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邪,是什么意思呢?五,就是肺肝脾肾心五脏;邪,邪气。本篇要讨论的就是五脏受邪之后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101.灵枢·五邪 新解析)1/1---1/2---1/3---1/4--1/5--- 五邪 第二十——1- 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将按压之后疼痛缓解或病人自觉轻快为标准来寻找针刺点。)(治之奈何?当邪入五脏的时候,患者的具体表现和治疗方法,医家不可不知!)(病邪侵袭肺脏,就会表现为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逆而喘,出汗,剧咳引动肩背作痛。治疗时应取胸部中间(天突穴)、外侧(中府、云门穴)的腧穴,以及背部的第三脊椎旁的背俞穴(肺俞穴),进针之前先用手快速的按压,患者有了舒适感以后再进针。取缺盆穴,以散解肺中的邪气。)(病邪在肺,则表现为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逆而喘,出汗,剧咳引动肩背作痛。治疗时应取胸部中、外侧的腧穴,以及背部的第三胸椎旁的腧穴(肺俞),进针之前先用手快速的按压,患者有了舒适感以后再进针。取缺盆正中间的天突穴,以散解肺中的邪气。)(【原文】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1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译文】病邪在肺,就会皮肤疼痛,并发寒热,气上而喘,出汗,咳嗽时牵动肩背痛。治疗应取胸侧的中府、云门穴,背上第三椎骨旁的肺腧穴,先用手使劲按穴位,等到病人感觉舒服一些,然后再针刺其穴。也可取缺盆穴来针治。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肺脏有邪气的问题,肺主皮毛,故邪在肺则病皮肤肿痛。寒热者,皮寒内热也。盖五脏为阴,皮肤为阳,表里之气,外内相乘,故为寒为热也。上气喘者,肺气逆也。汗出者,毛腠疏也。咳动肩背者,咳急息肩,肺腧之在肩背也。缺盆中者,手阳明经之扶突,盖从腑以越阴脏之邪。——1.肺脏有邪气的问题)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意思是说邪在肝脏,就会发生两胁里疼痛,中焦虚寒,瘀血在里边,胫节经常肿大,容易发生抽引痉挛,治疗可取行间穴,以引胁下之气下行,补三里穴,以温中焦,刺本经血络以散恶血,又取耳间青脉,以消除它的抽引症状。用行间穴治疗)(病邪侵袭肝脏,表现为两胁疼痛,中焦脾胃寒气偏盛,肝藏血,肝病则瘀血留滞体内,肝气不足以养筋,会出现小腿筋脉抽掣的现象,关节时有肿痛。治疗取行间穴引气下行,以缓解胁痛;补足三里穴以温中焦脾胃,并针刺本经(足厥阴肝经)有血瘀的络脉以除其中的瘀血,并刺双耳间的青络(有血瘀处),可以缓解掣痛的症状。)(病邪在肝,表现为两胁疼痛,中焦脾胃寒气偏盛,肝藏血,肝病则瘀血留滞体内,肝气不足以养筋,会出现小腿筋脉抽掣的现象,关节时有肿痛。治疗取足厥阴肝经的荥穴行间穴引气下行,以缓解胁痛;补足三里以温中焦脾胃,并针刺本经的络脉以除其中的瘀血,并刺双耳间的青络,可以缓解掣痛的症状。)(原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1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译文】病邪在肝,就会使两肋里面疼痛,寒气在中焦,淤血在内,小腿关节部经常肿胀,容易抽筋。治疗应取行间穴来导引胁下邪气下行,补三里穴来温中焦,针刺淤血脉络来散除淤血,取耳朵间的青脉,来消除小腿关节部的抽筋。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肝脏有邪气的问题,肝脉循于两胁,故邪在肝则胁中痛。两阴交尽,是为厥阴,病则不能生阳,故为寒中。盖邪在肝胁中痛,乃病经脏之有形。寒中,厥阴之气也。行善掣节者,行则掣节而痛,此瘀血留于经脉内,脉度循于骨节也。时脚肿者,厥阴之经气下逆也。当取足厥阴肝经之行间,以引胁下之痛,补足阳明之三里,以温寒中,取血脉以散在内之瘀血。耳间青脉,乃少阳之络,循于耳之前后,入耳中,盖亦从腑阳以去其抽搐。——2.肝脏有邪气的问题)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病邪侵袭脾胃,表现为肌肉痛,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胃腑阳热之邪盛而感到胃中灼热,常有饥饿的感觉;如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就会脾气虚寒,而出现肠鸣腹痛的症状;如果阴气和阳气都有余,就会表现为邪气偏盛;阴阳都不足,就表现为正气不足,而病发寒热。但不论是寒是热,都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进行调治。)(邪气在脾胃,表现为肌肉痛,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胃腑阳热之邪盛而感到胃中灼热、消食善饥;如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就会脾气虚寒,而出现肠鸣腹痛的症状;如果阴气和阳气都有余,就会表现为邪气偏盛;阴阳都不足,就表现为正气不足,而病发寒热。但不论是寒是热,都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进行调治。)(【原文】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译文】病邪在脾胃,就会导致肌肉疼痛。如果病人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就会内热,常有饥饿的感觉;如果病人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就会内寒,有肠鸣腹痛等症状;如果阴阳都有余或都不足,就会有内寒内热等各种症状。这些病症都取足三里穴调治。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脾脏有邪气的问题,脾胃主肌肉,故邪在脾胃则肌肉疼痛。脾乃阴中之阴,胃为阳热之腑,故阳明从中见太阴之化,则阴阳和平,雌雄相应。若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而消谷善饥。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而肠鸣腹痛。阴阳皆有余者,邪病之有余;皆不足者,真气之不足。皆当调之三里而补泻之,亦从腑而和脏也。——3.脾脏有邪气的问题)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病邪侵袭肾脏,表现为骨痛、阴痹的病证。阴痹,就是身痛而无定处,即使用手按压也不能确定疼痛的部位,腹胀满,腰酸痛,大便难,肩、背、颈、项都出现屈伸不利的疼痛,有时感到眩晕。治疗取涌泉、昆仑穴,如有瘀血的现象则针刺出血。)(邪气在肾,表现为骨痛阴痹的病证。阴痹,就是身痛而无定处,即使用手按压也不能确定疼痛的部位,腹胀满,腰酸痛,大便难,肩、背、颈、项都出现屈伸不利的疼痛,有时感到眩晕。治疗取涌泉、昆仑穴,如有瘀血的现象则针刺出血。)(【原文】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译文】病邪在肾,就会骨痛、阴痹。所谓阴痹,就是疼痛不定,用手按摸又找不到疼痛所在,且伴有腹胀腰痛,大便困难,肩、背、颈项疼痛,时常昏眩等症状。治疗应取涌泉、昆仑穴,看到有淤血现象,可以在血络上针刺放血。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肾脏有邪气的问题,筋骨为阴,病在阴者,病在骨也。按之而不得者,邪在骨髓也。腹胀者,脏寒生满病也。大便难者,肾气不化也。肩背颈项痛者,脏病而及于腑也。故当取足少阴之涌泉,足太阳之昆仑,视有瘀血者尽取之。——4.肾脏有邪气的问题)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病邪侵袭心脏,表现为心痛,情绪悲伤,时有眩晕甚至昏仆,治疗时根据其阴阳气血的有余和不足,来确定如何取本经的腧穴用补虚泻实的方法进行调治。)(邪气在心,表现为心痛,情绪悲伤,时有眩晕甚至昏仆,治疗时根据其阴阳气血的有余和不足,来确定如何取本经的腧穴用补虚泻实的方法进行调治。 )(【原文】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1;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腧也。 【译文】病邪在心,就会心痛,常有悲伤的感觉,时常眩昏仆倒。治疗应先察病症是虚是实,取本经的腧穴来调治。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心脏有邪气的问题,喜为心志,心气病则虚,故喜悲,神气伤,故时常眩晕仆倒,视有余不足而调其腧穴也。按皮脉肉筋骨,五脏之外合也。邪在心而不病脉者,手厥阴心主包络主脉也。——5.心脏有邪气的问题)(肺脏内有邪气滞留时,患者会出现皮肤疼痛、身体发冷发热、气逆上冲、呼吸喘急、出汗、咳嗽牵动肩背疼痛等症状。针刺调治时,要取胸部中间的天突穴和外侧的腧穴,再取背部第三脊椎旁的五脏腧穴。先用手快速按摩,使患者有了舒适感以后再进行针刺。然后刺治缺盆穴,以疏泻肺脏内滞留的邪气。 肝脏内有邪气滞留时,患者会出现两胁内痛症状。会使中焦脾胃内生寒气形成瘀血留滞,行走时小腿抽筋掣痛不已,关节活动时有肿痛感。针刺调治时,取行间穴导引两胁内精气下行,刺补足三里穴精气以温和脾胃,刺泻足厥阴肝经有淤血滞留的络脉以排除恶血,刺治双耳间青筋络脉以消除抽筋掣痛病症。 脾脏和胃脏经脉有邪气滞留,患者会出现肌肉疼痛病症。如果是阳经 精气过盛阴经精气虚弱,患者会有胃里发热和容易饥饿的感觉。如果是阳经精气虚弱阴经精气过盛,则会出现胃里发寒、肠鸣、腹痛等症状。如果阴气和阳气皆有余或皆不足,患者就会出现寒热交杂病症。针刺调治时,皆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以调节精气循环阴阳平衡。 肾脏经脉有邪气滞留,患者会出现骨骼疼痛的阴痹病症。阴痹患者,用手切按找不到骨痛部位,却会出现腹部胀满、腰痛、大便困难、肩背颈项疼痛、经常眩晕等症状。针刺调治时,要取涌泉穴和昆仑穴。如果发现体表络脉有瘀血滞留,就要针刺排除干净。 心脏经脉有邪气滞留,患者会出现心痛、情绪悲喜无常、时有眩晕跌倒等病症。针刺调治时,要根据阳经和阴经精气过盛或虚弱的具体情况,通过针刺心脏经脉的腧穴调节精气循环阴阳平衡。) 【总结】 本篇主要介绍了五脏受病邪侵入后的症状及应对处理方法,也是岂今为止最容易阅读和理解的一篇。需要指出的是,人生病,有时不只病在一个脏器,有时是多个脏器,那应该如何入手呢? 比如,就拿我们最常见的感冒来说。他可能会同时伴有多脏器症状,比如,有"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kài],咳嗽)动肩背",这个属于肺脏;而"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这个又属于脾脏;而"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这个又属于肾脏。因此,一个感冒,有可能同时涉及三个脏器,在面对同时出现的情况,我们要寻找主要矛盾,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四面开花的结果,往往达不到目的。 其实,上述五脏的病症,绝大多数都与经络闭塞有关,因此,当人体的经络通畅后,很多病症都迎刃而解了,毕竟五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为经络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归纳:本篇《五邪》,主要论述的是五脏内有邪气的问题,夫六腑之应于皮肉筋骨者,脏腑之雌雄相合也。五脏之外应者,阴阳之气,皆有出入也。因此,观察外在之皮脉肉筋骨的变化,即可知五脏之变化。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灵枢*五邪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