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话连篇】 人死为鬼,鬼死为聻

 dtmz 2023-02-28 发布于山西

【鬼话连篇】

人死为鬼,鬼死为聻

中条山客

题记:敬鬼神而远之,敬畏,孝道,感恩。——山客

【提要】

1、人死为鬼,鬼死为聻;2、何为神?3、神鬼怕九种人;4、神秘鬼文化;5、人何以怕鬼?6、儒家鬼神观;7、道者说。

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中,记载着大量鬼神故事;上下五千年,民间一直在祭祀祖先。唯物者斥之无稽之谈,唯心者津津乐道。孰是孰非?在下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无须别人多言。作为一种传承五千多年的文化,有它存在的道理。

1、人死为鬼,鬼死为聻

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读jian,鬼死后所化之物;读ni时是感叹,如同呢,哩,啊等),聻死为希,希死为夷,夷死为微,微死无形。鬼、聻、希、夷、微,人们将他们统称为“邪”。这也说明,人、鬼、神都是一个过程。而人,从魂生到彻底消亡,要经历人、鬼、聻、希、夷、微、无等七个阶段。

据《幽冥录》记载:“人死为鬼,鬼死为聻,聻死为希,希死为夷。”这里的希夷两字曾多次出现在道教典籍中,如《道德经》就曾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西汉河上公在注解《道德经》中所说:“无色曰夷,无声曰希。”这里说的色不是好色,和佛家所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色是一个色,意思是外形。没有外形曰夷,没有声音曰希。也就是说聻会逐渐失去外形,再往后连声音也没有了。也就是说:大约五、六代后人死彻底消失的无影无形。

古人为什么坚持祭祀祖先呢?传统文化认为:鬼没有得到香火祭祀后会先变成孤魂野鬼,孤魂野鬼会四处寻找香火,等香火不足以维持形体后,就会攻击其他的鬼魂,所以古人传说鬼怕聻,聻字也被视为可以辟邪的字。等香火祭祀不能完全不能维持后,聻就会失去形体,慢慢的连声音都没有了,彻底化为虚无。

道教巨著《云笈七签》载:人有三魂,一曰胎光,二曰爽灵,三曰幽精。胎光为天魂,为太和清气所化,名曰胎光,人死胎光回归太和;一为地魂,为阴气之变,名曰爽灵,人死之后归于五岳阴间;幽精为人魂,人死之后归于水府之中,再入轮回。

2、何为神?

神者,人世行为端正、做事有益于百姓、能够常常引起人们怀念的人,或者著作等身,或者有家族力量支撑、经常得到祭祀的人,死后化为鬼雄,香火不愁,被后人敬为神灵。如老子、孔子、荀子、关羽、诸葛亮、岳飞、毛泽东、周恩来等。

神的概念产生后,逐渐得到完善,人们又创造了许多神,追封了无数神灵,从而形成庞大的神话体系和鬼魂系统。

3、神鬼怕九种人

鬼最怕的人有七种,有些我们早已知晓的,但更多却出乎人的预料,其实鬼最怕的人是孕妇,据说女人怀孕就会变的神鬼不侵,这是鬼最害怕的人了。鬼最怕的九种人是谁呢,看了你就知道了。

孕妇。传说女人怀孕后,头顶会有三层金光护体。这是由于孕妇在人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负责把转世投胎的魂魄带回人间。因此,鬼是根本无法威胁到孕妇的。不仅如此,鬼见到孕妇一般都紧张得大喊,哎呀,吓死我啦,最后屁颠屁颠地跑得无影无踪。

邋遢的人。邋里邋遢的人一般都修行到了相当程度,即能够抵御俗世人的恶言恶语,也能够让头上的神灵和地狱的恶鬼害怕。比如流浪的乞丐,不修边幅的和尚、道士等。读到这里,你肯定想到了大名鼎鼎的济公。

泥瓦匠和泥抹子。据说泥瓦匠的身上有一种仙气,是妖魔鬼怪不敢沾惹的,这是因为泥瓦匠是世界建筑的修建者,当然要给他们避开鬼神之灾,而他们使用的泥抹子也是最好的辟邪、镇邪之物。

同样道理,木匠和墨盒(斗)。木匠在鲁班后多被视为神明,鬼魅避而远之。木匠划线使用的墨斗集中了古代人的神智,故有辟邪、镇邪之用。

屠户。屠户因为宰杀牲畜很多,所以身上有恶气和牲畜的怨气,所以鬼不敢近身。屠户的刀、案等物也是辟邪之物。不过,屠户一旦放下屠刀,若能够成佛则可以避免许多灾祸,否则可能立即成恶鬼攻击对象。

恶人。神鬼怕恶人,作恶多端的人都会产生怨气,这些怨气积累起来,连神鬼都怕,这种大恶人一般是无所畏惧,人挡杀人,鬼来斩鬼。如杀人如麻的李逵、秦琼等。

得道者。修行深厚的得道高僧、高道、阿訇等人,都具有非凡的禀然正气,他们多数已经成仙成佛,所以一般的鬼神怎能不怕呢?

身体健康者。这些人身上阳气厚重,而鬼属于阴,阳盛而阴衰,所以鬼不敢靠近阳气重的人。所以鬼怪常常会附身在身体孱弱的男子,或者阴气较重的女子身上。

行善积德者。这些人是大好人,行善积德的记录都在历历在目,人虽然看不见,而上天佑之,等他寿终之日连地府阎王也会很客气的接见,一般小鬼不敢招惹。这也是鬼不敢欺负的人中人数最多的,所以行善积德非常重要,好人一生平安啊!

4、神秘鬼文化

人事多繁复,鬼事不简单。尽管古代鬼神文化庞杂,却杂而不乱,自有体系。人死化鬼魂,所以为先人供奉香火,定期举行祭祀,是传承数千年的民俗。若是香火乏供,先人会流落成孤魂野鬼,到处寻找香火以维持鬼态。看来求生欲望真是前世自带的。若香火完全断供,鬼魂便失去原有鬼态,化作聻,再往后逐渐失声,失形,最后化为无形。从此在人间地府彻底消失无痕。

孤魂野鬼处于鬼和聻的游离状态时,变成恶鬼。为了得到香火,维持魂魄,就会攻击普通鬼魂和人类,鬼态越失,攻击越强。故有鬼怕聻之说。

某些地区农历7月14日(或15日)为鬼节,道家称中元节。这天,地府大门打开,鬼魂回家探望阳间亲人。民间普遍祭祀,点灯照路,投食以飨鬼魂。鬼节民俗内涵之一是祭祀孤魂野鬼,这是人间怜情,也是文化包容,也契合了鬼聻之说。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清明节、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等都是事鬼节日。

《礼记》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又云:“庶人庶士无庙者,死曰鬼。”意为:鬼就是人归之意,所谓入土为安。也或说,鬼是人死后的形态归宿。

《礼记-祭法篇》释更具体:普通百姓死后无宗庙祭祀,故而化身为鬼,只能前往地府生活,靠星星点点香火潦草度日。那些有种的王侯将相、达官贵族,死后都有排场的宗庙,后人祭祀膜拜,人气不断。香火旺盛,所以人家化仙化圣化神化雄不化鬼。如孔子、关羽、诸葛亮、文天祥、岳飞、秋瑾等。

5、人何以怕鬼?

从阴阳学上讲;人属阳,鬼属阴。地府之鬼则是阴上加阴。所以老话说,鬼魂阴气重,于人不利,人自然就怕鬼。鬼字右边那个笔画“厶”,为“私”之意,是说鬼魂的私欲太重,易出鬼害。

人若心中有鬼(私心杂念),自然鬼神寻上门;若心中无鬼(没有私心杂念),夜里不怕鬼敲门。

6、儒家鬼神观

《论语·雍也》讲:敬鬼神而远之。《论语·述而》篇讲:子不语怪,力,乱,神。这说明儒家至圣先师孔子一是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二是不愿讨论鬼神之事,以孔子积极向上的观念看,他认为当下现实才是要努力的方向。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儒家学子多传承传统文化,是鬼神文化的推手之一。

7、道者说

人生天地间,气聚而生,气散则死。人不过天地间匆匆过客,死亡是归宿,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如此轮回。鬼神之事符合道家一贯观点,生与死是统一的矛盾体。

事实上,传统文化把鬼神过度神秘化,属虚无范畴,感性层面,契合古代精神和心理诉求。其核心仍然是敬畏、孝道和感恩,明智者对鬼神一向抱以敬畏态度。所谓避凶趋吉,各种方式都是一种自我暗示。人们敬畏,并希望鬼神顺民意,而少祸端。

如果经常以鬼神为牟利手段,则为迷信;以隆重的仪式表示敬畏,即为民俗。能够流传几千年的东西,不能一概斥之。

2023年2月24日星期五,古虞上阳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