注释】1.腠:(còu凑)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留于节腠,必将为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中焦之气与血汗关系)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黄帝说:我想知道中焦之气是从什么地方发出?)——(黄帝问,我想了解一下,中焦之气出自何处?)——(黄帝说:希望听到中焦的活动情况。)——(黄帝问:中焦之气是如何运行的呢?)(黄帝说:我想知道中焦之气是从什么地方发出呢?)(黄帝说,我想知道中焦之气是从什么地方发出?) 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这部分津液是由阳气蒸腾津液所得,因此一旦汗出会消耗心的阳气。所以经文曰:“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营气化为血,存在于脉里面。而且是“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从其功能来看,营脉应该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营气、血气、卫气来源与运行。)——(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可以看出,营与血同源于中焦水谷精微,中焦受气后蒸其津液,泌其糟粕,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化而为血,而惟独行于经脉当中的称为营气。血由营气所化生,而其各自所处位置不同,营与卫同行脉之内外在表,血与气同行于脏腑中在里。------经云:“肝藏血”,“脾藏营”,营血从其归属来看还是有根本的不同,前面介绍过一个实验就是如何将血清与血球分开。这个实验对于古人来说并不难,假设古人也做过这样的实验,这个实验不需要任何现代化仪器,古人也许就是根据这样一个结果,将血中的物质分为两部分,颜色偏黄的血清的部分称为营,藏于脾,脾土色黄;而颜色深红的部分称为血,藏于肝,肝木色青紫。营与血分开时,营的部分总是在血的表面,因此营相对血来说为阳,血为阴,营行经脉在外,血养脏腑在内。这只是我的一个假设,不过从其所有的逻辑关系来看古人或许看到了这个结果。)——(岐伯回答说:中焦也是出自胃的上口,在上焦之下,中焦所受的水谷之气,经过排泌糟粕、蒸发津液,而将化生出精微的物质,上行注于肺脉,同时将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化为血液,以濡养全身。这种气是人身上最珍贵的物质,能够独自通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名为营气。)——(歧伯讲,中焦之气也是从胃上口发出,在上焦之下。中焦所吸纳的的水谷之气,经过排泄糟粕,蒸腾津液,将其化生成精微物质,然后向上运行传注到肺脉,并将由水谷之气化生的精微物质转化为血液的一部分,用来滋养全身。这是人体内最宝贵的东西,只有它能够单独在十二经脉里面运行,命名为营气。)——(岐伯回答说:中焦也是合在胃中的,在上焦之后,中焦接受水谷,经过消化,笮去糟粕,承受精液,向上传注于肺,然后化生而成为血液,以养人体,没有什么比它更宝贵的了。所以独能行于经脉之道,叫做营。)——(岐伯回答说:中焦之气也并行于胃脏,出自上焦之气的下面。中焦接受胃脏水谷之气,经过排泌糟粕蒸发津液,再把生化出的精微之气,上行注入肺脏经脉,在此生化为血液,以滋养全身。中焦之气是人体最宝贵的营养,能够独自通行于十二经脉,这就称为营气。)——(关于人体中焦之气的运行路线,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这里黄帝问岐伯:人体中焦之气是从什么地方发出?岐伯回答说:中焦出自胃的上口。在上焦之下,中焦所受的水谷之气,经过大小肠排泌糟粕、蒸发津液。然后将其化生出的精微物质,上行注于肺脉;同时又将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化为血液,以濡养全身。这种气是人体最珍贵的物质,能够独自通行于十二经脉之中,故名为营气。-----而关于“血汗”问题,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此番对话说的是,黄帝问:人体血与气,虽然名字不同,但是是同一类物质,这是什么意思呢?岐伯则回答说:人体营气与卫气都是源自水谷精气。其中血是神气的物质基础,也是水谷精气化生;因此血与营卫之气,只是不同名,却是同一类的物质。所以说,血液耗伤过度的人不能再发其汗,因为汗脱则令卫气亦伤;脱汗而伤卫气的人也不能再用活血放血之疗法。故而,人如果既脱汗又亡血,则必死;而如果仅有脱汗或仅有失血,则尚存生机。)(岐伯回答说:中焦之气也是出自胃的上口,位置在上焦的下面,中焦所受的水谷之气,经过排泌糟粕、蒸发津液,而将化生出精微的物质,上行注于肺脉,同时将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化为血液,以濡养全身。这种气是人身上最珍贵的物质,能够独自通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名为营气。)(岐伯回说,中焦也是出自胃的上口,在上焦之下,中焦所受的水谷之气,经过排泌糟粕、蒸发津液,而将化生出精微的物质,上行注于肺脉,同时将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化为血液,以濡养全身。这种气是人身上最珍贵的物质,能够独自通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名为营气。)(【原文】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1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译文】黄帝说:希望听闻中焦之所出。 歧伯回答说:中焦也是并于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分泌出糟粕,蒸化出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而后化而为血,以奉养全身,物莫贵于此,所以能够独得行于经隧,名叫营气。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营气出于中焦的问题,营气出于中焦,中焦亦并于胃中,在胃中脘之分,中焦所归之部署也。此所受气者,主分泌水谷之糟粕,蒸化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奉心神化赤而为血,以奉养身体,故独得行于经隧,名曰营气,此津液化血而为营气也。——6.营气出于中焦的问题 —————————————————— 【注释】1.泌:(bì必)分泌,液体由细孔排出,或由腺体产生和排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血与气的关系是中医基本概念当中经常提到的,经云:“肝藏血”,“肺藏气”,血与气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肝与肺的关系,木与金的关系。《黄帝内经》曰:“阴阳者,血气之男女。”血气是人体中的阴阳关系,既然是阴阳关系就符合“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这样的规律。一般说来血在左主升,气在右主降,局部来看一升一降功能方向相反,但是从整体来看两者作用方向都是顺时针旋转,气血的功能是相互辅助的,所以才有“气行血行”这样的概念。——从根上看气血是同类而名异的,但具体到局部血气还是不同的,血在内,气在外,血养神,气养精,营卫属精气,血属神气。关于这个话题前面讲过一部分,这里把所有不同概念联系起来看,经云:“化生精”“精食气”“精化气”,精的功能主要是化气,而五脏之精依靠营卫之气的营养。血的功能主要是养神,心主神,神志的供养主要依靠血来完成。总之,“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是指血在脉中,气在脉外;血养神,气养精,因此两者“异名”。血与气的作用都是营养,血与气都源于水谷精微,因此两者属于“同类”。)何谓也?(黄帝说:血和气,名称虽不同,但却属于同一类,这是什么道理呢?)——(黄帝问,血与气,尽管名称不同,但其实它们是一类的,这又有什么说法呢?)——(黄帝说:血和气,名称虽不同,但却属于同一类,这是什么道理呢?)——(黄帝问:人体内的血与气,本质相同而名称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黄帝说:血和气,虽然名字不同,但却是同一类物质,这是什么意思呢?)(黄帝说,血和气,虽然名字不同,但却是同一类物质,这是什么意思呢?) 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意思是说人体最重要的是五脏,而五脏主藏血、脉、营、气、精神魂魄,血气精神之类,才是奉养生命和周全性命的重要物质。)——(只要气行,体内的血、津、液、精、神才能保持相对正常而平衡的状态,人就不会生病。要是对气的巨大能量没有信心,一切都会陷入繁琐和复杂的症状中去!也就谈不上治病了,这点在针刺五输穴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卫气、营气、神气是三焦这个“发电厂”的产物。)——(1/2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释字,夺者,《说文解字》:“手持隹失之也。引申为凡失去物之称。凡手中遗落物当作此字。”——所谓夺血是指失去血,也称之为“血脱”,夺汗是失去汗,也可称之为“汗脱”。“血脱”多是由于阴虚有热,“汗脱”多是由于阳虚有寒,“夺血者无汗”也可以理解为阴脱及阳,“夺汗者无血”可以理解为阳脱及阴。从血汗同源的角度也可以进一步理解,首先血汗同源于心,“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心阳虚脱则夺汗,心阴虚脱则夺血,“夺血者无汗”是指心阴虚脱及心阳;“夺汗者无血”是指心阳虚脱及心阴。——另外血汗同源于水谷精微,血源于水谷之气化,汗源于水饮之气化,如果夺血是因为水谷精微不足,自然也就无汗了;如果夺汗是由于水谷精微不足,自然也就无血了。我认为《黄帝内经》此段经文的本意是指夺阳者无阴,夺阴者无阳。——《黄帝内经》中除了夺汗与夺血以外,在《灵枢·五禁第六十一》中还专门介绍了“五夺”的概念,经曰:“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此皆不可泻。”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与阴阳虚脱有关。注解3)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什么说“汗为心之液”:注解2)——(根据上文所述,既然“汗为心之液”,心又主血脉,所以血与汗同根源于心,是血汗同源一种情况。而从血汗的生成来看,汗是体中的津液,津液是由水谷化成的精微物质,在脾的气化作用下上输于肺,再经过肺的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成。血源于营,营行脉中赤化而为血,营出于中焦,水谷入于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气化而成营气,上输于肺,入肺脉而成血。因此血与汗同源于水谷,即所谓“血汗同源”。)——(中焦如沤:在中焦胃的功能腐熟水谷精微,再经过脾的气化作用,使其气化上输于肺,下焦的小肠大肠所产生的卫气也是通过中焦上输到肺的,这样中焦好像是一个食物的加工厂,所以称之为“沤”。)——(岐伯回答说:营气和卫气都是源自水谷精气,血是神气的物质基础,也是水谷精气化生,因此血与营卫之气,只是不同名,却是同一类的物质。因此说血液耗伤过度的人不能再发其汗,因为汗脱则卫气亦伤;脱汗而伤卫气的人也不能再用活血放血疗法。所以,如果既脱汗又亡血则死,仅有脱汗或仅有失血则尚有生机。)——(歧伯讲,水谷精微之气化生成营气和卫气,通过血管里的血这种物质基础,运往全身。其实血也来源于水谷精微之气,所以说血与营卫之气,尽管名称各异,其本质是一类物质。所以我们讲,血液损耗太大的人,就不能再发汗,再耗伤营卫之气。因为这样脱汗,会极大的损伤卫气。同时,脱汗的人,也不能使用放血疗法,因此我们说失血过多再脱汗,会导致死亡。单独脱汗或者失血还有挽救的希望。)——(岐伯回答说:卫是水谷精气化成,营也是水谷精微的变化,所以血和气,名称虽不同,但属于同类。因此,脱血的,不可发汗;伤气的,不可失血,所以人生有一死而不可能死而再生。)——(岐伯回答说:营气和卫气都是源自饮食的精气,血液则生化为五志神气。因此,血与精气就是本质相同的不同名称。人体血液耗损过度就无汗,出汗虚脱就无血。人体血气衰竭就会死亡,无汗无血就不会有生机。)(岐伯回答说:营气和卫气都是源自水谷精气,血是神气的物质基础,也是水谷精气化生,因此血与营卫之气,只是不同名,却是同一类的物质。因此说血液耗伤过度的人不能再发其汗,因为汗脱则卫气亦伤;脱汗而伤卫气的人也不能再用活血、放血的疗法。所以,如果既脱汗又亡血则死,仅有脱汗或仅有失血则尚存生机。)(岐伯回答说,营气和卫气都是源自水谷精气,血是神气的物质基础,也是水谷精气化生,因此血与营卫之气,只是不同名,却是同一类的物质。因此说血液耗伤过度的人不能再发其汗,因为汗脱则卫气亦伤;脱汗而伤卫气的人也不能再用活血放血疗法。所以,如果既脱汗又亡血则死,仅有脱汗或仅有失血则尚右牛机。)(【原文】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译文】黄帝说:那血之与气,异名却同类,这是什么说法? 歧伯回答说:所谓的供养与守护,就是依靠精气。所谓的血就是神与气也,所以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所以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所以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血与气同类的问题,供养与守护之气生于水谷之精微,皆由气之宣发。所谓的供养与守护之气,就是水谷之精气也。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血与营卫皆生于精,故异名而同类也。汗乃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夺其血者则无汗,夺其汗者则无血。无血者死,无汗者亦死,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者,谓营卫血汗总属于水谷之精也。此言中焦之精汁,皆由气之所化,而为营为卫,为血为汗。有如水中之沤,气发于水中则为沤泡,气散则沤亦破泄矣。——7.血与气同类的问题) (下焦之气及其特点)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黄帝说:我想请教下焦是从什么地方发出?)——(黄帝问,我想知道下焦从人体何处而出?)——(黄帝说:希望听您谈谈下焦的活动情况。)——(黄帝问:下焦之气是如何运行的呢?)(黄帝说:我想知道下焦之气所发出的地方。)(黄帝说,我想请教下焦是从什么地方发出?) 歧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渎:《说文》渎,沟也。一中曰邑中沟。凡水所行之孔曰渎。所谓“如渎”,是形容下焦肾与膀胱排泄水液作用,犹如疏通沟渠。使水浊不断外流的状态。即是肾与膀胱的生成和排泄小便的作用。下焦主泌别清浊,排泄二便,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肾、小肠、大肠、膀胱的功能。故下焦功能的变异,主要反映为肾与膀胱功能的异常,治则以调理肾与膀胱为主。)——(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津液生于中焦脾胃和下焦大小肠,中焦的津液是由阳气蒸腾化气,其中属津的部分温肌肉、充皮肤,为上焦之气,也是汗之源。属液的部分在流而不行,藏于脑髓骨关节,相当于奇恒之腑。下焦之津液源于大小肠通过下焦渗入膀胱而为溺与气,膀胱是津液之腑,当下焦阳气充足则气化,津液出焉。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如何理解下焦气化功能?在下焦气化之前,膀胱中存有气与溺,是气不升反降的意思,是阳虚气不化的表现,阳气不升则留于下焦造成下焦窍闭不开,所谓气化是下焦阳气充足的表现。)——(岐伯回答说:下焦在胃的下口,将糟粕输送至大肠,又将水液注入膀胱,逐渐渗泄。所以水谷等物质,经常贮存在胃中,经过消化,形成的糟粕向下输送至大肠,成为下焦主要活动之一。水液也向下渗灌,挤去其水,另留清液,其污浊部分就沿下焦进入膀胱。)——(歧伯讲,下焦是从回肠出来,注入于膀胱部位,进而通过渗透的方式,进入下腹部体腔。---所以说,水谷饮食,经常居于胃中,化成糟粕,而往下传于大肠而成为下焦,通过渗透的方式,分别清浊,进入血液和膀胱中。---所以下焦指整个下腹部腹腔和器官中的液体的寒温、浓度和流动状态。)——(岐伯回答说:下焦在胃的下口,将糟粕输送至大肠,又将水液注入膀胱,逐渐渗泄。所以水谷等物质,经常贮存在胃中,经过消化,形成的糟粕向下输送至大肠,成为下焦主要活动之一。水液也向下渗灌,挤去其水,另留清液,其污浊部分就沿下焦进入膀胱。)——(岐伯回答说:下焦之气出自胃脏下口,从大肠曲折下行注入膀胱渗泄水液。因此,饮食水谷通常贮存在胃脏里,经过消化产生糟粕,再向下输送至大肠形成下焦之气,然后向下渗泄分泌清浊水液,再随着下焦之气渗泄至膀胱。)(岐伯回答说:下焦之气出在胃的下口,沿大肠曲折下行,又将水液注入膀胱,逐渐渗泄。所以水谷等饮食物质,经常贮存在胃中,经过消化,形成的糟粕向下输送至大肠,受到下焦之气的控制,并将其中的水液在大肠中泌分清、浊,清者由下焦之气送入膀胱,浊者排出体外。)(岐伯回答说,下焦是沿回肠曲折下行,至膀胱又将水液渗入其中的。人食入饮食水谷,一般是在胃中消化的,经脾胃的运化之后,其糟粕全部向下行至大肠,从而形成下焦,糟粕全部下行,同时其中还有水液在不断地过滤,清者即水液渗入膀胱,浊者就是糟粕而归人大肠。)(【原文】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1泌2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译文】黄帝说:希望听闻下焦之所出。 歧伯回答说:所谓的下焦,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所以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成就分泌别汁,沿着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下焦所出的问题,下焦之部署,在胃之下口,别走于回肠,注于膀胱而渗下也。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就下焦之气,成就分泌别汁,循下焦之经,而渗入膀胱,气化则出矣。——8.下焦所出的问题 —————————————————— 【注释】1.济:(jì技)《书·君陈》:“必以忍,其乃有济。”《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管子·宙合》:“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也。”《老子·五十二章》:“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荀子·不苟》:“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淮南子·览冥》:“杀黑龙以济冀州。”这里用为帮助、成就之意。 2.泌:(bì必)分泌,液体由细孔排出,或由腺体产生和排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黄帝说:人饮酒的时候,酒也是与水谷一起入胃的,但是为什么水谷尚未运化完,而小便已经先下来了呢?)——(黄帝问,人饮酒的时候,也进入胃中,胃中的食物还未消化,而人的小便单独先增多而尿出,这是什么原因?)——(黄帝说:人喝了酒,酒也入于胃中,谷物尚未经腐熟消化和分别清浊,而小便就能先排泄,这是为什么呢?)——(黄帝问:人饮酒的时候,酒水也进入胃脏,水谷尚未运化,酒气为何就会随小便排出呢?)(黄帝说:人饮酒的时候,酒也是与水谷一起入胃的,但是为什么水谷尚未运化完,而小便已经先下来了呢?)(黄帝说,人饮酒的时候,酒也是与水谷一起入胃的,但是为什么水谷尚未运化完,而小便已经先下来了呢?) 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下焦如渎:下焦的功能有两个,第一个前面谈过了,就是经过肠道的腐熟气化产生卫气,“卫气出于下焦”。第二个就是肠道将气化后的津液渗入膀胱,因此三焦先决水道,后水液由小肠泌别清浊,排水于下焦,渗入膀胱而排出体外。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文中下焦不提大便的排泄,却单指津液的排泄呢?我认为,大肠与胃同为阳明腑脏,大便的排泄主要是中焦胃的功能,由胃排泄的糟粕最终变为大便由大肠排出,所以在《伤寒论》或者其他经典著作中,总是将胃肠放在一起讲,而小肠膀胱为另外一个系统。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津液的气化与排泄,所涉及的脏腑包括大小肠、膀胱、下焦,而在内的能量源泉是肾藏精。)——(岐伯回答说:酒是谷物经过腐熟而酿成的液汁,其气慓悍清纯,所以即使在食物以后入胃,也会比食物先由小便排出。)——(歧伯讲,酒是腐熟的谷物酿成的液体。酒的性质是酒气特别强悍,又特别清纯,所以尽管后饮食物而入,却会先饮食物而从尿中排出。)——(岐伯回答说:酒是谷物经过腐熟而酿成的液汁,其气慓悍清纯,所以即使在食物以后入胃,也会比食物先由小便排出。)——(岐伯回答说:酒是五谷纯粮酿造的精华水液,酒气强悍清冽,即使是随饮食水谷后饮入,也会在食物消化完之前随小便水液排出。)——(关于人体下焦之气的运行路线,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对此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此一问一答说的是,黄帝问岐伯,我想请教下焦是从什么地方发出的?岐伯回答说:下焦是沿回肠曲折下行,至膀胱又将水液渗入其中的。而人体所食入之饮食水谷,一般都是在胃中消化的;经脾胃的运化之后,其糟粕全部向下行至大肠,从而形成下焦。糟粕全部下行,同时其中还有水液在不断地过滤:清者即水液渗入膀胱;浊者就是糟粕而归人大肠。----特别关于人体摄入“酒”的问题,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酒是一类特别的饮食,所以黄帝专门就此特问:人饮酒的时候,酒也是与水谷一起入胃的,但是为什么水谷尚未运化完,而小便已经先下来了呢?岐伯对此回答说:酒是粮食酿造出来的液体,也就是说在酒未入人体之前,它就已经经过了人为的腐熟过程——其气强劲而且滑利,这点特别类似于人体的卫气。所以,酒即便是在水谷之后食入人体的,但它在食物消化完之前,就已经成为水液而排出了。)(岐伯回答说:酒是粮食酿造出来的液体(即已经经过了人为的腐熟),其气强劲而且滑利(类似于卫气),所以即使是在水谷之后而食入,却能在食物消化完之前就成为水液排出了。)( 岐伯回答说,酒是粮食酿造出来的液体(即已经经过了人为的腐熟),其气强劲而且滑利(类似于卫气),所以即使是在水谷之后食入,但在食物消化完之前就成为水液排出了。) (三焦功能特点大总结)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注解1),1/1---1/2--此之谓也。(前面一段讲的是营卫二气的生成,以及昼行阳、夜行阴,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运行状况,然后指出营卫二气是“卫出上焦,营出中焦,皆出于胃之上口”的运行路线,并特别提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继而讲明三焦具备疏通水道的功能“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小肠的功能是分清泌浊,三焦将小肠泌浊而来的无用浊液注于膀胱而排出体外,还是讲的三焦气的功能,最后一句“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其中的“如雾、如沤、如渎”讲的都是三焦气的功能。)(内经医学的五脏六腑,其实都是以功能在看待,与西医的器官解剖有本质上的区别。三焦其实是讲的一种功能,因此三焦即属于有形,在运用九针调理的时候又被看做无形的气。) (无形的气,总归还要在有形的器官组织这个基础之上来发挥和运用,)——(黄帝说:太好了。我明白了上焦心肺宣散营卫之气像雾露一样,轻清弥漫,灌溉全身;中焦脾胃腐熟消化饮食水谷就像沤浸食物一样使之发生变化;下焦肾、膀胱、大肠就像沟渠一样,不断地将水液和糟粕排出体外,这就是三焦的功能和特点。)——(黄帝听后说,讲得好。我现在懂得了上焦如雾,充满肺与胸腔,中焦如沤,充满胃与上腹腔,下焦如渎,充满膀胱和下腹腔。---古哲尽管不明白酒进入血液中以后再进入肝脏解毒,然后从肾中进入膀胱而尿出的具体过程,却是从酒的性质出发,分析酒进入体内形成尿液的过程。这一说法并不影响更科学具体的酒在人体内流动变化的真实过程。)——(黄帝说:很对!我曾听说人体内上焦的作用乃升化蒸腾,象天空的雾一样;中焦的作用乃腐熟谷物,象水之腐物一样;下焦的作用乃决渎流通,象沟道排水一样,就是这个道理。)——(黄帝说:明白了!我曾听人讲,心肺上焦之气云雾一样,脾胃中焦之气就像在沤化一样,肾脏、膀胱和大肠的下焦之气就像水液糟粕决渎通道一样。今天听了先生的讲解,才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所谓的“大”,其实是“精”的意思。人体三焦之气,各自都有其不同的功能特点,这些特点,《内经》里都有着专门论述。然而,如果对三焦的功能特点进行形象总结,经文里黄帝的一句话点评得最为生动形象。曰:“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黄帝用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三焦的功能。比如上焦,黄帝认为上焦心肺宣散营卫之气,就像雾露一样,轻清弥漫,灌溉全身。比如中焦,黄帝认为中焦脾胃腐熟消化饮食水谷,此就像沤浸食物一样使之发生变化。再比如下焦,黄帝认为下焦肾、膀胱、大肠,就像沟渠一样,不断地将水液和糟粕排出体外……----我们平时学习时,如果掌握了“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这三句十二个字,则三焦的功能和特点便就了然于胸了。)(黄帝说:很对!我曾听说,人体内上焦(心、肺)的作用为升化蒸腾,就像天空的雾露一样,轻清弥漫;中焦(脾、胃)的作用为腐熟谷物,就像在水中沤浸一样能使食物之发生变化;下焦(肾、膀胱、大肠)的作用为决渎流通,就像沟渠一样,不断地将水液和糟粕排出体外,就是这个道理。)(黄帝说,太好了。我明白了上焦心肺宣散营卫之气像雾露一样,轻清弥漫,灌溉全身;中焦脾胃腐熟消化饮食水谷就像沤浸食物一样使之发生变化;下焦肾、膀胱、大肠就像沟渠一样,不断地将水液和糟粕排出体外,这就是三焦的功能和特点。 )(【原文】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1,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译文】黄帝说: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这是为什么?歧伯回答说:所谓的酒,是熟谷的汁液,其气剽悍但清凉,所以谷后而入,液先谷而出焉。 黄帝说:好的。我听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就是这个意思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下焦之气主决水渎的问题,饮酒者,酒入胃后先行皮肤,则水津四布,而下输膀胱也。三焦下腧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气化而出,故小便独先下。此承上文而言下焦之气,主决渎水液也。——9.下焦之气主决水渎的问题 —————————————————— 【注释】1.沤:(ōu欧)《诗·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说文》:“沤,久渍也。”这里用为长时间地浸泡之意。)(黄帝问岐伯说:人体怎样获得精气?阴经阳经精气怎样交会?什么是营养精气?什么是护卫精气?营养精气怎样形成?营养精气与护卫精气怎样与交会?老年人和青壮年人血气不相同,阴阳盛衰变化有差异。请先生给我讲讲人体血气交会的这些知识。 岐伯回答说:人们通过饮食五谷水液获得精气,饮食水谷进入胃脏运化产生精气,先传输至肺脏,再传输至五脏六腑,使全身都能够得到精气滋养。轻薄的精气,是给全身供应营养的精气。厚浊的精气,是护卫身体的精气。营养精气运行在经脉内,护卫精气运行在经脉外。营养精气运行循环不息,一昼夜在人体循环会合五十周次,贯通全身阴经和阳经,就像圆环转动一样没有起止端口。护卫精气夜间沿阴经循环二十五周次,白天沿阳经循环二十五周次。护卫精气每昼夜运行循环,从阳经开始,至阴经为止。 正如古人所言,护卫精气夜间沿阴经运行时,人体就进入了睡眠状态。到了白天中午时分,护卫精气沿阳经运行,此时阳经精气最盛,这就称为重阳。夜半时分,护卫精气沿阴经运行,此时阴经精气最盛,这就称为重阴。营养精气在经脉内运行,起于手太阴肺经又归于手太阴肺经,此便是太阴经主内。护卫精气沿经脉外运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又归于足太阳膀胱经,此便是太阳经主外。 营养精气与护卫精气在人体内运行,昼夜循环各二十五周次。夜半时分,阴气最盛为阴陇。夜半过后,阴气渐衰。到黎明时分,阴气衰尽,阳气渐盛。到中午时分,阳气最盛为阳陇。,中午过后,太阳偏西,阳气渐衰。黄昏时分,太阳落山,阳气衰尽,阴气渐盛。夜半时分,营养精气与护卫精气在经脉内外交会运行,此时人们都已经入睡了,这就称为合阴。再到黎明时分,阴气衰尽,阳气渐盛。如此循环不止,就像天地日月运行的纲纪。 黄帝问:老年人夜里睡眠不安稳,这是何气所致?青壮年人白天可以不睡午觉,这又是何气所致呢? 岐伯回答说:青壮年人血气旺盛,肌肉滑润,气道通畅,营养精气与护卫精气运行就不会失常。因此,青壮年人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老年人血气衰弱,肌肉枯槁,气道滞涩不畅,五脏精气阴阳相争相搏,经脉内营养精气衰少,经脉外护卫精气内扰,营养精气与护卫精气运行失常,白天就会精神不足,夜里则很难入睡。 黄帝问:请先生再给我讲讲,营养精气与护卫精气运行,分别从人体哪个部位开始呢? 岐伯回答说:营养精气运行从中焦开始,护卫精气运行从上焦开始。 黄帝追问:三焦精气怎样运行循环呢? 岐伯回答说:上焦精气出自胃脏上口,并行至咽部以上,贯通横膈散布于胸内,再下行通过腋窝,沿手太阴肺经分支经脉运行,在手指尖注入手阳明大肠经,再上行至舌,然后注入足阳明胃经。上焦精气通常与营养精气并行,在阳经运行循环二十五周次,在阴经也运行循环二十五周次。一个昼夜一个大循环,总共循环运行五十周次,然后又回到手太阴肺经,再继续循环运行。 黄帝说:有人热烫饮食刚刚进入胃脏,还没有完全运化为精气就已经出汗了,或是面部出汗,或是背部出汗,或是半身出汗,护卫精气都不沿正常通道运行了。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受到了外界风邪侵害,体内热烫饮食又造成肌肉腠理开张,使得皮肤表面毛孔汗液蒸腾,导致护卫精气逸散,就不能沿原来通道运行了。在此情形下,护卫精气运行迅疾彪悍滑利,遇到开口就会溢出,且不沿正常通道运行,这就称为漏泄。 黄帝问:中焦精气又是怎样运行呢? 岐伯回答说:中焦精气也并行出自胃脏内,跟随在上焦精气后面。中焦接受胃脏水谷精气,经过分泌糟粕蒸发津液,运化成精微血气上行注入肺脏经脉,在此生化为血液,以滋养全身。中焦精气是人体最宝贵的营养,能够独自运行传输在十二经脉内,这就称为营养精气。 黄帝问:人体内的血与气,本质相同而名称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的营养精气与护卫精气,都是饮食水谷运化的精气。人体的血液,则是五脏六腑运化的神志精气。因此,血液与精气本质相同而名称不同。人体血液耗竭则无汗,出汗虚脱则无血。人体血气衰竭就会死亡,无汗无血就不会有生机。 黄帝接着问:下焦精气怎样运行呢? 岐伯回答说:下焦精气出自胃脏下口,从大肠曲折下行注入膀胱渗泄水液。因此,饮食水谷通常混合贮存在胃脏内,经过消化产生糟粕,再向下输送至大肠形成下焦精气,然后向下渗泄分泌清浊水液,再随着下焦精气渗泄至膀胱。 黄帝问:人们饮酒的时候,酒水也进入胃脏,饮食水谷尚未运化,酒气就会随小便排出。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酒是五谷纯粮酿造的精华水液,酒气彪悍清冽,即使是食用水谷后饮入,也会在食物消化之前随小便水液排出。 黄帝说:明白了!我曾听人讲,心肺上焦精气就像云雾一样,脾胃中焦精气就像在水谷沤化一样,肾脏、膀胱和大肠的下焦精气就像水液糟粕通道决渎一样。今天听了先生的讲解,才终于完全理解了。) (黄帝内经中认为三焦的部位和功能 【原文】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1)。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2)。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3)。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4),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注释】 (1)卫出于下焦:卫气根于下焦肾中阳气始于足太阳膀胱经,故云。又,《太素》“下”作“上”。 (2)漏泄:古病名,由于外感于风,内有热饮食开腠理,导致皮缓腠开,气机外泄,以汗出为主的一种疾病。 (3)有两死而无两生:有两死,既夺血,又夺汗,是死证;无两生,指夺汗而不夺血,或夺血而不夺汗,尚有生机。 (4)济泌别汁:指大肠接受胃及小肠所传下的水谷,分别清浊。 【白话详解】 黄帝说:请教关于营气与卫气的运行,是从什么道路来的?岐伯答道: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黄帝说:请教三焦之气的出发处。 岐伯说:上焦出自胃的上口贲门,与食道并行向上至咽喉,贯穿于膈膜而分布于胸中,再横走至腋下,沿着手太阴经的路线循行,回复至手阳明,向上到舌,下循足阳明胃经,卫气与营气同样运行于阳分25周次,运行于阴分25周次,这就是昼夜一周,所以卫气50周次行遍全身,再与营气大会于手太阴肺经。 黄帝说:人吃了热的饮食入胃,还没有化成精微的时候,就已出汗,有出于面部的,有出于背部的,有出于半身的,不循卫气通常的运行道路而出,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这是由于外表受了风邪的侵袭,腠理开发,毛窍疏泄,卫气趋向体表,就不能循常道而行,这是因为卫气的本性是剽悍滑疾的,见到何处疏张开来,就由此道而出行,所以不一定循行于脉道,这种出汗过多的情况,名叫漏泄。 黄帝说:请你再谈谈中焦的出处。岐伯答道:中焦的部位与胃相并列,在上焦之后,它的功能是吸收精气,通过分泌糟粕、蒸腾津液,而化成精微,然后向上传注于肺脉,再化为血液,奉养周身,这是人体内最宝贵的物质,所以能够独行于经脉之内,称为营气。黄帝说:血与气,名虽不同而实是同类的物质,如何来理解呢?岐伯答道:营和卫,都属于精微之气,而血是神志所发生的主要物质,因此叫神气。所以说血与气名虽不同,而实质上是同类的物质。凡失血过多的人,其汗也少;出汗过多的人,其血亦少。所以说,人体夺血并夺汗则可死亡,若血与汗夺一则尚有生机。 黄帝说:请教关于下焦的出处。岐伯答道:下焦分别清浊,糟粕从回肠而下行,水液注于膀胱而渗入其中。所以说,水谷同在脾胃之中,经过消化吸收以后,糟粕传入大肠,水液渗入膀胱,这就是下焦的主要功能。 黄帝说:人饮的酒也是入胃的,为什么五谷尚未消化而小便却先下行呢?岐伯答道:由于酒是谷类蒸熟酿成的液体,其性剽悍而质清稀,因此,酒液虽在五谷之后入胃,但经过脾胃的迅速吸收,多余的水分反可在五谷腐熟之前排出于体外。 黄帝说:讲得对。我听说上焦的作用能像雾露蒸腾一样输布精气;中焦的作用能像沤渍东西一样腐熟运化水谷;下焦的作用能像沟渠一样排泄废料,就是这样的道理吧! 【按语】 本节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称,并论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与心包络有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依据《内经》所说,三焦的划分主要按部位确定,即胸膈以上包括心肺两脏、头面部为上焦,膈下脐上包括脾胃为中焦,而脐下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而对肝胆所属,《内经》未有明言,后世医家或有按部位分属中焦,或有按功能归入下焦者,至今尚未统一。目前一般倾向于从精血同源、乙癸同源下焦的生理功能以及温病后期肝的病证归属下焦病的病理表现出发,而将肝归于下焦者。因此三焦划分较公认的意见,仍是宗法于《内经》,而本节所论亦当为其确论。 上焦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和生成输布卫气。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血气和卫气。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胃主腐熟,脾主运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营气的功能。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腐熟食物像沤渍东西一样糜熟而烂,能化生津液、营气等。下焦主要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所谓“如渎”,是形容下焦所出之气像沟渠排出流动的污浊之物,即所言通过二便所排出的糟粕。 【应用举例】 人身上下,脏腑肌表,阴阳固有定位,然则必赖营卫与之相傍周流,与之交媾,协助脏腑气血上下循环合度,出入生化。营卫之气行于内外,固有从其过而发痛病者,亦必有所不至之处而病者,所不至则气不化。上焦主行营卫气不化,则营卫不复布,与邪相滞。中焦气不化则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主出,气不化则小便不利。此营卫之变,不输布于三焦而然,虽病变不一,其尽因营卫之所致。(《金匮方论衍义》)) 【总结】 营卫之气的解释,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多人看完本文之后,还是不大明白。我接着文章的开头,再和大家详细说一下。 其实,营卫之气,说的都是血液,它是一体两面的,静态的血液即为营气;而流动的血液即为卫气。正如"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为什么我说,静态的血为营气,而流动的血是卫气呢?大家一定看看硬气功表演。为什么一个人运足了气,特定的部位就可以抗击打呢?那就是在那个部位上形成了一个"卫气圈",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金钟罩、铁布衫。正如:"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什么意思呢?就是到了白天,卫气运行到了阳经,人们就起来劳作;到了夜间,卫气运行到了阴经,人就进入睡眠状态,要休息。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硬气功的表演的人,一定是在他醒来的时候才可以表演,而睡着了就不行的原因了,因为人睡着了,这层卫气圈就没有了。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卫气是怎么回事?你就想想,人在睡觉时,为什么要盖被子,那就是因为人睡着的时候,卫气减弱了,没有了"卫气圈"的护卫了,因此需要盖上一层被子当"保卫",来护卫我们的身体。 因此,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气血足,身体好时,通常他的营卫之气都足都好;反之,气血亏的人,营卫之气都差,毕竟,它属于一体两面的事。当然,营气足的人,并不一定卫气也足,但是卫气足的人,营气一定足。 归纳:本篇《营卫生会》,主要论述的是供养与守护之气互相会合的问题,水谷之精气,清者为供养之气,浊者为守护之气。供养之气在脉中,守护之气在脉外,这就是营卫之生也。阴阳异位,又怎么能相会呢?所以作者论述三焦之所出,以明其会。卫气出于上焦,而上焦常与营气俱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营运出于中焦,而中焦之津液,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化赤为血,以奉养身体。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此营卫之会也。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言与卫相将于脉外,而又独得行于经隧之中,是肌腠经脉之外内,皆有此供养之气也。阴阳血气之离合出入,非熟读诸经,细心体会,不易悉也。 注解1: 雾:雾露弥漫,水蒸气。《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上焦如雾指上焦有宣发卫气,以雾露弥漫的状态营养于肌肤、毛发及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故上焦的功能,实际体现为心肺的气化输布作用,关系到营卫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输布。故上焦功能的变异,也主要反映为心肺功能之异常,治则以调理心肺为主。 沤:沤,是浸泡的意思,又指水中浮泡,其实是发酵的过程。《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通氣)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的功能主要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例如水谷的受纳、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体液的蒸化,化生精微为血液等。实际上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中焦的功能被形容为“如沤”。中焦功能的变异,主要反映为脾胃功能的异常,治则以调理脾胃为主。 渎:《说文》渎,沟也。一中曰邑中沟。凡水所行之孔曰渎。《灵枢·营卫生会》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所谓“如渎”,是形容下焦肾与膀胱排泄水液作用,犹如疏通沟渠。使水浊不断外流的状态。即是肾与膀胱的生成和排泄小便的作用。下焦主泌别清浊,排泄二便,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肾、小肠、大肠、膀胱的功能。故下焦功能的变异,主要反映为肾与膀胱功能的异常,治则以调理肾与膀胱为主。 注解2: 汗出与津液代谢 释字:汗者,《说文解字》:“人液也。”《关尹子·八筹篇》:“心悲物泪出,心愧物汗出。” 在前面篇章我们讨论过,汗是由阳加阴形成的,是上焦之阳气蒸腾津液藏于腠理而成。当阳气有余而耗伤津液时,表现出无汗而身热;当阴气有余多津少阳时则表现出多汗身寒;当阴阳都有余时,在外寒邪郁滞肌表,表现为无汗而寒。只有当阴阳平衡时,津气正常藏于皮下,而当需要时腠理开泄,会有汗出。 腠理开而汗出同时也耗损卫气,卫气随汗出而外散。腠理开是由于外有热而非内有热,经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沬则为痛。”这里的天暑衣厚都是外有热,而腠理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则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为里有热则无汗,里有寒而汗出的论述,与《伤寒论》中的阳明热证的大热、大汗、大渴、大脉的四大热证不太相符,阳明热证在腑属于实热证。而本段经文所讨论的寒热证是指在里,五脏的寒热证所致的阳虚有汗,阴虚无汗证。 为什么说“汗为心之液”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曰:“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肝开窍于目,其津液出于目则为泣;肺开窍于鼻,其津液出于鼻则为涕;脾开窍于口,其津液出于口则为涎;肾开窍于耳,但其津液不是来自于耳,而是因为肾主水,当肾阴虚有热时,则唾液过盛,唾者,《说文解字》:“口液也。”肾阳虚多津,肾阴虚多液;心开窍于舌,但其津液不是来自于舌,而是因为心主火,五脏之太阳,当心阳虚有寒时则表现汗出。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脏的阴阳虚表现出的寒热症状,阳虚有寒则水湿停留,阴虚有热则发热无汗。汗为心之液的意思是当心阳虚时表现为汗出,五脏中阳虚有寒而汗出时是指心阳虚。 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汗液不是直接出自于心脏或者血脉,为什么这样说呢?与其他脏腑相对比一下就明白了,如果能够懂得眼泪不是来自肝脏的,汗液也不就是直接来自心脏的。汗出只是当心阳虚有寒时的一种表现而已,就像肺气不利流涕的道理是一样的。 注解3: 肝藏血,脾藏营 为了进一步了解血与汗的关系,先来看看血是怎样生成的?《灵枢·决气第三十》:“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又《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余闻肠胃受榖,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营与血同源于中焦水谷精微,中焦受气后蒸其津液,泌其糟粕,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化而为血,而惟独行于经脉当中的称为营气。血由营气所化生,而其各自所处位置不同,营与卫同行脉之内外在表,血与气同行于脏腑中在里。 经云:“肝藏血”,“脾藏营”,营血从其归属来看还是有根本的不同,前面介绍过一个实验就是如何将血清与血球分开。这个实验对于古人来说并不难,假设古人也做过这样的实验,这个实验不需要任何现代化仪器,古人也许就是根据这样一个结果,将血中的物质分为两部分,颜色偏黄的血清的部分称为营,藏于脾,脾土色黄;而颜色深红的部分称为血,藏于肝,肝木色青紫。营与血分开时,营的部分总是在血的表面,因此营相对血来说为阳,血为阴,营行经脉在外,血养脏腑在内。这只是我的一个假设,不过从其所有的逻辑关系来看古人或许看到了这个结果。 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血与气的关系是中医基本概念当中经常提到的,经云:“肝藏血”,“肺藏气”,血与气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肝与肺的关系,木与金的关系。《黄帝内经》曰:“阴阳者,血气之男女。”血气是人体中的阴阳关系,既然是阴阳关系就符合“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这样的规律。一般说来血在左主升,气在右主降,局部来看一升一降功能方向相反,但是从整体来看两者作用方向都是顺时针旋转,气血的功能是相互辅助的,所以才有“气行血行”这样的概念。 从根上看气血是同类而名异的,但具体到局部血气还是不同的,血在内,气在外,血养神,气养精,营卫属精气,血属神气。关于这个话题前面讲过一部分,这里把所有不同概念联系起来看,经云:“化生精”“精食气”“精化气”,精的功能主要是化气,而五脏之精依靠营卫之气的营养。血的功能主要是养神,心主神,神志的供养主要依靠血来完成。总之,“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是指血在脉中,气在脉外;血养神,气养精,因此两者“异名”。血与气的作用都是营养,血与气都源于水谷精微,因此两者属于“同类”。 血汗同源 根据上文所述,既然“汗为心之液”,心又主血脉,所以血与汗同根源于心,是血汗同源一种情况。而从血汗的生成来看,汗是体中的津液,津液是由水谷化成的精微物质,在脾的气化作用下上输于肺,再经过肺的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成。血源于营,营行脉中赤化而为血,营出于中焦,水谷入于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气化而成营气,上输于肺,入肺脉而成血。因此血与汗同源于水谷,即所谓“血汗同源”。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释字,夺者,《说文解字》:“手持隹失之也。引申为凡失去物之称。凡手中遗落物当作此字。” 所谓夺血是指失去血,也称之为“血脱”,夺汗是失去汗,也可称之为“汗脱”。“血脱”多是由于阴虚有热,“汗脱”多是由于阳虚有寒,“夺血者无汗”也可以理解为阴脱及阳,“夺汗者无血”可以理解为阳脱及阴。从血汗同源的角度也可以进一步理解,首先血汗同源于心,“汗为心之液”,心主血脉,心阳虚脱则夺汗,心阴虚脱则夺血,“夺血者无汗”是指心阴虚脱及心阳;“夺汗者无血”是指心阳虚脱及心阴。 另外血汗同源于水谷精微,血源于水谷之气化,汗源于水饮之气化,如果夺血是因为水谷精微不足,自然也就无汗了;如果夺汗是由于水谷精微不足,自然也就无血了。我认为《黄帝内经》此段经文的本意是指夺阳者无阴,夺阴者无阳。 《黄帝内经》中除了夺汗与夺血以外,在《灵枢·五禁第六十一》中还专门介绍了“五夺”的概念,经曰:“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此皆不可泻。”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与阴阳虚脱有关。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血气的病理现象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曰:“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血气不和是疾病生成的基础,因此《黄帝内经》强调治病要守住经隧,调理血气的运行。气的虚实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血的虚实则多表现为神志的失调,与肝心有关,正如经文所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外,气血的关系是阴阳关系,一般来说气在外,血在内;血左升,气右降;气血总是处在阴阳平衡,既为互根又相互对峙的关系。如果气血阴阳关系失调,《黄帝内经》中称之为“气血以并。”表现为阳气上逆,阴气下泄的病证,经云:“气血以并,阴阳相顷,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注解4: 三焦的生理结构 关于三焦历代医家观点不统一,三焦是六腑之一,应该与其他5个腑脏具有同样的性质,从结构上看,三焦有类似于其他腑脏的空腔结构,从功能上看,它们都具有泄而不藏的特点。六腑所排泄的物质各不相同,其中胃、小肠、大肠排泄水谷的糟粕,胆排泄血的糟粕胆汁,膀胱排泄津液的糟粕溺,当五腑代谢失常时表现为五气病,“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六腑除了有降浊,同时也是产生精微物质的源头,水谷精微就是源于胃的。 三焦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为阳位,为气之所出,上焦走行还包括了手之太阴与阳明经脉,同时心肺两脏也位于其中。中焦位于人体中部,其中包括了脾胃两个脏腑,为血之所出。下焦位于人体下部,为水之所出,包括了大小肠膀胱等腑脏,以及肝肾两脏。肝胆位于人体两侧,肝的部分功能归于下焦。 三焦功能的介绍主要来自经文“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如何理解三焦决渎水道的功能呢?就这个问题要对比其他六腑的功能来谈,六腑功能不单是排泄糟粕,经云:“肠胃为海。”海的功能除了排泄糟粕以外,还是天之气的源头,天之气是干净水的源头。六腑是产生人体精微物质的源头,例如,胃生血,大小肠生津液等,三焦功能与此相仿,开通水道的同时还生气。三焦的生气功能与三焦所包含的脏腑有关。 先来看看“焦”这个字,焦者,《玉篇》:“火烧黑也。又炙也。”《礼·月令》:“其味苦,其臭焦。《注》火之臭味也。”三焦应该理解为3个火,这3个火从何而来的呢?五脏藏精于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五脏分列三焦好像是3个完全封闭的火炉分列在人体上中下三部分,当津液行经三焦时自然化气蒸腾,所以三焦不单是排泄水湿,其功能还包括有温润肌肤等,“水道出焉”的含义是深刻的,正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所云:“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由于三焦的特殊性,没有其他五脏与此相表里,但三焦与膀胱、肾脏相连。《灵枢·本输第二》:“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营与卫的区别前面章节已讲过,营卫是阴阳关系,同处人体之表,行于经隧中,同源于水谷精微,不同之处是营与血同处脉中,卫与津同处脉外。《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营出于中焦”应该比较好理解,饮食入胃经过的胃的腐熟,脾的气化,将水谷精微化成气上输于肺,来自胃中的是精微物质中最纯净的部分称之为营而入于肺脉,《灵枢·决气第三十》:“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又《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卫出于下焦”就不太好理解了,很多书把这地方改成了“卫出于上焦”,也有观点认为卫气与膀胱经脉有关,由于膀胱位于下焦,因此卫气出于下焦,还有观点认为是源于肾气。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认识,《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前面讲过了中焦胃所生的精微物质是最纯净的,“清者为营”,营气入肺脉而化血。饮食经过胃后继续传输到小肠、大肠,这时的水谷还不完全是糟粕,还要经过小肠、大肠的再次气化,其精微物质在脾的作用下上输于肺而成为卫气;“浊者为卫”,此气剽悍滑疾,当腠理开泄时,可随汗泄。经文曰:“卫出于下焦”此之谓也。 上焦如雾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此段经文主要介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上焦的结构及走向,一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问题困扰着,水谷精微经过脾的气化后是如何上输于肺的?从这段经文中我们找到了部分答案,气化后的水谷精微出于胃上口,这里要强调的是气化的水谷精微,因为在胃肠中经过腐熟的精微物质是不能直接上输于肺的,肺只能接受气态的物质。“并咽以下”是指这些气化的精微物质从胃之上口先到了咽部,这个过程只有一个通道可走就是食道,经过咽进入喉,然后贯膈而布于胸中,这里的上焦之气是卫气的一部分,但又有不同,卫气的功能主要是护表,与肺气也不同,肺气包括营气与清气,所以上焦之气是六腑之气的一部分。上焦为气之所出,其功能表现为气的功能,正如《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所云:“余闻肠胃受榖,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又有《灵枢·决气第三十》:“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榖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中焦如沤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又有《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以及《灵枢·决气》:“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在中焦胃的功能腐熟水谷精微,再经过脾的气化作用,使其气化上输于肺,下焦的小肠大肠所产生的卫气也是通过中焦上输到肺的,这样中焦好像是一个食物的加工厂,所以称之为“沤”。 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阴阳气道不通,四海塞闭,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榖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以及《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下焦的功能有两个,第一个前面谈过了,就是经过肠道的腐熟气化产生卫气,“卫气出于下焦”。第二个就是肠道将气化后的津液渗入膀胱,因此三焦先决水道,后水液由小肠泌别清浊,排水于下焦,渗入膀胱而排出体外。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经文中下焦不提大便的排泄,却单指津液的排泄呢?我认为,大肠与胃同为阳明腑脏,大便的排泄主要是中焦胃的功能,由胃排泄的糟粕最终变为大便由大肠排出,所以在《伤寒论》或者其他经典著作中,总是将胃肠放在一起讲,而小肠膀胱为另外一个系统。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津液的气化与排泄,所涉及的脏腑包括大小肠、膀胱、下焦,而在内的能量源泉是肾藏精。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