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如何写读书笔记 · 《社戏》

 打烊十点半 2022-11-16 发布于陕西

读书笔记的几大误区

1-核心误区:缺失自我解读,完全在他人的已有感知下,进行复制粘贴。

2-常见误区:单纯摘录美词好句,不进行语境下妙处为何。当然摘录可以作为进步的积累,但这样的方式,太过机械,且非常低效。

3-经典误区:停留在故事表面,记住了大致情节,对于作者技法的分析和解读全然不知。

读书笔记的建议:

摘录也罢,复制也罢,了解故事也罢,试着记录你摘录,复制,和了解的情由。文字是有温度的,你的阅读绝不能冷眼旁观不走心!


《社戏》·读书笔记: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摘自《社戏》第五段

笔记:

yāng

1. 中心,接近中心,最高点:中~。

2. 恳求:~求。~告。

3. 尽,完了:夜未~。

文中“央人”中的“央”,是恳求的意思。文中的语境应是央求别人办事。事情不大,但态度却恳切。

喜欢这个字,因为我们如今的生活有这样的价值导向:求人不如求己。不可否认,求人不如求己更像是一种自我淬炼,让自己不断独立不断强大。但自我淬炼,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外界的助力。

如今太多人只相信自己,而忽略了人是群居的生物。不求朋友,怕感情变质;不求同事,怕被看扁;不求父母,怕添负累。很难说,这样的价值导向不是时代的产物,追求自由追求独立被太多年轻人歌颂追捧;但也很难说,这样的价值导向不是时代的矫枉过正。

不求朋友,倒让友情变得更加脆弱;不求同事,倒让向心力逐渐淡薄;不求父母,倒让骨血变得愈益疏离。

其实,央求并不意味着脆弱。因为央求,至少正视了自己的不足与无力。在不足与无力面前选择拒绝央求,像不像和父母犟嘴的小孩,让人心疼又可气。

其实,央求并不意味着不堪。因为央求是面对不足和无力时诚恳的呼救。诚恳,是在善良和诚信的土壤里发芽的种子,向阳而生的叶子绝不会撒泼耍赖。

喜欢“央”字,其心为正,其身必恭,请君入瓮,别无他心。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摘自《社戏》第3

笔记:

“虾”应是儿时作者最喜爱的生物;“牛”应是儿时作者最畏惧的生物。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并非什么高明的技巧。

高明之处是比喻句中选用的对象,“呆子”容易上当,所以儿时的作者总能大饱口福;高明之处是拟人句中选用的词语,一个“欺”字,水牛的霸道跃然纸上。

比喻和拟人所用之词并不华丽,但极其精准。“推敲”的用意,应在于此。

再加之,“虾”与“水牛”的对比,作者儿时的喜欢亦是显然。所以修辞的运用不应刻板,而必灵活。


三·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摘自《社戏》第三段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摘自《社戏》第七段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摘自《社戏》第三十一段

笔记

“钓虾”分别出现在文章第三,七,三十一段。千万别和“线索”混淆,本文的重点显然不在这里。

喜欢这样的安排,因为读到了人性的真实。

想想自己的过往,你开心了会干嘛,你伤心了又会干嘛?

开心了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开心了通过喜欢的事去稀释去调整,这不正是多数人的选择吗?

作者的文字源于生活,而不源于抄袭或借鉴。不是所有的心伤只能买醉;也不是所有的开心只能哼唱。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摘自《社戏》第二段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摘自《社戏》26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掉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摘自《社戏》三十二至三十八段

笔记: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打得多呢。”阿发的决定不取决利益,否则怎会带头偷自己的罗汉豆。也许这份“童真”才是作者最美的过往。

面对阿发的决定,同伙“双喜”的顾虑显得那般美好,他人的自我牺牲,我们就应该欣然接受吗?也许这份“善良”才是作者最美的过往。

第二天的“东窗事发”,六一公公的行为我只能找到“可爱”去形容,也许这份可爱的“质朴”才是作者最美的过往。

突然,想起了那句“在小山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有的。”

原来,孩子是自家的孩子,豆是自家的豆,看着自家孩子夸自家的豆,自家的老人哪个不欢喜。

整体感受:

不知是社戏远了,还是小山村远了,还是我们和“童真,善良,质朴”远了。如果有些东西的远离是必然,那就让值得保留且能够保留的----千万别悄无声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