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个思维模型之:乔哈里窗

 莫为天下先 2023-01-05 发布于湖南
今天聊个沟通的模型,乔哈里窗。
乔哈里窗,是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汉姆(Harry Ingham)提出的一个模型,它被认为是“描述人类互动最有意思的模型之一”。
这个视窗,可以用一个四个框,或者四象限的表来展示。
 
如下图:

Image

四个区域,分别代表了沟通时,双方对所要沟通的事情了解程度的不同,形成的不同情况。
 
第一个区域,我知道,你也知道。
这是沟通中双方共知区、共识区,信息对称。
比如,双方的姓名,职位,在公司的项目经历等等。
 
第二个区域,你知道,但我不知道的。
这是「我的盲区」。
比如,别的同事对我的评价,可能就是你知我不知的。
又或者别人对于这个事情的看法,不说我可能就不知道。
 
第三个区域,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
这是「你的盲区」。
乔哈里窗又有称这个区域为“隐瞒”。
这个也好理解,还是拿职场事儿,可能某件事情我经历了你没经历,我就知道细节而你不知道。
如果我不告诉,就是隐瞒。当然,也不排除有善意的隐瞒。
 
第四个区域,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的。
这是「共同的盲区」。
乔哈里又称之为“未知”。
 
双方共同知道的东西越多,共识越多,沟通的效果就会越好,如果未知的东西越多,双方沟通的难度就会越大,还容易产生冲突。
因此,如果想要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那么就需要尽量增加双方共知的区域,增加共识的比重,让共识面最大。
 

Image
脱不花在《沟通的方法》里也说了乔哈里窗,她说道:
沟通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不断同步双方的“信息流”,让共识区慢慢变大,让盲区越来越小。
 
她还给出了一套四部曲,讲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使用乔哈里窗:
第一步,穷尽自己的已知。
在和别人沟通前,列列自己知道哪些。
第二步,盘点自己的未知。
有哪些事是你应该知道或者希望知道的,“做下功课”。
第三步,尽可能探寻对方的已知。
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对方多说出信息。
第四步,探寻你们双方共同的未知,一起寻找答案,进一步扩大共识。
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有发现双方都不知道的,就一起探索吧。
 
探索共同未知,其实挺玄的,都不知道的事儿,还能探出来?
我觉得还是有戏的。
为什么呢?
因为乔哈里窗,让我们知道了这个区域的存在,知道会有这些事儿,就有发现的可能。
你说呢?
 
最后,就让我们和人沟通,从共知区域大家都能发表意见的聊起;
一方面自己知道的别人不知道的,就减少隐瞒,多坦诚相待。
另外一方面,多问问听取下别人的看法意见,弥补自己的盲区。
一旦发现双方未知区域,就合作探索吧。
 
这是安洲持续写作第618/1000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