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喜燥恶湿。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通于长夏之气,与胃互为表里。外邪侵袭、饮食劳倦、情志内伤或久病累及,皆可导致脾胃生理功能失常。脾胃病证,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一)辨证原则 脾病辨证有虚、实、寒、热的不同。虚证,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实证有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等。脾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而为本虚标实之证。 (二)辨主症 1、辨泄泻 症见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泻如水状。病机为脾运不健,肠腑传导失常。病程有久暴之分,性质有虚实之别。急性暴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内停,伤及脾胃,水谷清浊难分,病属实证。慢性久泻多为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在脾虚基础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不能暖脾,难以腐熟水谷,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2、辨腹痛 腹痛虽有虚实两类,但总以实证居多。实证病因为寒邪、湿热、积滞,导致腑气通降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腹痛来势急剧,痛时拒按;虚证则以脏气虚寒,气血不能温养所致,腹部绵绵作痛,痛时喜按。 3、辨便秘 便秘由脾胃肠腑功能失常引起。其病机或为脾胃燥热内结,或为气滞不行,或为气虚传送无力,或为血虚肠道失濡,或为脾阳虚而阴寒凝结等。 (三)治疗原则 虚证可用温中祛寒、补中益气法;实证宜用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法;若虚实夹杂,又当祛邪与补脾运脾兼顾。 (四)辨治概要 脾病辨治概要见表。 脾病辨治概要 ![]() (五)临证备要 1、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脾主运,胃主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在病理情况下,脾胃常常同病。一般来说,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古人曾概括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即为此意。治疗上应注意“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以及治脾毋忘调胃、治胃毋忘健脾的原则。 2、脾病多湿,常参入祛湿之法。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脾虚失运,水湿内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者,治应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 3、脾病亦可导致气滞。脾失健运,往往影响气机的升降,出现腹胀、纳少等脾气壅阻之证。在治疗中,应配合使用理气消导法,有助于脾的健运。 4、脾阴不足,当予滋润。脾虚一般以气虚、阳虚为多,但亦可出现脾阴虚证。如面白颧红,虚烦,口干,唇红,厌食不饥,或能食而不运,大便干结,或泻下如酱,黏滞不爽,腹胀隐痛,口舌生糜,舌干红,苔少无津,脉细数无力等,当予甘润养阴,以参苓白术散、麦门冬汤加减,可适当重用甘草,即“甘守津还”之意。但注意养阴不可过于滋腻,或酌配甘淡实脾之品,如白扁豆、薏苡仁、白术等。 5、脾的病变不但与胃肠有关,与其他脏腑亦有联系。如脾病久而不愈,常可影响其他脏腑,他脏有病亦会影响及脾,常见的有脾胃、脾肾、肝脾、心脾、肺脾同病等,通过治脾或治他脏,均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