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派饮食乱弹(二)“混血儿”海派菜

 原群 2022-11-07 发布于上海

混血儿海派菜


日前,去一家饭店就餐,期间点了一道油爆虾,这道正宗的上海本帮菜,甜味适中、口感醇厚,没有往常那种甜得发腻的感觉。朋友说,这是改良后的海派菜。


上海菜的烹饪手法以红烧、生煸、滑炒、蒸、煨、糟为多。有人以浓油赤酱概括上海菜的特色,意即汁浓味厚、油重、糖重、色艳

“浓油赤酱”的本帮菜,最早源自上海的街头饭摊,主顾多是体力劳动者,工作幸苦,加上出汗多需要油水和盐分支撑,因此商家以重油重味招揽顾客。加上放盐多少在外观上难以展示,因此才多用酱油调味。

由于酱太赤、油太重、味太甜,现代食客难接受。要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必须“褪褪色”“减减肥”“降降味”。鉴于此,这家店将油爆虾中的砂糖改为冰糖,降底甜味。在油爆虾的烹制上,采用微甜、微红、浓香、浓鲜的烧肉汁,烧出来的油爆虾通体金黄、壳肉分离,吃口更好。

这家店还通过对本帮菜的改良,创出了一些清鲜型的佳肴。如,本帮菜里有道著名的“松鼠桂鱼”,因为色重味甜,少有人问津。于是,他们开发了青柠菊花鱼。将黑鱼划好投入油锅,肉炸成菊花状后,垫块青苹果片,再淋上青柠汁。青柠菊花鱼色泽清亮,入口小酸、小甜,鱼肉酥香细腻,带有淡淡果味,十分叫座。

上海菜系有四大家族:重油赤酱本帮菜,清淡多味海派菜,新鲜纯真农家菜,浓鲜重味弄堂菜。其中,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的海派菜,是被逼出来的“海派无派,有帮无帮”的“混血儿”菜系。

海菜,以苏帮菜、宁波菜、淮扬菜为三大基本来源,主要是由京、广、川、闽、徽、湘、杭、扬、苏、锡等著名烹调流派相互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地方菜系,同时还吸取了不少西菜的长处。

那时一店做一帮菜,传统又经典,绝不会串帮。

彼时的饭店,多数是集体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厨师、点心师的调动都有组织“统一安排”。有的厨师、点心师,在组织的调动下做了广帮厨师后没几年,又调到帮的饭店去了;川菜做了没多久,又去做上海菜、苏锡菜了。改革开放后“海派菜”的兴起,与这些“杂帮”厨师在厨艺上的“兴风作浪”不无关联。



海派菜是在吸收其它菜系的特点并结合上海菜的风格、博采众长发展起来的,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既包括了传统的本地菜系,又包括了汇集全国各地风味,并经过改良,经过融合提升的菜系,绝不是照搬照抄的大杂烩。

“海派菜”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兼容再造”上,体现出“川菜不辣,粤菜不生,扬菜不甜”等“海派”特色。这种风格影响下,衍生出了海派的“京帮、津帮、豫帮、徽帮、湘帮、川帮、扬帮、苏帮、锡帮、杭帮、本帮、甬帮、闽帮、广帮、潮帮以及素菜、清真菜和西菜”共计十八种派系……

如,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举办烹饪大赛,“梅龙镇”推出了川扬帮菜。这在当时是个生造的新概念,把川菜口味引进扬州菜。上海人本来不食辣,“梅龙镇”降低了辣度和麻度,还推出了四道创新菜——富贵鱼镶面脱胎于豫菜馆“梁园致美楼”,在瓦块鱼上放面条卷,将原来的酸甜改成香辣。四川人不爱茄子,改良的酱爆茄子则用牛肉末和酱料做茄子,放弃了辣味。

然而,海派菜并不是严格的概念。很难阐述海派菜究竟是何种滋味,但是想要品尝到各地滋味,都可以在海派菜中探得一隅。

业内人士说,现代上海人的生活半径、生活方式会影响口味选择,那么菜的味道就要相应做出调整,达到普适性。比如,有广东客人去宁波饭店,他不会觉得有距离感,他觉得很切合他自己的审美需求,没那么咸,没那么甜,很新鲜,有足够强的鲜味。

海派菜在糅合其他菜系的同时,还研发出了不少新品。比如,“桑拿虾”,将鹅卵石烧烫后置于桶里,把活虾倒进去叱啦叱啦响,浇上调味汁,水汽腾腾,“有声有色”;油条,原本是不落菜的早点,上海人发明了油条炒海鲜,颜色漂亮,颇受欢迎。


如今,在上海街头,正宗的本帮菜已经非常少见。以 “浓而不腻,清而不薄,淡雅爽口”为特色,健康、多变为代名词的海派菜,压倒性地征服了上海年轻人的心。

对于海派美食的地位,专家表示,海派菜虽然起步晚,但特色鲜明。前几年,上海组队参加第六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取得优异成绩,海派美食备受国际美食家好评。甚至有国际美食家称,当今中国菜最具特色的为海派菜、京菜、鲁菜和川菜。

对于一直变化成长的海派菜来说,没有永远的正宗,只有特定时间里特定的味道。

现今,作为吸收各家之大成的海派菜,正以包容的性格在与世界文明对话中不断融合嬗变,同时也在纷繁的饮食市场中自成一派,拥有着自己的独特味道,闪耀着一种文化最为璀璨的时刻。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