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81)---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最基本病机

 风清阳hr 2023-04-11 发布于河南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汗出、恶寒,可见于表证,有桂枝汤方证的特点,与桂枝汤解表。但医生并未详细四诊,辨证错误,因为患者自汗出、微恶寒的同时,还存在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说明不是单纯的桂枝汤方证。

自汗出,导致津液损伤,出现了脚挛急、心烦,说明津液损伤明显,出现了津液亏虚不能濡养而脚挛急、心烦。脚挛急类似于第20条桂枝加附子汤的四肢微急。心烦类似于第102条小建中汤的心中悸而烦。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从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看出津液损伤明显,即使表证未解,也不能单纯应用桂枝汤了,避免更伤津液阳气。故曰“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厥就是四肢厥逆,更发汗损伤津液阳气、不能温煦所致。

如何治疗呢?仲景并无给出答案,仿照仲景思维,有以下可能:

1、阳虚(津液虚)并不急迫。因本方证属于阴证,但表未解,属于少阴病。阳虚不急迫,可加入附子温阳,用桂枝加附子汤,从少阴论治;

2、阳虚(津液虚)急迫。避免汗出更伤津液、阳气,去桂枝。若脚挛急明显,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若心烦明显,津液虚损不能养心,可用小建中汤;阳虚(津液虚)急迫更重,仿舍表救里思路,用桂枝去桂加附子汤(伤寒论中无本方),甚则直接用甘草干姜汤、四逆汤温阳救逆。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本身就津液不足,给桂枝(汤)解表发汗后,津液阳气更虚,出现了咽中干、烦躁、吐逆者,看似阳热证。实际上,津液虚损的时候也可以出现咽中干,但必然伴有舌淡苔润、不喜饮或喜热饮的情况。如小建中汤也有咽干口燥。此处用甘草干姜汤治疗,以方测证来看,此处的咽中干,属于津虚、阳虚的阴证。

烦躁也不见得都是阳证,如干姜附子汤的“昼日烦躁不得眠”,吴茱萸汤的“烦躁欲死者”。吐逆也不一定都是热,阳虚水饮内停,也可以吐逆。后面有“若厥愈足温者”,说明此处当有足冷、厥逆的症状。

《金匮要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本条应是津液虚损,又错误发汗(反与桂枝)更伤津液阳气,陷入于阴证,出现了津虚失养的咽中干、烦躁、吐逆。仲景是重阳思想,先顾护阳气,因为阳气是机体功能的外在表现,以保胃气为要。胃气存则津液自生,这就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生理意义。阳气是功能,需当急固、津液血液是物质不能速生,所以用甘草干姜汤辛甘化阳,以复其阳,阳气恢复则津液自生。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说明存在其脚不伸的症状。前面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阳气回复,厥愈足温者,但其脚不伸,津液不足不能濡养所致,可用芍药甘草汤养津液,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如果仍然阳虚明显,也可以再加入附子,即芍药甘草附子汤。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不是说服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后的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而是反与桂枝攻表后,出现了胃气不和谵语,是津液伤,胃肠津液不足,入里化热所致的阳明病的胃气不和、谵语,故少与调胃承气汤清解里热,少少与之,中病即止。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反与桂枝,已属于误治,伤津液伤阳气,如果重发汗,或复加烧针,雪上加霜,津伤阳虚重症,甘草干姜汤力量略弱,更加附子,就是四逆汤。

回顾本条,是少阴病,反与桂枝的误治,分为三种情况:1、阳虚更重,咽中干,烦躁,吐逆者,阴阳两虚,先服甘草干姜汤救阳,阳气回,厥愈足温,阳气虽复,但津液仍虚,若脚挛急、其脚不伸,再用芍药甘草汤养津液,津液恢复则其脚即伸。2、假若服桂枝汤后,又错误辨证、错误治疗,重发汗,复加烧针,用四逆汤回阳救逆。3、津液损伤,化热传入阳明,津伤热盛,出现了胃气不和谵语,可少少的给予调胃承气汤清热治谵语。

其实反应了反与桂枝,可传入太阴、阳明的两种情况。阴证的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其脚不伸,阳证的胃气不和谵语。如何鉴别,离不开之前讲的辨阴阳的五个要点。

如果是阴证,则往往伴见有精神状态差、口中和、不喜饮或喜热饮、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苔润、脉细弱等。

如果是阳证,则往往伴见有精神亢奋、口干口渴喜冷饮、便干、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大有力等。

为了更好理解,本条调整顺序为

29.伤寒脉浮,自汗出(看似桂枝汤证),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第一种情况)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第二种情况)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服甘草干姜汤或四逆汤后)若厥愈足温者,(其脚不伸)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第三种情况)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四逆汤,之前都讲过了。这里不再重复。关于甘草干姜汤,还要结合《金匮要略-肺痿肺痈篇》的条文。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本条可以看做是对第29条的进一步解释。阳旦指的是桂枝汤证。在《辅行诀》中,桂枝汤被称之为小阳旦汤。证象阳旦(桂枝汤),但有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津液虚损明显,给予桂枝汤(按法治之)后症状加重,出现了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生问答来解释。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即脉浮虚,病形象桂枝(小阳旦汤)方证。桂枝发汗,令汗出。本来就是汗出、津虚,增桂令汗出,增加桂枝的剂量就是桂枝加桂汤了,是不对的。如果津液虚损明显,避免汗出津伤,甚则可桂枝去桂加附子汤(论中无本方证)。附子温经、温阳。之所以加附子,因为亡阳(亡津液)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即第29条的“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先服甘草干姜汤复阳,再用芍药甘草汤滋阴养津,治疗胫尚微拘急,体现了重阳气的治疗思想。如果厥逆,咽中干,烦躁,伴见有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属于阳明病,肯定不能用甘草干姜汤了。所以此处条文有误。

若发汗后,阳明内结,谵语烦乱,用(调胃)承气汤使大便微溏,治疗阳明病的谵语。

上述2条,体现了仲景的临床思维:

1、表证的时候,要鉴别是单纯的表证(太阳病),还是表证兼夹其他情况,如表里合病,还是陷入于阴证的表证(少阴病)。如果错误辨证导致了错误治疗,就会导致变证、误治、坏证,病情加重。

2、解表需要发汗,发汗就会一定程度上伤津液,因此反复强调,对于表证解表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表证的轻重和津液的虚实。如本条津液不足、阳虚,就不能单纯用桂枝汤。若未考虑,用了桂枝汤,即使发汗力量弱,也会导致津液损伤而变证百出,需要后面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四逆汤、承气汤等纠偏或急救。

虽然津液、阳气虚,阴阳两虚的时候,治疗也有先后,先用甘草干姜汤、后用芍药甘草汤,先恢复阳气再救津液,体现了阳气(功能)的重要性,即重阳思想。阴证的虚,主要指的是阳虚,需要温阳,以附子、四逆辈为代表。常用药有姜、桂、附、吴茱萸。

 湿  2006广西广西广西

广西

2021线西尿尿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