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乌梅丸(二)

 谷山居士 2022-11-2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111肠炎泄泻——刘含堂医案

郭某某,女,51岁,演员。200153日初诊。有5年之久的慢性肠炎病史,大便稀溏,多伴白色黏液,每日35次,曾在本市及外地多所医院诊疗,不断服中西药物,但一直未能治愈。查其形体偏瘦,形寒肢冷,心烦口渴,欲冷饮,神惫,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脉弦而虚。诊为泄泻(慢性肠炎),证属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治当寒热并用,扶正祛邪。
用乌梅汤,处方:乌梅10克,黄连10克,黄柏6克,当归10克,细辛3克,炮姜10克,炮附片10克(先煎),蜀椒4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水煎服。服10剂,大便减少至每日12次,欲将成形,前药继服10剂,大便成形,每1~2日大便一次,所有临床表现均消失。2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本例泄泻(慢性肠炎)已达5年之久,如症见形寒肢冷为寒;口渴心烦,大便带黏液,舌红,苔黄,则属热象;神惫,脉虚,表示正气已虚。故辨证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治疗取乌梅汤,以附子、干姜、蜀椒、细辛温阳而散寒邪,黄连、黄柏清热,乌梅止泻生津,当归补血养肝,党参扶正益脾胃。上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取得良效。《经方治病经验录》

112腹痛久利——发表

刘某某,男,58岁,200135日初诊主诉:反复腹痛腹泻7年余。病史:7年来大
便经常溏泄,甚则一日89次,排便大多定时在寅至辰时之间,不畅,夹有大量粘液,肠鸣辘辘,腹部隐痛,便后腹痛缓解。畏寒极甚,腹部及下肢尤其怕冷,大伏天亦穿保暖内裤 
口渴喜冷饮,饮冷较多则感肠鸣腹胀。舌淡胖,苔白,脉细弱。多次大便常规、OB、找霉菌及滴虫均为阴性。二次纤维结肠镜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查空腹血糖及果糖胺均在正常范围。诊为肠易激综合症。处方:乌梅15g,附片10g,肉桂5g,细辛3g,川椒3g,干姜6g,川连3g,黄柏10g,炒白芍30g,党参12g,甘草10g,炒白术12g,炒防风10g,台乌药12g7剂。
    312日二诊:大便较前成形,一日三次,粘液量减,肠鸣偶作,腹痛若失,苔薄白,守方改乌梅为30g,甘草为6g,加芡实30g14剂。
    326日三诊:大便日二行,成实而畅,仍怕冷,口渴瘥,舌脉如前,守方改附片为15g,细辛为10g,加炒当归6g7剂。
    以后大便一日一或二次,成形,无粘冻,无腹痛,口不渴,畏寒减轻。网摘

113术后久泻——郭志雄医案

刘某,男,62岁,2008920日初诊。主诉:食管癌根治术后2个月,腹泻1个月余。2个月前患者因进行性吞咽困难,经胃镜诊断为食管中段低分化鳞癌,并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分期为T2NoMo,ⅡA期,未行放化疗。1个月前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痛则泻,泻后痛减,每日少则56次,多达10余次,先呈稀便,渐呈水样便。在外院先后口服西药泻立停、思密达、易蒙停及中药葛根芩连汤、参苓白术散、四神汤加减等均无效,为求中医治疗就诊。
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口苦口干,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数。证属胃热肠寒,肝脾不调。治宜调和肝脾,扶正止泻。予乌梅丸合痛泻要方加减。处方:乌梅20g,细辛6g,干姜6g,黄连10g,附子10g(先下),当归10g,黄柏10g,桂枝10g,西洋参10g,蜀椒10g,陈皮12g,白芍30g,白术10g,防风15g,车前子15g
5剂,每日1剂。5天后复诊,诉腹痛减轻,腹泻次数减少,每日最多45次,常有成形大便。上方加黄芪30g,减车前子,续服15剂,腹泻消失。
目前仍在门诊间断服中药抗肿瘤治疗。摘自:向生霞.郭志雄主任医师运用经方治疗肿瘤兼证举隅。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2):2085-2087《中医治验肿瘤疾病》

图片

114烦热合下利——王希仲医案

黄某某,女,51岁,10余年来,经常腹泻与胸中烦热交替出现,周而复始。胸中烦热时,每吃冰冷食物后,胸中烦热可暂除,但腹泻顿作,服止泻药后,腹泻可暂止,但胸中烦热又现。兼见四肢不温,恶心欲吐。多年痼疾,难以根除。王氏诊为寒热错杂的上热下寒证,用乌梅丸治之。将乌梅12g,黄连、黄柏各10g,人参6g,共为煎剂;用细辛、干姜、蜀椒各1g,当归、附片各3g,肉桂2g,共为丸剂,嘱患者用煎剂送服丸剂,分3次服。10载沉疗,3剂而愈。《当代名医医方应用赏析》

115小儿肠炎久利——谢自成医案

刘某,男,8岁。痢下赤白月余。屡经中西药治疗稍好转。但每日仍有3~4次大便,粪中挟赤白粘液。常规检查:粘液,红细胞计,白细胞计,脓细胞。视其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舌淡红,苔黄白厚腻,脉细。此乃中气不足,湿热郁结肠道。以乌梅固肠汤治疗:乌梅、当归、炒地榆、白芍药、白术(土炒)、潞党参各10克,黄芪20克,炮干姜、炙甘草、川黄连各6克,黄柏8克,熟附片3克。每天1剂,水煎2次服,连服10余剂而大便复常。
按:本方在乌梅丸的基础上,增加健脾益气之白术、黄芪,敛阴和阳之白芍,解毒生肌之地榆;去桂、辛、椒之辛燥以顾阴液。尤其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药。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清涩并举,疗效满意。经临床验证,本方有广泛的抗菌、抗病毒功能,可抑制肠道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同时能松弛胃肠平滑肌,解除痉挛。尚有补益强壮,增强肛门括约肌收缩能力。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且可促进溃疡愈合。《当代医家论经方》

147胆道蛔虫证——冯世纶医案

王某,女,51岁,198777日初诊。昨日下午3点,突发呕吐,右上腹攻痛,每5分钟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及黄水,于本单位(医务室)肌注阿托品及哌替啶,腹痛暂缓解,但不久痛又作。下午4点来本院急诊做B超,诊断为胆道蛔虫病,注射阿托品及吗啡痛缓解。晚上10点又痛难忍,故来急诊输液,青霉素滴注,效不显,准备手术治疗。
2天又恶心呕吐黄水,右上腹痛甚,要求中医会诊。
症见:口苦,咽干,但不思饮,自觉往来寒热,大便溏稀,右上腹压痛,舌暗舌苔白润,脉沉细。
脉沉细,大便溏稀,右上腹压痛,舌暗舌苔白润,下寒。口苦,咽干,但不思饮,自觉往来寒热,半表半里,上热。综合分析:此属上热下寒的半表半里阴证,与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15g,党参10g,川椒15g,细辛6g,黄连6g,干姜6g,桂枝10g,制附片6g,当归10g,黄芩10g
结果:午后1300点服药,1400痛止、吐止。继服2剂,痛未再发。B超未见异常。《冯世纶经方临床带教医案》

图片

148胆道蛔虫——何足道医案

古方新用,行家起疑窦
康某某,女,35岁。因剑突下持续性疼痛、阵发性绞痛4天,于1985611日住本院外科。入院西医诊断:胆道蛔虫:经解痉、抗炎及支持疗法,并给服食醋、左旋咪唑、乌梅丸等,效果不显,613日上午请中医会诊。
其夫代诉:患者素有腹痛反复发作史。5年前曾行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取出死蛔虫2条。术后3年又出现类似症状,尔后经常发作。初服乌梅丸能缓解,其后效果不好。此次发病疼痛难耐,辗转反侧,呼号不已,气短难续,甚则晕厥,伴寒战高热,呕恶不能饮食已3日。诊见鼻插氧气吸管,唇青紧闭,神志尚清,以手势代言,示脘痛不可近;上腹膨隆,手足逆冷,脉见沉紧。证属“邪滞中脘,痞满腹痛”之“蛔厥”,治当消痞散结、安蛔止痛。方取“小陷胸汤”以散心下结滞,辅以“四逆散”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另用乌梅丸(成药)制蛔定痛。药用:瓜蒌20克,法夏30克,黄连5克,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黄柏15克,花椒10克,1帖。嘱急煎2次混合,分4次当日服下;另加乌梅丸18克顿服(常量加倍)。
次日查房:患者自诉服药后入夜痛止,至今晨未发;思食但不敢进,氧气吸管已拔。然患者不遵医嘱,汤丸药量均擅自减半。
翌日,再诊,见患者腹痛呕吐又发,鼻中插氧气吸管,痛不堪言。余考虑前方对证,病情复发乃患者擅减药量所致。故仍以原方加乌梅30克,首剂服法同前,余按常规煎服;另乌梅丸9/次,2/日,首次加倍。患者再也不敢息慢。
616日第3次查房:自述药后痛势锐减,疼痛自脘胁下移至脐周、腹中饥饿,已进半粥。617日查房:腹痛已止,能进普食2两。
18日:患者已下床走动,宛如常人。要求出院。嘱余药2粘带回续服。
以资巩固。《当代医家论经方》

173骨关节痛——黄永凯医案

梁某,女,65岁,201338日初诊。感觉手部发僵、麻木、活动不灵活伴颈部不适、腰痛,双膝关节疼痛,双踝关节疼痛,自己感觉有时冷,有时候哄热,有耳鸣,查X片:双手及腕关节未见异常,CT示:C2,椎间盘突出;Cs,骨质增生;前纵韧带钙化。风湿五项:抗“O8IU/mL,类风湿因子11.5IU/mL,超敏C-反应蛋白2.3,抗角蛋白抗体(一),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舌红,苔薄白,脉弦沉取乏力。中医诊断:体痛。西医诊断:骨关节炎;颈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9g,细辛3g,桂枝12g,黄连6g,黄柏6g,当归20g,附子5g,人参6g,干姜5g,花椒6g,蜈蚣3g,全蝎3g,川牛膝45g,羌活9g,防风9g5剂,日1剂,开水冲后温服。(中药颗粒)
外用白术30g,开水冲后热敷疼痛关节。
313日二诊:手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自觉手部柔和不僵硬,可以握住手,手部麻木减轻,腰痛消失,颈部疼痛减轻,踝关节尚疼痛,舌红,苔薄白,脉弦沉取乏力。上方继服14剂。
按语: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病变,60岁以上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西医主要以理疗为主,手术为辅。从中医角度看,关节为筋所聚,肝主筋,故与肝有关;肾主骨,这些患者往往有增生、骨刺等骨的病变,故与肾有关。所以临床多从肝、肾考虑。此患者“舌红苔薄白,脉弦沉取乏力”还有“自己感觉有时冷,有时候哄热”。这个“寒热往来”,学习了前面乌梅丸的按语一定会想到是乌梅丸证了。
说句题外话,前面用葛根汤治疗颈椎病,也可针刺列缺穴治疗颈椎病。我曾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本病,用二仙汤治疗本病,本案例是用乌梅丸治疗。这些方剂和针灸治疗均有效,提示我们治疗颈椎病要辨证论治。《经方临证实践录》

图片

174左膝痛风——黄永凯医案

吕某,男,64岁,2013628日初诊。痛风10余年,经常左膝关节疼痛,发作时自行口服秋水仙碱以止痛,但平时仍会疼痛,仅仅程度轻些,疼痛影响到睡眠。近几日见左膝关节疼痛故来诊,伴乏力,忽冷忽热,睡眠差,腰部疼痛,胃酸,每天没精神,老犯困,舌薄白,脉弦沉取无力。中医诊断:左膝疼痛。西医诊断:痛风。治疗:乌梅丸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处方:乌梅9g,桂枝12g,黄连5g,黄柏6g,当归9g,附子9g,干姜9g,川牛膝90g,土鳖虫5g,全蝎5g,黄芪15g,煅瓦楞子30g,白芍30g,防风9g,陈皮9g,苍术30g,蜈蚣2g,烫狗脊30g7剂,日1剂,开水冲后温服(中药颗粒)。
725日二诊:患者儿子到门诊告知,药后其父左膝疼痛和腰部疼痛明显减轻,精神好,睡眠佳,仍有些乏力和忽冷忽热的感觉,要求继服上方。上方继服14剂。
2013年国庆节,患者儿子带同事来门诊看病,说其父症状基本消失。《经方临证实践录》

175滑精——黄永凯医案

马某,男,23岁,2013414日初诊。近日工作劳累后每于晚上睡觉中出现滑精,基本每日1次,甚为苦恼。曾就诊某中医,认为是肾虚,给予补肾方子,服后无效。经朋友介绍来诊。伴乏力,犯困,腰酸困,手足发凉,睡眠质量差,容易醒,舌红,苔白,脉弦沉取无力。中医诊断:滑精。治疗: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9g,桂枝12g,黄连5g,黄柏6g,当归20g,附子5g,人参9g,干姜5g7剂,日1剂,开水冲后温服(中药颗粒)。
421日二诊:药后本周滑精1次,乏力、腰困明显减轻,尤其睡眠质量好,一觉睡到天明,舌红,苔白,脉弦、沉取稍无力。上方继服5剂。《经方临证实践录》

176遗精——黎庇留医案

李某之子,年20余,形容枯槁,瘦骨柴立。问其有何病苦?答云:“我漏!”余日:“何所谓漏?”伊指下部曰:“此处漏。”余问:“是遗精乎,起于何时?”曰:“数月矣。”问“每月遗几次”曰:“40余次。”余日:“无怪形容枯槁,有如是也!”唯是双目红筋缠绕,舌焦唇红,喉痛,上腭烂,口烂,一派虚火上炎之象。余订以乌梅丸料。有人曰:“此方时医见之必不赞成。”适其父归,闻而取药泼诸地。次日复邀诊,余日:“不服我药,何再诊为?”伊始告曰:昨日之不服乌梅剂者,因已服羚羊、犀角、芩、连之大凉药也。先生断我证为虚火,则愈食凉药而愈漏也,恳请先生救我。余以前方加减,连服20余剂。上部之虚火,以渐而降;全身之精血,以渐而生。凡一切锁精补气补血之品。从未犯过笔端;然累月遗精之孱弱,竟收效于兼旬之内。吁,此用乌梅丸之变化也。且此方乍视之,似与遗精无涉,而不知其窍妙,直穷肝肾之源!
点评:遗精漏精之证,能以乌梅丸治之而愈,似属创举。而且“凡一切锁精补气补血之品,从未犯过笔端,然累月遗精之孱弱,竟收效于兼旬之内”。确显黎氏才高识妙,功底不凡。确实,“此方乍视之,似与遗精无涉,而不知其窍妙,其实直穷肝肾之源”!所谓“双目红筋缠绕,舌焦唇红,喉痛,上腭烂,口烂”,判为“一派虚火上炎之象”。《火神派医案全解》
论:以上两条,滑精遗精,属于厥逆,阴阳互厥也。厥阴木陷,所以疏泄。阴阳互厥,也如虚劳脱气之义。虚劳九:脱气,上脱则喘喝,下脱则溏泄,也是手足逆冷。虚劳,治则建中。现在总结,虚劳,轻则脱气,用建中法,重则厥逆,用调和阴阳法。

图片

177虚劳早泄

男性的福音 乌梅丸治疗慢性早泄
患者38岁因工作压力导至性功能两月余,伴睾丸发凉,腹痛,饮冷,心烦急燥,爪甲青,舌红苔干燥,双尺脉弦。吾投乌梅丸原方半量为汤十剂愈!
王某28 岁,手淫多年,身体怕冷,没有精神,常感觉喉咙有异物感,经常拉肚子,起口腔溃疡,大便一天两三次,舌淡红胎厚腻,脉细尺缓乌梅12克 肉桂10克 干姜15克 川椒10克 当归15克 党参15克 黄连3克 黄柏12克 制附子12克 细辛3
    5剂效果非常好,拉肚子好转,出现了晨勃,非常妙,房事时间也延长了!
    :乌梅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厥阴病的方剂,起初只是用于治疗蛔厥、久利疾病的,后世医家将其应用范围扩大,临床上只要见到上热下寒所导致的头痛、心烦、口干咽燥、腹痛、下痢、呕吐、手足厥冷等疾病均可应用,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的作用。本方由乌梅、黄连、黄柏、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人参、当归十味药组成,我在临床常常用于治疗诸多疑难病,疗效显著,唐容川称神方也。
论:案一,心烦急燥,饮冷,舌红,此是上热,阳厥不降也。腹痛,脉弦,睾丸凉,此是下寒,厥阴沉陷也。
案二,阴盛发厥,所以脉弦细,阳厥不降,肺不化津,所以胎厚。上热则生口疮,下寒则拉肚子,也是上下脱气。厥阴不升,木郁风泄,寒水失藏,土虚不缓,所以早泄。薯蓣丸解,虚劳之病,率先伤在厥阴一经也。乌梅丸者,厥阴之方,也是治虚劳之方也。补虚劳篇诸方之不逮也,虚劳有脱气喘喝便溏,厥阴有阴阳互厥。虚劳有建中,厥阴有乌梅丸,清上温下,交济阴阳。

182治不孕症——姚梅龄医案

17年不孕者,经前小腹冷痛,得温稍减,伴四肢厥冷,但心下灼热,心烦易怒,口干苦,消渴,喜温饮,嘈杂易饥,食后呃逆,气上冲胸,旋即呕吐等症,予乌梅丸加桃仁,7剂后诸症大减。后两次服用乌梅丸方加味,共进10剂。后顺产一男孩。《网摘》

183妊娠吐蛔

患者郭某,26岁,工人。因停经7个月,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三天,伴呕吐蛔虫2条,于1963825日入院。既往有蛔虫史。体温38.5℃,脉搏100/分,呼吸20/分,血压110/80mmHg。营养发育中等,急性痛苦病容,巩膜无黄染。心肺(-)。腹部膨隆,右上腹部压痛,莫菲氏征(胆囊触痛征)(+),肝脾未触及。宫底脐上三横指,无宫缩或阴道出血。血红蛋白8g/L,红细胞2.8×102/L,白细胞11.2×10L,中性粒细胞81%,血丝虫(-)。大便蛔虫卵1~2/低倍镜。尿乳白色,蛋白(-),黏液丝(+),非结晶型磷酸盐(+++)。尿胰淀粉酶64温氏单位,血胰淀粉酶32温氏单位。肝功能正常。诊断:1.胆道蛔虫病;2.妊娠7个月。入院后经青霉素、链霉素控制感染,溴苯锌、哌替啶,冬眠灵,氢溴酸东莫若碱等治疗。疼痛不止,又呕吐蛔虫二条。
827日乃邀中医治疗。中医所见:身孕七月,神态清晰,形容憔悴,痛楚呻吟。右肋疼痛,如割似钻,连肩彻背,辗转反侧。夜寐受阻,头汗肢冷,心烦微热,呕吐苦水,夹带蛔虫,口渴喜饮,小短少,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根带微黄,六脉滑数。证属蛔厥妊娠,治宜安蛔为先,拟乌梅丸主之。处方:乌梅15克,川连3克,黄柏6克,细辛2.1克,川椒3克,桂枝45克,干姜3克,党参9克,当归6克。首服痛减十之七八,未再注射止痛剂,2剂诸恙悉除,于829日痊愈出院。(《福建中医药》1964524页)《经方研习》

184妊娠吐蛔——黄仰模医案

李某,女,25岁。患者有吃生黄瓜史,孕20周时,突然右上腹部剧痛,痛不可忍,时作呕吐,经检查确诊为:“胆道蛔虫症”,面部有分散之虫斑,面色苍白,身弯曲不能伸直,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滑数。证属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逆乱。治宜清上温下,安蛔止痛。药用乌梅丸原方改汤2剂,水煎服。药后痛止,大便排出蛔虫3条。足月顺产1男婴,产后2个月又腹痛,大便检查发现蛔虫卵,予乌梅汤加使君子15g,排出蛔虫36条,腹痛止。《经方临床运用》

图片

185妊娠吐蛔——陈沛嘉医案

丁某,女,37岁。住院号63221196352日入院。自诉。昨天早餐后,突然发作上腹部剧烈疼痛,呕吐频作,曾吐出蛔虫2条,现怀孕7个月。今天感到四肢酸楚,全身乏力,不思饮食。入院检查:体温38.4℃,…剑突下有明显压痛,……血象:白细胞12500;粪检:有蛔虫卵。西医诊断:胆道蛔虫症。中医辨证:蛔虫内扰。入院后即用抗菌素、度冷丁、阿托品等治疗、但其疼痛有增无减,于55日邀中医科会诊。
病人面容忧苦,精神不振,上腹部疼痛拒按,腹大胎动,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象弦细。此乃怀孕7月,气血已亏,邪盛正虚之象显然。拟乌梅丸为主,佐以扶正达邪之品为治。处方:乌梅丸6克(分2次吞服)炙黄芪12克党参9克陈皮6克炙甘草4.5克制乳没各4.5克旋复花6克榧子肉、使君子肉各9克(炒黄研粉分2次吞服),服上方2剂后,其疼痛逐渐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血象正常,胃纳逐渐好转。拟以八珍汤调治,于59日痊愈出院。陈沛嘉:乌梅丸结合针刺治疗12例胆道期虫病的临床观察,广东医学51019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