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用安排梅花开,无尽浩荡滚滚来

 大智若愚wxy 2023-04-02 发布于重庆

1

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仅仅借助文本语言,来察知和理解道体存在,总也有着许多隔膜局限。付诸“盅而用之”切实体感,确为方便捷径。只是俯身初始,因为心境难能平静,神识难以有效聚集,这就让一时之间的所能体味,也还只是或有或无,甚至毫无症候。

如是随顺个人呼吸慢慢入机,于虚无空阔之际渐进揣摩依稀仿佛,这份道气的贯通和盈满,也还是不可能短时间内感觉体察。凡事需要凝聚积累,每一个人心思体质的诸多差别所在,所需时间时日当然也不一样。

但是,只要到“致虚极,守静笃”之所至,这份盈满澄澈,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来到。而此时的至深境界,也应该就是无息,或者微息的时候。能够把须臾不可即离的呼吸都彻底地停下来,空下来,种种所言不虚,也就都可以理解甚或付诸现实。

2

所谓道体存在的渊默深沉,浩荡纷繁,一如万物宗祖之不可窥测,或许也是体味领会不到。这也只是个人原因,只是需要持之以恒地继续静修,积蓄,积聚。

先贤对于这个方面的解释,如张道陵《想尔注》“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这里或许也可思考一下。所谓天地运行盈虚消长,是指各种次第变化都会随机展开,而又随时保持中和状态的良性呈现。

一旦凝滞停顿下来,甚或强加意志引导若趋向盈满等,那都是万万不可的。古人之所以视之为天机不可泄露,大多是为祸贻害方面的考虑,怕影响了后来者的进境和思维,不可不察。

《书》曰:“渊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所谓“渊,鱼所归也”,渊深若海,鱼龙潜归,也正是比象神思的恍惚游移,是进入了与道气切实感触的时候,种种清晰的摩挲,与灵明的对接状态,也就顺次展开。

3

挫其锐,是迎合、承接其席卷、扑面遽然而来。苍茫厚重,混沌滞涩,需要有多次的来回顿挫才能察知和互有融入。这是切实的体感,和深沉呼吸时候的体味。

解其纷,是个人神识渐进扩大,抑或就是得以入其堂奥,窥测纷纭变化,而得其滋润,且相与氤氲的时候。这不光很好地吻合了具体描述,也正是默识省察道味气感的实际过程。

和其光,则是对其整体形象的感触与标榜,心思神识已经有能力全面领略而融溶和合,如同纵身到整个道体建筑的外立面一般,能够出之于外优游自主了。

同其尘,则是细致泯合而入其几微,是进入了某种至深层次的沉浸,可以全面深入地领略和把握,也就是细密无间,恍惚杳冥的化境感觉。

这种密合无间,也就是来到真正无息的时候。所谓人生至乐莫过于此,这是完全能够体味到的。只是每每美妙愉悦不可言说,也就难以持守而溜了出来,回到现实。

4

来到“湛兮似若存”,这就是真正得到了甜头,所谓有所拿捏、有所把凭的意思。也仍然还是得意忘言,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有一语,也就无从说起,而只能“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恰恰又是来到了洪荒宇宙的起始源头,仿佛《庄子·徐无鬼篇》“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的谑而不虐笔法。渐入佳境的练功体会,也正是神识弥合与跃发的境界,正如豁达调侃也只是悠然神会的某种层次。

帝,天帝也。是言造物司命的主宰,亦天地自然的指代。象帝之先,好似来到了主宰之先,是道之先天地境界,即鸿蒙未判、天地未形之时,道就已经超然存在。而这也都是一份基本的感觉。所谓“借问此君谁与似,浑沌天地未形时”。

道之为物,本无从形容。《易》曰:“形而上之谓道,形而下之谓器。”而这里的混沌莫名也就没有任何分野。道中有我,我中有道,澄澈若是,分明如昨。

5

大道本不可言,老子强为之说,以使人有个入处。又恐人不能离文字语言以体道,故特以“盅而用之”之用虚娓娓道来,是为圣人心法。

道之于物,一任自生自长,自为自主,自由自乐,自住自息,故能有而不有,不有亦实有,体道亦然。以虚其心为守,以渊其心为修,虚则无穷无极,湛寂寥然,无方所,无涯岸,此其所以能容万物,生万物。

人欲求与道相合,必法道起修。法道之要,在齐不齐而一不一,均不均而然不然,民胞物与,等而同之,美恶善否,一而浑之。等到锐纷光尘,一切掀倒,闻见慧悟,一切扫却,方合虚无。

用虚亦即虚用,用虚而不用其实。虚则空空如也,无物无迹,无形无相。既无物无迹,无形无相,自可圆成一切。大凡自高自傲、自用自恃而不虚己无物,而以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及深入象帝之先先天境界,也就根本不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