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往事」在十八团团部参加连队文艺观摩演出

 广州玉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作者:陈建生

1971年5月份,按照二十九团宣传部的指示要求,我们十四连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要代表二十九团去参加“文化工作会议暨首次连队文化观摩演出”。至于为什么选中十四连的宣传队而不是其它连的宣传队去参加演出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参加这次连队文艺观摩演出,十四连的文艺宣传队吸收了一些新人。我就是在那次被吸收到连宣传队的。自此开始直到1974年离开十四连,我一直都是连队宣传队的一员。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宣传队的队长应该是老上海知青王冀平。连里那次拿去参加观摩演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节目我现在也已经没有印象了,依稀记得像是一个什么“朗诵+唱歌+舞蹈”的表演唱之类的节目,表现的是兵团战士不畏艰难困苦,屯垦戍边奉献青春的精神。用现在的话说,绝对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节目。

时间很紧,离参加演出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为了把这个节目排练好,我们经常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到连里的老食堂去排练。老食堂有一个非常简陋的小舞台。这个舞台小到放下一张乒乓球台后两边各剩下不到两米的距离而左右也仅有能站下一个人的宽度(我曾经和上海知青张庆红在那上面打过乒乓球,当然我是他的手下败将)。别看这个舞台小,二十九团的宣传队曾在上面像模像样地演过两台样板戏《红灯记》和《沙家浜》。记得演《沙家浜》时,有一个场面是暴风雨来临,此时需要有音响效果配合,后台(其实是在舞台后面用一块布帘子隔开的地方)就有一个人开始使劲晃动从机务排借来的一大张马口铁片。你别说,这样出来的声音效果还真像滚滚的雷声。

那时连里晚上经常占用老食堂开大会,我们没有地方排练,只能等连里的大会散了才开始排练,经常要搞到很晚。第二天一早还要上班,所以弄得人很疲惫。实话实说,由于时间仓促,条件所限,而且演员的水平也不高,所以那个节目的质量也高不到哪儿去。

这次观摩演出是黑龙江生产建设组织的,规模比较大。我们参加文艺演出的十四连文艺宣传队一行十几个人,由副指导员王璟胜带队,坐着连队尤特(一种轮式拖拉机)的拖车来到位于集贤县的十八团团部,也就是这次文艺观摩演出的地点。这次文艺汇演最终是评出了各级奖项的,我们的节目当然不会获奖,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过在那个年代,我们连队的宣传队能代表一个团去参加演出自然也是感到非常光荣的。另外,拿不到奖还是可以有很多托辞的。用那时的话说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用现在的话说是:重在过程,重在参与。

这次参加文艺演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这样几件事。

一是参加演出的各宣传队除了在台上比节目以外,还在台下比精神面貌。每天早晨还不到起床的时间,各团来参加演出的宣传队就精神抖擞地出早操了。早操无非是站队、向左、向右看齐、齐步走等例行动作。口号喊得震天响,一大早就把个十八团团部搅得鸡犬不宁。我们十四连的宣传队当然也不能落后,我们是代表二十九团来的,不能给二十九团丢脸。在十八团团部的那几天,我们每天早上都军容整齐地排着队,按副指导员王璟胜的口令做各种动作,还不停地喊着口号。

二是让我又一次感受到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各连队都没有什么像样的乐器。仅有的一些乐器多是一些喜欢玩乐器的知青自己带到黑龙江来的。要凑齐一个能演奏出像样点的乐曲或能伴奏的乐队所需的各种乐器是很困难的。连队不会专门出钱去买乐器给宣传队用,所以连队宣传队的乐队都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有什么算什么。

笛子、二胡、手风琴、小提琴还比较常见,像大提琴这样的乐器一般连队根本无法弄到。记得这次演出有一个宣传队出的节目是器乐合奏,大幕拉开后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一个土造大提琴。这把土造大提琴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大提琴的形状,而是用一个直径约有40厘米左右的鼓做成的。我能一眼看出来这是个鼓是因为那个鼓有着一般的鼓都有的通红的鼓身。一根长木板条一头固定在鼓上充作大提琴的指板,另一头有四个弦轴用来固定和调紧四根琴弦。鼓面上放着一个琴马,将四根弦撑起来。鼓的另一端有一根木棍用来做马脚(即大提琴底部用作支撑的金属棒)。

那个用来拉这个土造大提琴的弓肯定也是自造的,兵团不缺做琴弓用的马尾。节目开始,这个由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拼凑而成乐队演奏的是什么乐曲、水平高低都已经记不清了,但是那个土造大提琴的贝司效果的确是一流的。礼堂里回响着土造大提琴“砰”“砰”的节拍声,听上去和洋大提琴的声音没有什么差别。艰苦的环境真能逼着人想出各种办法来克服困难。

三是借这次出来演出的机会也享受了一把,包括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从物质上讲,十八团为参加演出的人员准备了很好的伙食。当然,这个“很好”是相对的,是比平时连队里的伙食要好很多。几乎顿顿都是好几个菜,包括荤菜。主食也都是馒头,还吃过白米饭。这在当时是连里过年会餐的水平。从精神享受来说,我们利用空闲时间还三五成群地去逛了十八团团部,见了见世面。

实际上,我来兵团这些年一共去过三个团的团部。一个是本团二十九团的团部,另一个是修水利时去过的三十团团部,再有就是这个十八团的团部了。其实,各团团部的格局大同小异,除了团部的办公用房外,还都会有团部商店、医院、招待所、照相馆、饭馆等商业和服务设施。我们十四连的位置离二十九团团部较远,连里的知青平时就很难有机会到团部去,信件和包裹等都由连队通讯员每天去团部取回来。有时农忙之前连里会放一天假,知青们会乘连里的尤特蜂拥到团部。一群人到饭馆点上几个肉菜再要上几瓶酒狠狠地造一顿。还会到冰棍厂每人买上十几支冰棍一次吃个痛快。我们这次逛十八团团部还算比较“文明”,没有大吃大喝。唯一的消费是几个一起逛的人到十八团团部的照相馆照了张合影留作纪念。

文章图片1

照片下方白边中“301照像”的字样是指十八团团部照相馆。301是十八团的代号,我们二十九团的代号是312。照片前排右起:张庆红(上海知青)、苏征(北京知青)、第三位姓名不记得了(本地知青);后排右起:刘连增(北京知青)、白国明(北京知青)、陈建生(天津知青)。

文章图片2

照片背面的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