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连汤

 图书 馆员 2022-10-02 发布于内蒙古

黄连汤

【组成】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方歌】

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功用】 调和胃肠,降逆止呕。
【主治】 上焦热中焦寒证。
【方解】 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方证要点】 1.上焦热中焦寒证:以干呕、心下痞满、肠鸣下利、腹痛上冲心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心下痞,腹中痛,恶心呕逆或者恶风汗出明显,胸中烦热,时欲呕吐,腹痛;舌红,苔薄白或黄白相间,脉弦。
2.常用于呕吐、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胃肠型流感、消化不良性胃炎、霍乱、疝瘕、急性胃肠炎、胃酸过多症、胆石症、蛔虫症、急性阑尾炎初期、经期腹痛、醉酒、口腔炎、口角炎、神经症、癫痫、牙痛等属于寒热相搏于胃肠,冲气上逆者。
【类似方证鉴别】1.黄连汤与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都可以治疗腹痛呕吐。黄连汤证之腹痛呕吐为脾胃虚弱,寒热不调所致;而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证为肝木乘土而起,必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之状。
黄连汤与理中汤:都可以治疗腹痛呕吐。不同者,理中汤证为中虚寒盛,并无上热之状。
3.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药味仅黄芩、桂枝之异,皆为中虚而寒热不调。黄连汤证上热较轻、下寒较重,以呕吐、腹痛为主;而半夏泻心汤证上热较重、下寒较轻,以心下痞满为主。
【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医案举例】1.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案(刘渡舟医案)
林某,男,52岁,1994418日就诊。患腹痛下利数年,某医院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迭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收效不显。刻下:腹中冷痛,下利日数行,带少许黏液。两胁疼痛,口渴,欲呕吐。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沉弦。辨为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升降阴阳。为疏加味黄连汤:
黄连
10g,桂枝10g,半夏15g,干姜10g,党参12g,炙甘草10g,大枣12枚,柴胡10g
服药
7剂,腹痛、下利、呕吐明显减轻,但仍口苦、口渴、胁痛。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胆热温脾寒,服7剂而病愈。
呕吐案(赵守真医案)

陈襄人,男,25岁。久泻愈后,又复呕吐,医进参、术、砂、半,复进竹茹、麦冬、芦根,诸药杂投无效。其证身微热,呕吐清水,水入则不纳,时有冲气上逆,胸略痞闷,口不知味,舌光红燥,苔腻不渴,脉阴沉迟而阳浮数,乃上热中虚之证,应用黄连汤。方中姜、桂、参、草温脾胃而降冲逆,黄连清胸热,伴半夏以止呕吐,为一寒一热错综之良方。服药呕吐渐止;再剂,证全除,能进稀粥。后用五味异功散加生姜温胃益气而安。

黄连汤的组成,功效,临床运用医案

【原文】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组成】
黄连10g 干姜10g 桂枝10g 人参6g 半夏15g 炙草10g 大枣12枚
【煎服方法】
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频频服之。
【功效主治】
腹痛呕吐,属上热下寒者。
【加滅】
1.腹痛甚者,加白芍。
2.呕吐甚者,加生姜、吴萸。
3.下利者,加茯苓、苍术。
【禁忌】
1.腹痛呕吐、无口苦等上热证者,忌之。
2.喜冷思饮,脉滑数者,忌之。
3.腹部拒压者,忌之。
【类方】
1.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同可治腹痛呕吐。不同者,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证,为肝木乘土而起,必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之状。黄连汤证之腹痛呕吐,则为脾胃虚弱,寒热不调所致。
2. 理中汤:同可治腹痛呕吐。不同者,理中汤证为中虚寒盛,并无上热之状。
2. 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汤相比,仅黄芩桂枝之异,皆为中虚而寒热不调。黄连汤证上热较轻、下寒较重,以呕吐、腹痛为主;半夏泻心汤证上热较重、下寒较轻,以心下痞满为主。
【临床运用】
1. 呕吐。但身微热,水入则吐,舌尖红燥,苔腻。(《治验回忆录》)
2. 胃肠型流感、消化不良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胃酸过多症。(《古方临床之运用》)
3.治霍乱疝瘕,攻心腹痛,发热上逆,心悸而欲呕吐,及妇人血气痛,呕而心烦,发热头痛者。(《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4.舌上如苔四字,可为一证。此证舌根苔厚,少带黄色,舌上有滑润之苔。假令无腹痛而有杂证干呕,诸药无效者,绝有效。若有腹痛,则更效也。(《皇汉医学·方函口诀》
5.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症见腹中冷痛,下利日数行,口苦、口渴欲吐,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沉弦。(《刘渡舟验案精选》)
【浅议】
此调理寒热、补虚健脾,治腹痛呕吐之方也。临床使用以腹痛,呕吐,得冷益甚,胸中烦热,口苦,苔黄为目标。
胃有热,肠有寒为本证病机,寒热不和,气滞经脉则腹中疼痛,胃气上逆则恶心、欲呕吐。临床观察,多素有寒疾,或病前过食生冷,复有邪热传里,形成上热下寒,寒热相格之局。审辨之处,腹痛喜温、得冷加剧,腹诊压痛不显,指下悸痛,气上冲逆,手足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白,口苦、口臭,舌尖红,苔白厚腻或薄黄,中有珠点,或有单纯用热药、寒药不
效病史者。
本证与半夏泻心汤证,均为中虚而寒热不调。从处方组成来看,仅黄芩与桂枝之别。可见半夏泻心汤用于热多寒少者为宜,临床表现有吐利而无腹痛,即使有之,亦甚轻微,主要以心下痞满为主;本证之腹痛吐利,属寒多热少。或兼发热恶寒,或兼气上冲胸。寒甚者,更加吴萸、附子。临床观察,服本方收效甚速,停药后常有反复,此乃寒热暂调,中虚未复也,故补中健脾善后之治甚为重要。须坚持用药,并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务求中土健旺,升降有序,则寒热诸症方可消于无形。
【黄连汤医案】
1.头痛
张某,男,72岁,胃痛、胃胀十余年,常求诊于余,或以大柴胡汤,或以半夏泻心汤,多可获效。近复头痛,痛剧时头面烘热,心烦懊恼。作CT检查,未发现异常,遂来门诊。述称偏右头痛,呈胀痛,食多、饮多其痛尤甚,饥饿则舒适。日日服去痛片以求缓减。胃纳可,口干苦,大便一二日一行,嗳逆泛酸,肠鸣腹胀。腹中气上冲逆,每欲以手按之。饭菜稍冷即腹痛。望其舌,质淡红,苔根厚腻。诊其脉,沉弦细。触其腹,腹皮薄弱,腹肌挛急,心下、当脐悸动。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患者脾胃久虚,升降失调,故尔头痛。头痛与呕吐同,皆胃气上逆也。饮食稍多疼痛加剧、饥饿则舒适,喜手按压,足证中虚乏运、浊气上逆。故健脾胃,调寒热,理升降为本案之治法。半夏泻心汤一方数能,似可当之,然脉症显示寒多热少,且腹中上逆,如是,显然不及黄连汤更妥。拟:
黄连10g 桂枝15g 党参15g 炙甘草10g 半夏15g 干姜10g 红枣10枚 三剂
二诊:头痛大减,脘胀,嗳逆,泛酸皆轻,腹中仍冲逆。
守方五剂。
三诊:头痛未发作,诸症次第减轻或消失。欲得长治久安,需健脾胃、复中气一至两月,以其脾胃久虚,非短期可愈也。
上方加白术15g 黄芪30g,每二日一剂。
按:饮食稍多便疼痛加剧,饥饿则症减,应辨为实证而非虚证之候,何不攻下反予补益?曰:需攻者腹诊拒压而非喜压,脉应沉滑有力而非细弱不足。本案病者年迈久病,中气虚损,运化乏力,是以饮食稍多便难以运化,浊气益盛而疼痛有加。若作实证泻之,其必含冤。
2.呕吐 
张某,女,54岁,后郝村人。呕吐三月矣,每餐必吐,多为清水,杂有食物。心下胀满,或疑胃有肿物,作钡餐造影,未见器质性病灶。化验肝功能:TTOOu,TFT+,GPT70U,诊断为慢性肝炎,转中医科治疗。
患者虽病三月之久,但精神尚可。纳后消化迟钝,嗳气泛酸,吸入冷空气,呕吐便顷刻发作。大便稀溏,日行二三。口干、口苦,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弱。腹诊:心下痞,腹软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乃脾胃虚弱,上热下寒证也。已结成痞,非辛苦同行,何以破寒热错杂之阵?以其上热轻、下寒重,拟黄连汤治之:
黄连4.5g 党参10g 桂枝4.5g 炙甘草4.5g 干姜4.5g 半夏15g 大枣6枚 三剂
二诊:呕吐已止,微有恶心。口干口苦,喜唾,苔仍薄黄,脉象沉细。原方加白术15g、茯苓10g三剂。
3. 脘痛
孙某,男,55岁,南高村人。脘腹疼痛,已历年余。痛时按之不减。起床睡觉,衣被稍冷便腹痛泄泻,杂治不效。查阅
所服之方,皆有干姜肉桂等温中之品。既属寒证,何以服之不效?再询之,知其干呕恶心,口苦思饮。视其舌,边尖红赤,苔黄厚腻。诊其脉,脉象弦滑。
证候分析:受冷则腹痛泄泻为肠寒之症,然口苦思饮,舌红苔黄则属胃热之象。由此观之,当系上热下寒,中脘痞塞之证,故屡投温药不效也,宜寒热并用,苦辛分消。拟黄连汤原方:
黄连4.5g 党参15g 肉桂6g 干姜6g 半夏10g 炙草4.5g 红枣3枚 三剂
二诊:脘痛大减,畏寒亦轻,纳运仍差,原方加神曲10g,连服五剂而愈。
按:脾胃居中州,为阴阳升降之枢纽,虚则阴阳升降失常。阳在上不能下承于阴,则下寒者自寒,阴在下难以上交于阳,则上热者自热。故寒热共用,辛苦同施,阴阳和顺,而痛失矣。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名医经方之黄连汤证

    44黄连汤证

1久利案
医案:李××,男。患大便下痢挟有红白粘液,每日三四次,且里急后重已一年多,伴恶心呕吐,腹痛,各处就医无效,舌质红而苔白,脉弦滑按之无力。此乃寒热错杂之邪,分据脾胃上下,若纯用寒药治热,或纯用热药治寒,皆不能奏效,必须寒热并治。
黄连
9 干姜9  桂枝9 半夏9 党参6 大枣7炙甘草6克。
前后共服六剂,一年之病从此而愈。
2上热下寒案
医案:侯××,女,
55岁。患上热下寒证,每于进食后约一小时,胃气上逆而泛恶吐酸,胸中憋闷疼痛;同时伴见腹痛肠鸣,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弦。黄连汤主之。

    黄连10  干姜7 桂枝9 炙甘草10 党参10克半夏10克 大枣5枚。

服药五剂,寒热之证尽愈。
解说:黄连汤由半夏泻心汤减黄芩加桂枝而成。虽然取意于泻心汤,但立法则与之有别,黄连清胸中之上热,干姜温脾胃之下寒,妙在加桂枝下气降冲宣通上下,而使气机调顺。
3肠痈案
医案:吴××,女,
30岁。患右侧少腹疼痛己4天,喜温喜按,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时时欲呕。脉弦。舌质淡而苔黄。西医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血象:白细胞1.2X10,9 / L )。从其舌脉证来看,既非单纯热凝,亦非单纯寒结,初用连理汤虽然有效但不明显,后用黄连汤治疗。

    黄连9 干姜6 桂枝6  党参9 半夏9 大枣7枚,

炙甘草6克黄芩6克。

服药三剂后,诸证皆退。

黄连素也是一种有效的益生元

国际“益生元之父”,格伦·吉布索于1995年提出益生元概念以来,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的益生类产品,无论是大超市,购物中心,还是淘宝小铺都有大量的益生菌益生元产品。一些保健品商也赚得盆溢钵满了。
    什么是益生元?其实简单的说,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益生菌通过摄入大量益生元来维持代谢和繁殖,并且这种成分可以通过外部摄入来增加。不被宿主消化吸收却能够选择性地促进体内有益菌的代谢和增殖,从而改善宿主健康的有机物质。对身体有益的微生物,比如乳酸菌、双岐杆菌等,这些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从而促进营养吸收保持肠道健康。研究发现,多种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肠道菌群紊乱有关的疾病:

    肠道菌群如如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可通过屏障作用、增强黏膜免疫功能、强化免疫系统、激活免疫因子、调节肠道微生态,益生菌群可通过调节紧密连接蛋白加强肠黏膜机械屏障,修复和保护肠道机械屏障,抵御外来和内生的侵袭。研究显示,肠道益生菌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 这种菌能为肠粘膜提供营养,维持肠粘膜功能的完整性,也有助于提高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

阿克曼菌也是肠道益生菌,能为肠粘膜提供营养,还能维持肠道的肠粘膜功能的完整性,从而既能减肥,还能抗癌。

综上所述,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益生菌通过摄入大量益生元来维持其代谢和繁殖,实现肠粘膜功能的完整性,提高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防治由肠道菌群紊乱有关疾病发生。【摘要】
【背景】:阿克曼菌在维持宿主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檗碱(BBR)可能通过促进阿克曼菌(Akkermansia spp)发挥其药理作用,但小檗碱(BBR)如何刺激阿克曼菌(Akkermansia)仍不清楚。
【目的】:探讨小檗碱(BBR)促进阿克曼菌(Akkermansia)发生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采用小檗碱(BBR)灌胃和直接孵育法观察小檗碱(BBR)对阿克曼菌(Akkermansia)的影响。用alcian蓝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BR对肠粘蛋白产生的影响。粪便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代谢组学分析。通过给小鼠注射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研究了多胺在BBR诱导的粘蛋白分泌和Akkermansia生长中的作用。
【结果】:灌胃BBR可使小鼠Akkermansia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增加。然而,在直接培养过程中,BBR并没有刺激Akkermansia的生长,提示BBR可能以寄主依赖的方式促进Akkermansia的生长。口服BBR可显著增加结肠粘蛋白产生基因的转录和粘蛋白的分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表明,BBR增加了粪便中多胺的产生,这是已知的刺激杯状细胞增殖和分化,但用真核多胺合成酶抑制剂DFMO治疗并没有消除BBR对粘蛋白分泌和阿克曼菌生长的刺激作用,表明肠道细菌来源的多胺而不是宿主来源的多胺可能参与了BBR促进阿克曼菌的生长。
【结论】:黄连素(小檗碱,BBR)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阿克曼菌益生元,通过刺激结肠粘液分泌促进阿克曼菌生长。
【关键词】:粘木香;小檗碱;粘蛋白分泌;多胺。
长期吃黄连素的神奇功效是什么
黄连素的通用名是盐酸小檗碱,长期吃盐酸小檗碱并没有神奇的功效,而且长期吃还可能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消化不良、肠道对营养吸收障碍、便秘等副作用。所以,不建议长期吃本药。
1.盐酸小檗碱属于一种抗菌药,具有抗菌的作用,对于治疗肠道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一定的作用效果。但因其属于抗菌药物,在服用时要足量、足疗程服用,服用疗程结束后不能再吃,长时间吃多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2.另外,盐酸小檗碱长期服用也有可能会破坏人体对维生素族及脂肪酸的吸收,从而导致其他系统的患病几率增加。
在服用盐酸小檗碱治疗疾病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即可,不能盲目服用药物。
盐酸小檗碱片是黄连素吗
盐酸小檗碱就是黄连素,盐酸小檗碱是黄连素药物的通用名。盐酸小檗碱对细菌虽然只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是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所引起的肠道感染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肠道感染,比如胃肠炎。溶血性贫血的患者禁止使用,如果患者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也禁止使用,妊娠的前三个月需要谨慎使用。在使用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少,偶尔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皮疹、药热,一般停药之后可以缓解。
黄连素的功效与作用
黄连素的功效与作用:黄连素别名小檗碱、小檗硷,主要用于治疗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肠道感染、眼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有效。近来还发现本品有阻断α-受体,抗心律失常作用。小檗碱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修复和增生,使
黄连素的功效与作用
黄连素别名小檗碱、小檗硷,主要用于治疗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肠道感染、眼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有效。近来还发现本品有阻断α-受体,抗心律失常作用。黄连素的功效与作用。小檗碱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修复和增生,使胰岛素释放增加,同时抑制糖原异生和促进糖酵解,产生降血糖的作用;通过竞争性阻断α-肾上腺受体,增强心房收缩力,起到抗心律失常和降血压的作用;通过抗胃肠道黏膜细菌感染治疗溃疡性胃肠道炎。因此,小檗碱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和弗氏、志贺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并有增强白血球吞噬作用,/by/59082.html对结核杆菌、鼠疫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大鼠的阿米巴菌也有抑制效用。小檗碱在动物身上有抗箭毒作用,并具有末梢性的降压及解热作用。小檗碱的盐酸盐(俗称盐酸黄连素)已广泛用于治疗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对肺结核、猩红热、急性扁桃腺炎和呼吸道感染也有一定疗效。中医常用黄连、黄柏、三颗针及十大功劳等作清热解毒药物,其中主要有效成分即小檗碱。 
黄连素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黄连素的功效与作用。1-0。3g,一日3次。外用及局部应用药物浓度为0。6-1。0%。严禁静脉给药。 
黄连素用药禁忌
1、口服不良反应较少,偶有恶心、呕吐、皮疹和药热,停药后即消失。 
2、静脉注射或滴注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脏抑制等反应,严重时发生阿斯综合征,甚至死亡。中国已宣布淘汰盐酸小檗碱的各种注射剂。少数人有轻度腹或胃部不适,便秘或腹泻。
国际药界发现小檗碱的最新用途
关于小檗碱
黄连素一般指小檗碱。
小檗碱亦称黄连素,是从中药黄连中分离的一种季铵生物碱,是黄连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色针状结晶,味苦。在植物界中分布较广,大约有4个科10个属内发现有本品存在。临床应用主要为本品的盐酸盐和硫酸盐。我国现用合成法大量生产。
中文名小檗碱
英文名Berberine
别    称黄连素、小蘖(niè)碱、小檗硷
用于治疗肠道感染的植物抗菌素。
糖尿病治疗,调节血脂。
药典标准 本品为5,6-二氢-9,10-二甲氧苯并[g]-1,3-苯并二氧戊环[5,6-α]喹嗪盐酸盐二水合物。按无水物计算,含C20H18ClNO4提取品不得少于97.0%,合成品不得少于98.0%。 性状
本品为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极苦。
本品在热水中溶解,在水或乙醇中微溶,在三氯甲烷中极微溶解,在乙醚中不溶。
鉴别
(1)取本品约0.1g,加水10ml,缓缓加热溶解后,加氢氧化钠试液4滴,放冷(必要时滤过),加丙酮8滴,即发生浑浊。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320图)一致。
(4)取本品约0.1g,加水20ml,缓缓加热溶解后,加硝酸0.5ml,冷却,放置10分钟,滤过,滤液显氯化物的鉴别(1)反应(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药根碱对照品和盐酸巴马汀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0.1mg的溶液,分别作为对照品溶液(1)和(2);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2ml和对照品溶液(1)和(2)各10ml,置1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取对照品溶液(2)1ml,用供试品溶液稀释至10ml,摇匀,作为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D)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1mol/L磷酸二氢铵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2.8)-乙腈(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45nm。取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巴马汀峰与小檗碱峰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另取对照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小檗碱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5%。精密量取对照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色谱峰保留时间的2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与药根碱峰和巴马汀峰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均不得过1.0%;其他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中小檗碱峰的峰面积(2.0%)。
制剂
(1)盐酸小檗碱片 (2)盐酸小檗碱胶囊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药物说明 【简介】
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和弗氏、志贺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并有增强白血球吞噬作用,对结核杆菌、鼠疫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大鼠的阿米巴菌也有抑制效用。

小檗碱在动物身上有抗箭毒作用,并具有末梢性的降压及解热作用。
小檗碱的盐酸盐(俗称盐酸黄连素)已广泛用于治疗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对肺结核、猩红热、急性扁桃腺炎和呼吸道感染也有一定疗效。
中医常用黄连、黄柏、三颗针及十大功劳等作清热解毒药物,其中主要有效成分即小檗碱。
药理作用
抗菌谱广,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均具抑菌作用,其中对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霍乱弧菌。脑膜炎球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低浓度时抑菌,高浓度时杀菌。
对流感病毒、阿米巴原虫、钩端螺旋体、某些皮肤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体外实验证实黄连素能增强白细胞及肝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
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等极易对本品产生耐药性。本品与青霉素、链霉素等并无交叉耐药性。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差。注射后迅速进入各器官与血小板组织中,血药浓度维持不久。

肌注后的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药物分布广,以心、骨、肺、肝中为多。

在组织中滞留的时间短暂,24小时后仅剩微量,绝大部分药物在体内代谢清除,48小时内以原形排出仅占给药量的5%以下。
近据报导,认为本品能使菌体表面的菌毛数量减少,使细菌不能附着在人体细胞上,而起治疗作用。本品对螺旋杆菌也有作用,而能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减轻。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肠道感染、眼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有效。近来还发现本品有阻断α-受体,抗心律失常作用。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0.1—0.3g,一日3次。外用及局部应用药物浓度为0.6—1.0%。严禁静脉给药。

不良反应:皮疹

1、口服不良反应较少,偶有恶心、呕吐、皮疹和药热,停药后即消失。

2、静脉注射或滴注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脏抑制等反应,严重时发生阿斯综合征,甚至死亡。中国已宣布淘汰盐酸小檗碱的各种注射剂。少数人有轻度腹或胃部不适,便秘或腹泻.
禁忌:

虽然儿童可以应用,但遗传性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儿童属禁忌,因本品可引起溶血性贫血以致黄疸。

制剂

盐酸小檗碱片(1)0.05g(2)0.1g口服,一次0.2-0.4g,一日3次.

抗心律失常,一次0.6-1g,一日3次.
片剂:每片0.025g;0.05g;0.1g。
胶囊剂:每胶囊0.1g。
临床研究 降血脂研究

胆固醇

中国国科学家与临床医师联手,从分子水平揭开了小檗碱(黄连素)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奥秘。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世界权威杂志《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这是发掘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天然药物研究正逐步获得领先世界的成就。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蒋建东博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多年攻关,从基因序列、细胞、动物实验以及临床治疗等多个层面和角度,对小檗碱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药理作用、药效和分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们发现,小檗碱是在基因转录后水平上,通过作用于3'UTR区域稳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来降低血脂的,与目前使用的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作用机理完全不同。这在理论上为寻找新型降血脂药物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DNA
临床研究表明,口服小檗碱(三个月每日1克)可以使高血脂病人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下降20%~35%,这一结果进一步被高血脂金色仓鼠模型动物实验所证实。课题组骨干、南京市第一医院魏静医师和来自美国加州帕拉尔托荣军医院的华裔科学家刘敬文博士均表示,小檗碱可能成为他汀类药物的替代药,并有望用于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心血管疾病。
治疗糖尿病

据国际《糖尿病》杂志2018年8月刊的一篇报道称,对鼠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植物提炼的小檗碱可能通过刺激一磷酸腺苷(AMP)活化蛋白激酶活性来减少体重,改善葡萄糖耐量。

【国外对于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研究】
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的JaeB.Kim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前期工作表明,东方本草的重要成分之一小檗碱对肥胖和糖尿病有明显治疗作用。
为进一步调查,研究者给肥胖和糖尿病小鼠服用小檗碱。结果,在不改变饮食的情况下,一些小鼠体重减少,葡萄糖耐量显著改善。
此外,小檗碱还可减少高脂肪饮食的Wistar鼠的体重和血浆甘油三酯,并改善胰岛素活性。进一步实验显示,小檗碱可激活脂肪细胞和肌细胞的AMP激酶,诱导与其活性有关的不同代谢的影响。
研究者称,小檗碱可有效增加脂肪燃烧,同时,还可减少脂肪合成。
据国际《糖尿病》杂志8月刊的一篇报道称,对鼠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植物提炼的小檗碱可能通过刺激一磷酸腺苷(AMP)活化蛋白激酶活性来减少体重,改善葡萄糖耐量。
此外,小檗碱还可减少高脂肪饮食的Wistar鼠的体重和血浆甘油三酯,并改善胰岛素活性。进一步实验显示,小檗碱可激活脂肪细胞和肌细胞的AMP激酶,诱导与其活性有关的不同代谢的影响。

调节血脂氨基酸

天然药物成分小檗碱不仅可用于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而且被发现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这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领导的综合研究项目“小檗碱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基础、临床研究及类似物或前药的开发”不久前获得第七届“德彪-CCRF中国奖”一等奖。 
植物药物黄连的有效化学单体成分小檗碱在我国应用于临床已有很长时间,主要作为非处方药物治疗细菌性痢疾。
该所研究组及参加单位在工作中发现:小檗碱在体外能显著上调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小檗碱的作用是在转录后水平,通过激活细胞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来发挥作用,与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机理完全不同。临床应用表明,小檗碱用于治疗高血脂患者疗效良好,还适用于肝功能障碍的病人,安全性好,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后被欧美多个研究单位和医院证实,并受到国内外病人的接受和好评,使小檗碱成为很有前景的降血脂药物。
项目组的专家表示,这一药物新作用的再发现,为中国传统药物小檗碱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对小檗碱的工作正在深入进行中,并进一步注重新改造的优化物,探索在该领域理论与应用上的突破。

黄连素的作用
一、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抗菌作用;2、抗病毒作用;3、抗原虫;4、抗毒作用。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抗心律失常;2、降低血压;3、正性肌力;4、临床报道黄连素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三、降血糖作用
近年来大量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证实,小檗碱不仅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而且对糖尿病人伴有的合并症高血压血栓形成等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四、抗炎作用。
五、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六、增强免疫功能。
七、抗癌。
八、其他作用。1、抗溃疡作用;2、解热作用;3、黄连还具有中枢抑制和利胆等作用。
鉴别 取本品的细粉适量(约相当于盐酸小檗碱0.1g),加水10ml,缓缓加热
使盐酸小檗碱溶解,滤过,取滤液,照盐酸小檗碱项下的鉴别试验,显相同的反应。
检查 溶出度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附录ⅩC第一法),以水1000ml为溶剂,转速为每分钟120转,依法操作,经45分钟时,取溶液5ml,滤过,取续滤液2ml置25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ⅣA),在263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C20H18ClNO4.2H2O的吸收系数(E1%1cm)为724计算出每片的溶出量。
限度为标示量的70%,应符合规定。
其他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A)。
含量测定 取本品20片,如为糖衣片,注意除去糖衣,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盐酸小檗碱0.3g),置烧杯中,加沸水150ml,搅拌使盐酸小檗碱溶解,放冷,移入25ml量瓶中,照盐酸小檗碱项下的方法,自“精密加重铬酸钾滴定液(0.01667mol/L)50ml,加水至刻度”起,依法测定。每1ml重铬酸钾滴定液(0.01667mol/L)相当于13.60mg的C20H18ClNO4.2H2O。

经方巧异,异病同治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治疗胃肠疾病的一个经典。笔者临床辨证使用该方,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举验案介绍如下。

治浅表性胃炎:吴某,男,32岁。患者于l年前因饮食失节而致胃痛,屡经中西药治疗,病情反复难愈。胃镜检查,诊为浅表性胃炎(胃体)。现症:胃胀痛,饥饿尤甚,时伴针刺样疼痛,且口苦口干欲饮水,纳差,肠鸣大便时干时稀,困乏无力,舌苔黄腻,脉濡。询病史患者素食热食,厌凉物。证属脾胃虚弱湿热蕴阻,寒热错杂之证,治宜益气补中,清化湿热,佐以活血化瘀,甘温益中之品,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半夏、黄芩黄连、山栀、丹参、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炙甘草各10克,干姜15克,大枣5枚。水煎分3次服,日1剂,10剂后胃脘痛已除,口苦、口干、肠鸣减轻,惟胃稍胀,食欲不振。上方去黄连、山栀。加枳壳木香各10克,服10剂而愈。

点评:本病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饥饱劳役。寒热不适终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内湿由生,都久化热而成湿热中阻。升降失权;或兼中阳不足,寒热错杂等证,故用此方调其寒热,复其阴阳。治慢性胆囊炎:刘某,男,34岁。患者自述饮酒后,出现脘腹胀痛。纳食不佳。右胁部疼痛,口苦,四肢困倦,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弦数,经B超检查示为慢性胆囊炎。证属肝胆蕴热,横逆犯胃,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味。处方:半夏12克,党参川楝子各10克,黄芩、黄连各8克,干姜9克,大枣5枚,黄芪、蒲公英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5剂后,上述症状明显好转,继服3剂而愈。点评:本例病机关键是胆失疏泄,胃失通降,导致大肠传导失司。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故以半夏泻心汤调和胃肠。使腹胀、胁痛、便结等症随之消除。
心悸失眠:李某,男,24岁。患者心悸失眠1年余,多处求治无效,情绪急躁,心下满闷不舒,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犬便溏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证属寒热互结,扰及心神。治宜开结泄痞,调和阴阳。方用半夏泻心汤。处方:半夏、党参各12克,黄芩8克,黄连、干姜、甘草各6克,远志10克,大枣6枚,酸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水煎服3剂后,诸症减轻,夜间入睡4小时以上,连服6剂痊愈。

点评:寒热互结于胸,则扰及心神而成心悸不寐之证。如用补养心脾、滋阴清热。 

14重镇安神等常法均不见效。故用降阳和阴,清热泻痞除烦,缓中补虚之法.甚为适宜。
刘渡舟老先生讲透“泻心汤类方”

导读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五方的组成、功效及组方原则,你都清楚吗?
为何泻心汤类方中,要加入旋覆代赭汤?
用3分钟的时间,跟随本文,跟随刘老,来看一看吧!
泻心汤类共有五方,即半夏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为了比类发明,并把旋覆代赭汤列于其后。
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它是因于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所致。
因此,它兼有胃气不降的呕吐、噫气和脾气不升的大便下利等证。
至于热邪结于心下的热痞,以及上热下寒导致的卫阳不能固表的恶寒汗出之痞,虽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气机痞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一。
所以,五个泻心汤中,调和脾胃阴阳而治心下痞气则只有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三方。
余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乃是针对寒热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它们虽有心下痞证,而其病机似应另当别论。
旋覆代赭汤证,也兼见心下痞,可以作为泻心汤的类证,但病机属于胃虚肝逆,

而又痰气相因,故虽有噫气不除之特点,然无呕吐下利之变,而与脾胃升降失序者又有不同,故亦不得混为一谈。

半夏泻心汤
【药物组成】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本证的特点: 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带酸苦,下见大便泻利,舌苔白腻,脉多见滑,而是其候。
【原文】
【方义】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半夏泻心汤属于和解剂之一,其病由于中州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以芩连之苦寒以降之; 
脾气不升而生寒,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
痰饮扰胃,上逆作吐,故用半夏化饮降逆止吐; 
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
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升,蠲痰消痞,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
【选注】
尤在泾:“痞者,满则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善开其结;
黄连、黄苓之苦,能泄其满。而其所以泄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
【按语】
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方中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于一炉共治,为和解脾胃寒热而设之方。
本方为治疗脾胃疾病开辟了一条途径,在临床上,对单纯的脾胃热证基寒证较易医治,而对于脾胃运化失常所产生的寒热夹杂、升降乖戾之证,若不明和解脾胃阴阳之法,则往往令人束手无策。
目前,本方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病证。如运用得当,常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方歌】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滓重煎调胃肠。
【医案选录】
张某,男,司机,素嗜酒。1969 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虛,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一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一剂,则痞利皆减。凡四剂痊愈。
(刘渡舟医案)
大黄黄连泻心汤
【药物组成】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煎服法】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适应证】
(一)心下痞满,按之不痛,心烦溲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脉浮或数。
(二)治心下痞,兼吐血、衄血等火热迫血妄行证。
【原文】
【方义】
大黄苦寒,泄热而破结; 配黄连之苦寒,以清心胃火邪。俾火邪去而气和,则痞满可除。
【选注】
成无己:“《内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泻虚热。”
钱潢曰:“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脘也。
胃居心之下,故曰心下也。
其脉关上浮者,浮为阳邪,浮主在上,关为中焦,寸为上焦,因邪在中焦,故关上浮也。
按之濡,乃无形之邪热也。热虽无形,然非苦寒以泄之不能去也,故以此汤主之。”
【按语】
本方乃治疗热痞的正治之法。成注所云“虚热”意指无形邪热结于心下,其中并无实物可言。
故服用本方不必煎煮,而以沸水浸泡片刻,然后绞汁去滓即可服用。
这种制药方法,在于取其寒气之轻扬以泄热,避其苦味之重独以攻下。
本方仅以大黄、黄连二味,然附子泻心汤则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恐前方中亦有黄芩,而后但加附子。
又《千金翼方》注云:“此方本有黄芩”,再考《金匮· 惊悸吐衄篇》的泻心汤亦芩连并用,可见本方有黄芩为理想,以增强清热泄痞之功。
本方临床上应用较广,不仅是治疗热痞的主方,也能治疗因于火邪的诸般血证。
《圣惠方》还用本方治疗: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之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心膈烦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粪门肿痛等证,反映了其清热的作用为优。
【方歌】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泄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医案选录】
甘肃高寨孙某,60岁。鼻衄如注,心烦不眠,心下痞满,小便发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而苔薄黄,六脉皆数。
辨为心胃之火上炎,扰动气血。
气不和则心下痞满,血被灼则鼻衄不止。
治当泻心清热,则气血自安。
处方: 生大黄9克,黄连6克,黄芩6克。
用滚汤浸药片刻,饮一碗,而衄痞皆愈。
(刘渡舟医案)
附子泻心汤
【药物组成】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煎服法】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适应证】
上述之热痞,而又兼见恶寒汗出之证。
【原文】
【方义】
大黄、黄连、黄芩苦寒泄热,沸水浸渍以泄气分之痞; 
附子辛热,别煮取汁,用以扶阳固表止汗。
共为寒热并用,正邪兼顾之剂。
【选注】
尤在泾:“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 
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
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按语】
本方中三黄生用,沸水浸渍,是取其轻清之气,以泄上焦之热。
尤妙在附子熟用另煎,是取其醇厚之味,以温下焦之寒。
如是,阳得附子而复,则恶寒汗出愈;
热得三黄而除,则心下痞满自消。
本汤证应与热痞兼表未解者相鉴别。
如果其人恶寒汗出,而又有发热脉浮、头项强痛等证,则宜汉遵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
宜用桂枝汤先解其表,表解后,方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泄其痞。
【方歌】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医案选录】
宁乡学生某,得外感数月,屡治不愈。延诊时,自云腹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
时夏历六月,以被围绕。取视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
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
阅二日复诊,云药完二剂,疾如失矣。
为疏善后方而归。
(摘《园医案》)
生姜泻心汤
【药物组成】
生姜(切)四两 甘草(炙) 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洗)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
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适应证】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
【原文】
【方义】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而成。
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故饮食难于消化,致使水饮内停而成痞。
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消痞气; 
干姜温中以去寒邪;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 
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治胃气上逆。
【选注】
《医宗金鉴》“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
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 
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
干姜、甘草以温里寒; 
黄芩、黄连以泄痞热。
此方备乎虚水寒热之治,对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尤在泾:“汗解之后,胃中不和,既不能运行真气,并不能消化饮食,于是心中痞硬,干噫食臭。
《金匮》所谓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人噫是也。
噫,噯食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土得不及而水邪为殃也。
故以泻心消痞,加生姜以和胃。”
【按语】
本方治胃不和而有水气之痞,此证水气虽已波及胁下,但病根犹在于胃。
因寒热互结较重,故心下痞满且硬。
胃虚食滞,故见干噫食臭等证。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而以水气之患为突出。水气不化而横流,故胁下作痛;
若水走肠间,则腹中雷鸣下利。
所以,本方重用生姜之辛散以和胃散水,他药则与半夏泻心汤同。
本证如见小便不利,亦可酌加茯苓为要。
【方歌】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医案选录】
潘某,女,49岁,湖北潜江人。主诉心下宿塞, 当胃脘处高起如鸡卵大小,噫气频作,呕吐酸苦,大便溏稀,肠鸣漉漉,饮食少思。
查其人体胖,面浮肿,色青黄而不泽; 
视其心下隆起一包,按之则没,抬手则起。
六脉滑而无力,舌苔水滑。
辨为脾胃之气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挟水饮,故而成痞。
气聚不达则心下隆起,然按之无物,但气痞耳,故按之则消。
为疏生姜泻心汤加茯苓,连服八剂,痞消包平而愈。
(刘渡舟医案)

甘草泻心汤

【药物组成】

甘草(炙) 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黄连一两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
【原文】
【方义】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
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 
佐以大枣之甘,则扶虚之力为大;
半夏辛降,和胃消痞; 
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
【选注】
尤在泾:“伤寒中风者,成氏所谓伤寒或中风者是也。
邪盛于表而反下之,为下利谷不化,腹中雷鸣,为心下痞硬而满,为干呕心烦不得安,是表邪内陷心间,而复上攻下注,非中气空虚,何致邪气淫溢至此哉?
医以为结热未去,而复下之,是已虚而益虚也。
虚则气不得化,邪愈上逆,而痞硬有加矣。
故与泻心消痞,加甘草以益中气。”
《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也。
用甘草、大枣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
半夏之辛,降逆止呕; 
芩连之寒,泻阳陷之痞热;
干姜之热,散阴泻痞除烦,凝之痞寒,缓中降逆,寒热并用也。”
【按语】
本方由于反复误下,脾胃气虚较重,成痞利俱甚的心下痞证。
但本方却无人参,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只是增加了一两甘草,却少了三两人参。
按林亿所云此方无人参,乃脱落之过,故本方当有人参为是。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为治疗心下痞的方剂,皆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而出现的心下痞满与呕利等证为主。
三方药物相仿,治疗略同,但同中有异。
其中辛开苦降甘调而各有偏重。

如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兼呕为主;

生姜泻心汤证则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与下利为主; 
甘草泻心汤证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
临床应细心体察每方的特点,而选择运用。
【方歌】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医案选录】
郑某,女,32岁。
其证上则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 
下则前阴黏膜溃破,既痛且痒; 
中则心下痞满,饮食乏味。
切其脉弦而无力,舌有薄白之苔,颊
部黏膜溃烂成疮。
问其小便尚称正常,唯大便每日两次而成形,辨为脾虚不运,升降失常,气痞于中,而又挟有䘌毒之害。治宜健脾调中,兼解虫毒。
处方:
炙甘草12克,黄芩9克,
人参9克,干姜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大枣7枚。
此方共服十数剂,而诸症逐渐得瘳。
(刘渡舟医案)
旋覆代赭汤
【药物组成】
旋覆花三两 人参三两 生姜(切)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炙) 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胃虚而肝气挟痰饮以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甚至呕吐痰涎,头目眩晕,舌质淡,苔白滑,脉来弦。
【原文】
【方义】
旋覆花疏肝利肺,除水下气; 
代赭石质重下沉,镇肝降逆; 
更以半夏、生姜温化痰饮,消痞散结; 
人参、炙甘草、大枣补中益气,以照顾中土之虚。
【选注】
罗天益:“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
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也。
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生姜、大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 
更以代赭石之重,敛浮镇逆;
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蠲饮于上。
浊降则痞硬可消,清升则噫气可除矣。
观仲景治少阴水气上凌,用真武汤镇之;
治下焦滑脱不守,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固之。
此胃虚气失升降,复用此法理之,则胸中转否为泰。其为归元固下之法,各极其妙如此。”
【按语】
本方原文中有“噫气不除”一证,考其意义有三:
一则噫气不除,持续不断,频频发作; 
二则心下痞硬,不因噫气而减; 
三则或已服生姜泻心汤,而噫气与心下痞硬不除。
因本证为中虚有饮,虽与生姜泻心汤证同,但土虚木乘,肝气上逆,故噫气不除乃是本证的特点。
且噫气不除,重于干噫食臭,而无腹中雷鸣下利等证,故既要补虚和胃化饮,更须要降逆平肝,方能获效。
方用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生姜五两,三药之剂量比例有一定的治疗意义,切不得任意改动。
本方用于治疗杂病的呃逆、呕吐,反胃等证,凡符合本病情的也同样有效。
有人在临床用治美尼尔氏综合征的呕吐,据说效果很好。
【方歌】
旋覆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子,赭轻姜重方奏功。
【医案选录】
魏生诊治一妇女,噫气频作而心下痞闷,脉来弦溃,按之无力。
辨为脾虚肝逆,痰气上攻之证。
为疏: 
旋覆花9克,党参9克,
半夏9克,生姜3片,代赭石30克,炙甘草9克,大枣3枚
令服三剂,然效果不显,乃请余会诊。
诊毕,视方辨证无误,乃将生姜剂量增至15克,代赭石则减至6克,嘱再服三剂,而病竞大减。
魏生不解其故。余曰:仲景此方的剂量原来如此。
因饮与气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开散。
代赭能镇肝逆,使气下降,但用至30克则直驱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宿则无功,故减其剂量则获效。
可见经方之药量亦不可不讲究也。魏生称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