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愿景:让学校成为师生真正生活的地方 文//胡艳杰 刘艳萍校长所说的话,是我们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所向往的。因为,就目前全国的中学来看,学生学着不开心,教师教书不幸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如果你想要学校改变,想要创造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的校园生活,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呢? 刘艳萍校长的思路是: 作为校长,首先明确自己的信仰,倾听广大老师的声音,找到学校老师们共同的战略目标。比如:建设一所受人尊敬的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其次,找到实现共同目标的路径。 一是教师的高度。教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水平。以学术的力量引领教师的发展。刘艳萍校长说的一句话令人醍醐灌顶:当一个学校行政力量越来越大的时候,学术就没有了成长的空间。 看看我们的周围,是不是行政管理的权力过大到窒息?上次有个网友在“今日头条”我的一篇文章下面评论说:管理致死。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管理的弊端。若不是有切身的体会,怎会一语中的? 在这种管理之下,老师们如同笼中永不停歇的小仓鼠一样,日复一日地疲惫、烦躁。渐渐失去了个性,也没有时间去创新、钻研教法、研究课堂。 刘艳萍校长说,取消那些无意义的过分干预教师的措施之后,教育沙龙、读书沙龙、教学沙龙纷纷出现。教师们开始聚焦课堂,研究课程。 二是学校成立一系列课程项目组,让老师们参与到课程的研究当中,用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毕竟学校应该是靠课程吸引学生的。 比如说,前几天我在北京四中的公众号里看到的戏剧节。现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话剧。可以开发出与之有关的课程,让学生选修。 我想起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的一篇文章《开发课程与开发自己》。学校安排学法律的小解做法律顾问,同事还让他教一门法律选修课。他提出用自己的专长带学生搞了一个“模拟法庭”。他不仅从社会上选取一些案例模拟审理,还把校园里发生的一些矛盾作为审理研究的对象。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涨。 李希贵校长也做过“语文实验室计划”的研究。首先帮助学生确定“阶段阅读数目”,不同的年级读不同的书籍,不同的阶段读不同的文章。装备特色阅览室(配备的有书籍、刊物、报纸)、自修室。然后还有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写作的冲动。比如,记者团的学生把采访莫言的过程写出来,足球队的学生把挫败的原因分析出来,都成了真实自然的好文章。 李希贵校长在“语文实验室计划”之后,英语课、历史课紧随其后。自修理念、泛读的收获,让学生不仅收获了语言层面的知识,更收获了文化层面的积淀。后来,其它学科都提出了建立学生自修室的要求。 高密一中学生自修楼使用规则:
我们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课程无论怎样改革,如何创新,一定要必触及教育真谛,接近学生成长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