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八节。

 蓝月亮_ 2022-12-30 发布于浙江

图片

腊八节|中国传统节日
点击卡片欣赏节日之美
腊月初八,
是中国传统
“腊八节”。
俗称“腊八”,
腊月的第一个节日。
一岁之末为“腊”,
意为新旧交替,
春节序幕已经拉开,
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了!
明日腊八节。

图片

民间俗称“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说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朋友们记得添加衣物保暖!
 
在腊八这一天,人们喝腊八粥,吃腊八豆,泡腊八蒜……寓意吉祥,祈福求寿。
 
喝粥,是寻常人家再简朴不过的一道饭了。在民间,它却是养生的秘方,团圆的寓意。
 
一碗粥,一种日子,一种人生。这种不事张扬的清淡与素简,才使人间烟火的日子更有滋味,更有念想。

中国人喝腊八粥的习俗,自宋代开始,至今已有一千年历史。

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自此后,每逢腊月初八,上至帝皇高官,下至普通人家,都要熬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欢庆腊八节,祈求平安。

图片

图片

腊八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上古时期,人们在腊八这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称为腊祭。

《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到南北朝时期,腊八节成为固定的节日。

佛教传入中国后,将佛祖成道日和腊日融合。因此,腊八节也是佛教的重要节日。腊八节的重要习俗是喝腊八粥,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图片

宋朝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在腊月八日,寺庙里都设五味粥,名腊八粥。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大臣。

元朝人孙国敕的《燕都游览志》中记载:腊月八日,赐百官司用米果等杂煮成的粥。

这一习俗一直沿袭。《永乐大典》中记载了佛家在腊八这天煮腊八粥食用。

到了清代,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

腊八节来源于古代的“腊日”,“腊日”在早期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岁末的最后几天。

在新故交接的腊月,人们认真而虔诚地祭祀祖先和神灵。一餐一饭无不寄托着百姓平凡而又庄严的生活期待。

图片

图片

 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图片

 腊八醋,腊八蒜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习俗,名“腊八醋”。

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别有一番滋味是。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其实,腊八蒜与“腊八算”谐音,意为腊月初八算账。一家人把一年的收支、盈亏计算清楚,该还债的准备还债。

图片

 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前一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图片

 准备年货

俗语有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到了腊八,也就预示着过年也快到了。

所以,在腊八后,很多家庭就开始杀年猪、打豆腐、制作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图片
 
图片

一生颠沛流离的木心,曾叹息:

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
东坡、剑南皆嗜粥
念予毕生流离红尘
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

不禁叫人想起《浮生六记》里,某个冬天,沈复堂姐出嫁,他随母亲前去帮忙招呼客人。

深夜忙完,正饥肠辘辘,忽觉有人扯了扯他的衣袖,转头一看是芸娘。

芸娘悄悄拿出自己藏起的粥和小菜,沈复尝了一口,粥竟还是温热的。

图片

或许,这就是木心所向往的似粥温柔的人吧,懂你心事,知你冷暖,时时牵挂着你。

这个人,有时是父母,有时是爱人,有时是朋友,无论天南海北,若遇到了,一定要好好珍惜。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在最冷的时节,煮一锅消寒腊八粥,温暖你我。

崭新的开始,愿你事事“粥”全,生活像腊八粥,丰富多彩,日子像腊八粥,甜甜蜜蜜,有人陪你立黄昏,围炉笑问粥可温。

图片

佛陀说,
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
撒在人世间历经磨难,
不断修心,
然后拂去心上的微尘,
还内心以清明。
 
就如腊八粥,
很多种食材混合在一起,
用心轻熬慢煮。
这几分从容不急切,
方彰显出岁月的沧桑,
平淡的清欢。

明日是腊八节,
不论你在哪里,
记得喝腊八粥,
给身体和心灵,
都送去温暖。
也愿我们最爱的人,
都平安健康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