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44)湿热辨治下焦篇

 罾事物语 2020-12-01

【原文】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土中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与少阴癸水合。

【注释】此统举在天地人身之大纲,异出同源,土居中央,寄旺四时,水为天一所生,无处不合者也。

上焦与肺合者,肺主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化,有雾露之象。向之火制金者,今反水克火矣,故肺病而心亦病(湿困中土脾不运而饮停而犯肺,水停而凌心,所以肺病而心亦病)。观《素问》寒水司天之年,则曰阳气不治;湿土司天之年,则曰阳光不治自知。故上焦一以开肺气、救心阳为治。中焦与脾合者,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证最多。脾与胃为夫妻,脾病而胃不能独治,再胃之脏象为土,土恶湿也,故开沟渠,运中阳,崇刚土,作堤坊之治,悉载中焦。上中不治,其势必流于下焦,《易经》曰:“水流湿”,《素问》曰:“湿伤于下”,下焦乃少阴癸水,湿之质即水也,焉得不与肾水相合,吾见湿流下焦,邪水旺一分,正水反亏一分,正愈亏而邪愈旺,不可为为矣。夫肾之真水生于一阳,坎中满也,故治少阴之湿,一以护肾阳,使火能生土为主。肾与膀胱为夫妻,泄膀胱之积水从下治,亦所以安肾中之真阳也。脾为肾之上游,升脾阳从上治,亦所以使水不没肾中真阳也。其病厥阴也奈何?盖水能生木,水太过,木反不生,木无生气,自失其疏泄之任,《内经》有“风湿交争,风不胜湿”之文,可知湿土太过,风木亦有不胜之时,故治厥阴之湿以复风木之本性,使能疏泄为主也。

【原文】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痺,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

术附姜苓汤方(辛温苦淡法)

生白术五钱、附子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原文】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原文】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小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注释】此湿久郁于下焦气分,闭塞不通之象,故用能升能降,苦泄湿,淡渗湿之猪苓合甘少淡多之茯苓,以渗湿利气;寒水石色白性寒,由肺直达肛门,宣湿清热。盖膀胱主气化,肺开气化之源。肺脏魄,肛门曰魄门,肺与大肠,表里之义也;晚蚕砂化浊中清气,大凡肉体未有死而不腐者,蚕则僵而不腐,得清气之纯粹者也,故其粪不臭不变色,得蚕之纯清,虽走浊道而清气独全,既能下走小腹之浊部,又能化浊湿而使之归清,以已之正,正人之不正也,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蚕,取其生化最速也;皂荚辛咸性燥,入肺与大肠,金能退暑,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俾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二苓、寒水石化无形之气;蚕沙、皂子逐有形之湿也。

宣清导浊汤

猪苓、茯苓各五钱,寒水石六钱,晚蚕砂五钱,皂荚子三钱。

【原文】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半硫丸主之。

【注释】热伤气,湿亦伤气者何?热伤气者,肺主气而属金,火克金则肺所主之气伤矣。湿伤气者,肺主天气,脾主地气,俱属太阴湿土,湿气太过反伤本脏化气,湿久浊凝,至于下焦,气不惟伤,而且阻矣,气为湿阻,故二便不通,今人之通大便,悉用大黄,不知大黄性寒,主热结有形之燥粪。若湿阻无形之气,气既伤而且阻,非温补其阳不可,硫磺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

【按】上条之便闭偏于湿重,故以行湿为主;此条之便闭偏于气虚,故以补气为主。肾司二便,肾中之真阳为湿所困,久而弥虚,失其本原之职,故助之以硫磺。肝主疏泄,风湿相为胜负,风胜则湿行,湿凝则风息而失其疏泄之能,故通之以半夏。若湿尽热结,实有燥屎不下,则又不能不用大黄矣!学者详审其证可也。

半硫丸

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各等分。

以生姜自然汁同煎,加干蒸饼末入臼内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十五至二十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生姜汤送下,妇人醋汤下。

【原文】浊湿久留,下注于肛,气闭肛门坠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术附汤主之。

术附汤

生茅术、人参、厚朴、生附子、炮姜、广皮。

【原文】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鹿附汤

鹿茸、茯苓各五钱,附子、菟丝各三钱,草果一钱。

【原文】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安肾汤主之。

安肾汤

鹿茸、胡芦巴、补骨脂、菟丝、茯苓各三钱,韭子、大茴香、附子、茅术各二钱。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