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目标![]() 在正式课程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做一次预言家。假设时光回到1995年,这一年全球PC市场保持超高速增长,互联网掀起了世界热潮,使信息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你,作为一名著名商业公司的投资顾问,也正在为信息技术行业的客户寻找未来20年长期投资目标。现在,你的同事,另外一个投资顾问,向你介绍了两个相互互竞争的商业项目给你。 ![]() 后续产品走向: ![]() 当1995年维基百科面世初期,可能任何一位理性的经济学家或管理学家都不会预见它的巨大成功。事实上,2009年底微软彻底中断了Encarta的服务。另一方面,今天的维基百科发展成了涵盖276种语言、逾千万条目的庞大知识库,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 根据盖洛普的统计,在美国有超过50%的员工对工作不投入,而来自麦肯锡的调查也显示,一些国家里只有2%~3%的劳动力对工作高度投入;但另一方面,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展现才华的热情却在与日俱增。同样是这些人,他们在能够获得报酬的正式工作中出现怠工,却在维护网络百科词条、参与开源软件设计、为网友解决难题、为评论社区撰稿等毫无报酬的复杂任务上,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这一看似非理性的情况究竟该如何解释呢?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了解什么是工作动机,理解外驱力和内驱力的产生原因及差异。然后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外部驱动和自我驱动的实现途径。并通过学习和掌握“HARD法则”,唤醒自己的内驱力,把困难当作挑战,最终实现自我驱动。 ![]() 了解工作动机人类行为机制的假设:寻求奖励与避免惩罚 ![]() 要想我们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只需在面前放一个更脆的胡萝卜或者更粗的大棒就可以。然而前面的实例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并促使活动持续进行的驱动力量。具体到工作动机,则是指激发个体持续工作、不懈努力的动力。 按照驱动因素的不同,工作动机可以分为外驱力和内驱力。外驱力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外部奖励或惩罚,是外部驱动的产物;而内驱力,则来源于工作本身带来的情绪愉悦和内在满足,是自我驱动的产物。 ![]() 以某一具体工作为例,获得公司承诺的薪酬、福利、升迁机会等,可以看作是员工努力工作的外驱力;而追求任务本身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则是内驱力的表现。 ![]() 自我驱动的价值外部驱动依赖于外部奖励或惩罚,不论是物质形式还是非物质形式,只要是由外部激励引发的驱动力,都算外部驱动。而由自身的爱好、兴趣、价值观等内在原因引起的驱动力,则属于自我驱动。此外,你是否注意到一个细节:简单重复的机械型工作,依靠外驱力也可以做好;但内驱力往往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有助于创造型工作的达成。 ![]() 美国组织心理学家、哈佛商学院教授阿玛拜尔曾说:
如果个体的内驱力水平较高,就会主动地提出任务,积极地对当前情境以及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检索,以产生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使受到外部刺激的干扰(如竞争、评价等),也会保持开放的心态。内驱力促使人们敢于冒险、富有挑战性,思维新颖、独特、流畅,从而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中高级职位时,特别强调自我激励、自我驱动的原因。 ![]() ![]() 外部奖惩是外驱力的主要来源,那么,我们能不能依靠外部奖惩来提高自己的内驱力呢?遗憾的是,恰恰相反,德西等行为科学家已用大量实验证明,当对某种工作结果进行外部奖励时,因喜欢这种工作而产生的内驱力便会降低。 ![]() 汤姆索亚效应 奖励有时候很奇怪,它就像对人的行为施了魔法:把有意思的工作变成了苦工,把游戏变成工作。它通过减少内在激励因素,让成绩创造性甚至善行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接倾倒,我们称之为“汤姆索亚效应”。 这一效应具有两面性,它的消极面是指奖励能把游戏变成工作,积极面是指专精能把工作变成游戏。 就像英国的贵族绅士喜欢在夏天驾驶四轮马车沿公园行驶,他们自愿为这种特权花费很多钱,可是如果因此付钱给他们,那就把这项娱乐变成了工作,绅士们就会立即撒手不干。这种看似非理性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外部驱动造成了“被迫”工作的假象。 ![]() 总之,通过数量足够、分配公平的薪酬福利,外部奖惩引发的外驱力也足够激励人们持续机械型的工作。 ![]() 但是,对于更需要创造力的“创造型工作”来说,外驱力的力量就不够了,外部奖惩会使本来有趣、有意义的创造型工作,看起来更像是单调乏味、不得不做的机械型工作。换句话说,重复性的机械型工作需要管理(外部驱动),而有意思的创造型工作依靠的是自我管理(自我驱动)。 ![]() ![]() 「HARD」法则实现自我驱动H--找到内心热切的渴望 职业生涯中的倦怠情绪虽然难以避免,但与其任凭工作热情逐渐消散,不如试着去重构自己内心热切的渴望。寻找工作热情的方法有很多,效果也因人而异。 以自我暗示法为例:尝试把困难的工作任务想成是第一次,或者最后一次经历。 ![]() 回忆你初入职场时,有没有曾经像个四五岁的孩子那样对身边的一切充满好奇和求知欲?这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会点燃追求目标的热情,引发高度行动力来持续学习和努力。如果你无法把所做的每件事当作第一次的经历,那就尝试着把它想成是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次,你会想要珍惜这个机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当前的项目,以免给自己或他人留下遗憾。 ![]() A--生动描绘对成功的想象 承担困难任务很像航海探险,如果想象不到工作任务达成后的美好景象,就很难积聚足够的信念去克服艰险、乘风破浪。 ![]() 具体到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外观、环境、情绪和动作等细节描绘,赋予目标生命力,将任务完成时的成功画面清楚地烙印脑中。 ![]() 脑海中对成功的想象可以唤醒自己的内驱力,如果能用文字、图画等书面形式把想象记录下来,效果则会更好。 ![]() R--启动非达成不可的急迫感 拖延是达成目标的头号杀手。 在这里,我们仅提供一个小建议,用以说服自己和他人达成目标的紧迫性,那就是:把当下的付出分散到未来,把未来的回报放到现在。 ![]() 在重估困难任务的“投入产出比”之后,任务本身看起来会更吸引人,帮助我们启动自己的执行力。 ![]() D--设定挑战自我的高难度目标 美国组织心理学家洛克曾这样解释个人动机:“大多数人更可能尝试困难的任务,以获得成就感、技能发展和各种奖励,而不是尝试简单任务。人们最可能被结果不确定的困难任务所驱动。” ![]() 在这里,只着重强调一点:我们天生都具有达成困难目标的潜能,关键在于设定一个适度困难的目标。超出“舒适区域”之外,但尚未完全超出能力或潜力范围的工作任务最利于激发我们的内驱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克服惰性心理下给自己设定的界限,正视困难,把困难当作挑战。 ![]() 课程小测验![]() ![]() ![]() |
|
来自: blackhappy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