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孩子自律?不是靠“立规矩”,而是靠“巧用多巴胺”

 天甜阳光 2022-10-31 发布于河南

最近几年“盲盒经济”大火,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一个简单的模型,成本可能只有10元左右,却能卖到几十上百块,有些稀缺款甚至能炒到上万元,并且从不缺乏买家。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一个廉价的流水线产品,竟然可以卖出如此之高的价格,有这么多的消费者为其买单。

而对于盲盒收藏者来说,这些模型似乎有种非同一般的魔力,为了集齐一整套的盲盒,会不惜花费巨额的经济成本。

如何培养孩子自律?不是靠“立规矩”,而是靠“巧用多巴胺”

但我们仔细思考不难发现,收集盲盒这种行为,其实有着很强的“成瘾性”,这种对盲盒匪夷所思的入迷,会促使其不停地进行收集。

为什么收集盲盒也会上瘾?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其中的科学原理,来复制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呢?

上瘾的本质,是对“多巴胺”的渴求

从生物学上来说,人类之所以会对某种行为上瘾,是因为完成这件事后,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物质,使人产生快感,当人体会过多巴胺后,在负多巴胺状态下,会对重新回到多巴胺状态产生渴求。

2001年,斯坦福神经科学家布莱恩克努森发表了一份重量级研究报告,证明了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渴望得到奖励,而这种对奖励的期待,会推动人们做出行动。

如何培养孩子自律?不是靠“立规矩”,而是靠“巧用多巴胺”

比如收集盲盒,在完成这种收集行为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使收藏者因此产生巨大的愉悦感,从而促使其一次次投入新的抽取中,无法自拔。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多巴胺系统对新奇事物很敏感,而且那些简单重复性的行为,会更容易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

比如刷短视频,我们随便动动手指,就能获得大量有趣的、新奇的内容,大脑就会不停分泌多巴胺,刺激奖励我们去不停地刷新,进而对这种行为“上瘾”。

而当我们进行学习、锻炼等一些枯燥重复的行为时,由于无法获得即时的奖励,并且没有新鲜感,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就会减少,所以会很难长期地坚持下去。

如何靠“巧用多巴胺”,培养孩子的自律?

1.利用“鱼缸法”

在戒酒和戒毒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在一个类似鱼缸的器皿中放上很多纸条,其中一半纸条写着1-20美元的小额奖励,一张纸条写着100美元,另一半纸条则写着“继续努力”4个字。

如果参与者能在一段时间内足够自律,控制好自身的欲望,那么就会有机会从鱼缸中抽出一张纸,并获取纸条上所标记的奖励。

实验证明,面对可能抽到大奖的诱惑,再有一次机会就有可能抽到100美元,参与者的积极性大大提高,83%的参与者坚持了整整12周的治疗,而没有参与其中的人,只有20%能坚持下来。

如何培养孩子自律?不是靠“立规矩”,而是靠“巧用多巴胺”

这种“鱼缸法”之所以卓有成效,就是利用了奖励系统的原理,激发参与者多巴胺的分泌,促使其去做对自身有益的事,达成目的。

而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在家里做一个类似的“抽奖装置”,其中一半为小额奖励,一个为“超级大奖”,一半为“继续努力”,当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时,就能获得一次抽奖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孩子实现自我控制,养成自律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自律?不是靠“立规矩”,而是靠“巧用多巴胺”

2.正确的设立目标

很多家长在激励孩子时,会对孩子说努力学习才能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出人头地等等,但对孩子来说,这样的目标太遥远了,根本起不到鞭笞作用,他们也不会为此而变得勤奋刻苦。

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自律,能主动、独立地学习,就不能错误地设置一个遥远的目标,而是应该将目标进行分解,使孩子能够得到即时的反馈,让他们觉得“真的很开心”,才能“日积跬步以至千里”。

比如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将来想做一款大家都喜欢的游戏产品,那么就可以让孩子考虑这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准备哪些前提条件,使孩子参与到学习编程、美术的过程中去,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回报,对自己产生激励作用,从而为了实现目标不断努力。

如何培养孩子自律?不是靠“立规矩”,而是靠“巧用多巴胺”

结语:

想让孩子具备自律能力,靠“巧用多巴胺”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孩子能对某事产生期待,并且在努力过程中,可以获得即时的奖励或者反馈,那么自然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产生内驱力,也更容易成功。w

来源:育小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