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第126篇:读文有思∣如何提取语文学科大概念?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11-14 发布于广东

如何提取语文学科大概念?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2022年第8期发表了浙江诸暨市湄池中学杨欧婷老师的论文《语文学科大概念的内涵、价值及提取》,本文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有共通之处,我也将此文推荐给课题组成员阅读。从题目上看,本文重点阐述的问题有:什么是语文学科大概念?学科大概念有什么用?如何提取语文学科大概念?

首先,语文学科大概念的研究是有课标依据的。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及“学科大概念”,不过在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提及“大概念”,这说明课标修订组的专家对这个概念是比较审慎的。在生物和化学的课标中,“大概念”已经成为一种通行的表述。综合这些信息,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引入学科大概念的理念,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做一些先期的研究与实验。本文的作者认为,学科大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符合语文学科共识的,能够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特质的概念、原理或观点,例如“比喻”“举例论证”等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概念(即统摄范围或外延相对较“小”的概念),“修辞”或“议论要有针对性”等是语文学科中的“大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修辞”的大概念就有存在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比喻、拟人、排比等具体修辞手法的分析,注重具体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获取的就是关于具体修辞手法的琐碎的知识点,例如比喻的本体和语体,拟人的作用是什么,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等,那究竟什么是“修辞”呢?修辞在整个语文学习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呢?如何将修辞运用到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呢?这就需要对“修辞”进行宏观的理解,而在这种宏观理解的统摄下,再去谈具体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才更有意义。

也就是说,语文学科大概念的主要功能就是整合。那具体整合什么呢?我觉得就是要整合目前语文教学中各种各样的知识点、考点以及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等。如果没有这种整合,学生就会认为学语文就等同于识记并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点,等同于学习一篇一篇的课文。这样的学习自然没有把握到语文学科的本质知识与规律。2022年的语文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这本身就是一种整合,即“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整合之后呢?自然是迁移运用。论文作者认为,语文学科大概念揭示了语言材料间相同的概念原理或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迁移,同时学科大概念超越了具体文本个例,具有高度概括性,这也有助于迁移。而且,迁移靠的是理解,而不是机械照搬。作者还提出:“判断学生是否理解某个大概念的关键在于看学生能否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该大概念,能否调用相应的语文本质知识与规律,解决新问题,这也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价值追求。”当然,整合和迁移也不能离开具体的文本,或者说语文学科大概念的学习不能沦为知识讲解与训练,而是需要在具体文本的学习中加以理解和领会,并作为学科知识的统摄。

其次,作者将其他专家提出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提取学科大概念的路径,应用到了高中语文必修上下的具体分析中,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首先是依据自上而下的路径,基于文学理论、课程标准等相关内容自上而下提出了18条语文学科大概念,涉及文学、语言、文化等语文学科的多个不同侧面。例如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绘形象、突显事物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用以表现思想或情感。文学作品反映世界但不是复制世界,它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世界的独特认识和反思,等等。这18条大概念,是从文学理论和课程标准的理论性、政策性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设计到文学阅读、语言文字、文本体式、信息表达与交流、小说、故事、口语表达、议论文写作等多个方面。虽然这18个大概念不足以涵盖语文学习的所有内容,但反映出统整语文知识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在构建学科大概念体系方面的努力。

其次是依据自下而上的路径,作者又对统编教材进行分析,具体说来就是:先阅读单元导语,把握单元整体取向,再阅读文本、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提取关键语句,最后结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提取每个单元的语文学科大概念。例如必修上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具体的学科大概念表述为:诗歌注重运用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感情;小说借助细节塑造人物,抒发感情。作者在诗歌中运用多样的意象、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激发读者的想象。就这样,作者对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下的十六个单元进行了提炼,构成了一个基于统编教材的高中语文学科大概念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否完美,目前还不好说,但至少作者已经提供了一个供同行讨论甚至争论的框架,我觉得这是这篇论文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课题组努力的一大方向。

比较这两种路径,自上而下的方式有助于把握语文学科知识的大概念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大概念,这些大概念之间的逻辑性较强,可以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终身指南。自下而上的方式紧密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但容易出现大概念重复、混乱或缺失等情况。究竟哪种方式好呢?作者的观点是:语文教学宜以自上而下提取的语文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编写相应学段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和教材单元,或以语文学科大概念为核心重组教学单元,这样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整合和迁移的教学价值,使课程内容结构化。而我个人倾向于自下而上的方式,因为课堂教学毕竟不能离开教材,不能脱离具体的课文,在具体文本的理解与学习中获取大概念,这也是较为合理的路径。至于单元统摄下提取大概念时出现的重复和混乱,就需要教师善于进行厘清和梳理,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对大概念的体系进行建构。而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提取出来的大概念,与教材、课文、课标都不是很匹配,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落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