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164条

 新用户1258N1Wf 2022-11-30 发布于陕西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者乃可攻。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第164条)。

                        作者:蒋远东

伤寒是寒邪闭表,当寒邪闭表的时候,正气就会抗邪于表,发热是太阳病正气抗邪于表、正邪交争的结果,换句话说,邪气在那里,正气就会与邪气在那里交争。伤寒的时候,正邪交争于表,邪气盛的时候,正气挣不过邪气,邪气就会入里;当正气挣过了邪气,即在病人的抵抗力强的时候,这个病自然就会痊愈。病人伤寒看医生是因为正气挣不过邪气而人为的给正气提供以帮助,这个帮助就是助正气以撵邪气,即发表。

今伤寒本当发表而没有发表,反以下药下之是助伤寒的寒邪入里。因为,下药是寒药。伤寒后,用下药就等于引狼入室,即把在外的寒邪引到体内来了。伤寒本来是要抗邪的,反用下药下之不但抗不了邪,反而把邪气引到里面来了,第90条讲: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由此可见,本伤寒当先发汗而后下之,今先下之而后复发其汗是乾坤颠倒,此为逆也。

从本条的复发汗可见,这个病人已经发过汗了,第90条讲,这个病本来应该发汗的,即先发汗不为逆。为什么医生在中途要改弦易辙?最大的可能是大便燥结的病人感受了伤寒。因为,发汗大便更加燥结,不得不弃表从下,从下的目的是为了存阴。第218条讲: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第215条讲: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宜大承气汤下之。由此可见,本条的大下很有可能是因为燥结用大承气汤下了的,否则,不可能叫大下。

现在我们来看正邪在发汗——大下——复发汗这个过程中的变化,伤寒在发汗的时候是正气出表,拒寒邪于外;伤寒在大下的时候是领寒邪入里,正气向里、向下;复发汗的时候,正气向外,邪气退出。由此可见,正气在初发汗的时候,即拒寒邪于表的时候,正气向上、在上焦,邪气也在上焦。大下是为了存阴,大下的时候,正气的先头部队已经随下药到下焦了,但它的后续部队仍然处在边打边撤的地步,这个时候的邪气就会向里。复发汗的时候,在里的邪气和正气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进不能入下焦,退不得出表,即不得到上焦或下焦去了。这个时候的正邪就会在中焦交争,中焦的路就会被堵塞,这个堵塞就叫痞。

   心下是心的下面,从外向里看,心下在剑突穴的下面,俗称心窝子的下面。心窝子的下面广义的讲,是心、是心包络和胃所在的地方。本条讲的心下痞是胃脘这个地方被堵住了,是胃气不宣。如果是广义的心下痞就是中焦的气被堵住了,即中焦的气机不宣。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心下痞有寒热之分,当寒胜于热的时候为寒痞;当热胜于寒的时候为热痞。本条讲复发汗是大下后又发汗。故知本条讲的是热痞。从上面的分析可见,痞应该有虚实之分,当升降出入的气机与有形的痰湿水饮结合的时候,就应该是一个实痞,但在痞证中并没有提到实痞的事,实际上陷胸汤讲的就是实痞。当升降出入的气机与无形的寒气结合的时候就是虚痞;本条讲的就是虚痞。从本条的用药可见,本条就是一个虚痞,一个热痞,即是一个虚热性的气痞。

现在我们以假设的形式、假设这是一个广义性的虚热气痞是附着在心下空腔中的,我们把心下的这个空腔叫胸,这个虚热性的气痞在胸腔中使胸膜产生的炎症就应该叫胸膜炎;假设这个虚热性的气痞是附着心脏上面的,这个虚热性的气痞在心脏上面产生的炎症就应该叫心肌炎;假设这个虚热性的气痞是附在胃上,这个虚热性的气痞在胃上产生的炎症就应该叫胃炎……,名字可以随心所欲的起,但证状只有一个,就是热以气的形式堵在心下了,总体上只有一个名字,叫心下痞。

导致本心下痞的原因是正邪在中焦交争的结果,因为,药物的进进出出都是胃,胃是最大的受害者。从本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用药可见,本条所攻的这个热是胃热,胃热消则痞消。由此可见,大黄黄连泻心汤应该是一个治疗浅表性胃炎的良方。至于本条文讲的恶寒,这个恶寒是伤寒的表证未解,是下药把外邪临时引入体内而导致的恶寒,这是一个还没有附着在体内转属的寒邪,如果其脉浮,其邪仍然属表,当先解表,在攻里,即本条讲的:表解者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2两、黄连1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2升渍(zi:侵泡)之,须臾(一会儿)绞去渣,分温再服。(这是一个针对虚热性的气痞的一个治疗方法,也是针对浅表性的炎症的一种治疗手段;如果病在下焦或在里,用大黄黄连的时候就要久煮久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