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经方 | 2022国际经方大学习连载(一三〇)

 经方人生 2023-04-15 发布于四川

2022-10-15

随证之治﹣﹣经方应用的思路

图片
图片

概  说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下午好。刚才黄煌老师介绍了我的讲课题目,就是《随证之治﹣﹣经方应用的思路》。

“随证治之”是张仲景说的,来自于《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一、概念

证与症

我们今天讲“随证治之”有一个前提,必须清楚这个“证”到底是指什么?这个证由言字旁加登,即“證”。这是繁体字,我们现在简化字写成了“证”。

证:张仲景称为“病形”,就是病的外在表现,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称的症状。

言字旁的“证”跟病字头的“症”意思一样的,病证跟病症同意,病证等同于病症。

还需要强调的是:一个症状是证,一组症状也是证。后世和现代中医所称的证候是一组症状,但是没有改变症状的本质,仍然是证。

证与征

还要注意,讲言字旁“证”时,还包括双人旁的“征”,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客观体征,它是症状的一部分。

《内经》:证有中外;《难经》:内外证。

主观证即在中在内的证,是病人自我感觉异常,如头晕、心慌等,现代医学称“主观症状”。

征是客观证,客观证即在外的证,是体表的一些症状,即体征,如神色、形态、舌象、脉象、肿块、腹证等。

二、证的分类

证分主证、次证、兼证、或然证

在经方方证里,“证”有不同类型,有主证、次证、兼证、或然证。

- 像中风表虚病里讲的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是主证;

- 鼻鸣、干呕是太阳中风病的次证;

- 项背强几几、咳喘等是中风表虚病的兼证;

- 在小柴胡汤、小青龙汤证下有许多或然证,是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的病证。

证有方证、药证的区别

- 药证是单个药物主治的病证;

- 方证是整个方剂主治的病证,方证包含着药证。

- 方剂不是药物的简单相加,方证也不是药证的简单相加,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但方证肯定是以药证为基础的。离开了药证,方证也不成立。

证需要辨认

在辨证论治理论下,“证”被改为了病机,认为症状需要收集。我们要注意,症状也需要辨认的,尤其像中医讲的脉象,那是要非常用心地去辨认的,不是简单的收集就能得到的。

- 证不是简单的收集就能完成,证是需要辨别辨认的。

- 辨证就是辨认具体的病证(症状)。

- 辨证的方法,有“望闻问切”,问诊了解病人的主观症状;望诊掌握病人的神色形态;闻诊了解病人的声音、气味;切诊掌握病人的脉象、胸腹肢体等体征。

病与证的关系

- 病因、病机、病证是疾病的三要素。

- 病因、病机是引起疾病的因素和内在机理,病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

- 辨病是指辨疾病的病因病机。

所以,我刚才讲的实际上是一个宗旨,就是要把言字旁的“证”要跟病因、病机切割开来。切割并不是说要排斥病因、病机,但是它们是属于两个基本的概念范畴,不能混淆。混淆以后,经方的应用会出现很多问题。

那么病跟症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张仲景的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大家注意,后面四个证就是阳明病的外在表现,所以病跟证完全是两回事。而我们现在从张仲景在辨病辨证的这种语境下,他所讲的辨病指的是辨病因病机,“司外揣内”,这个证又是辨认辨别疾病(病因病机)的依据。

证的三重角色

所以在经典中医里,证有三重角色:

· 一是辨认的对象;

· 二是辨病的依据;

· 三是治疗的对象。

今天我的重点是如何围绕这个病证,也就是症状来进行治疗。

三、随证治之

随证治之,就是辨证治疗,是针对具体的病证(症状)直接使用方药进行治疗的模式。随证治之,即是追求药与证、方与证的对应关系,即所谓的药证相应、方证相应。

下面我主要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作为例子来简述“随证治之”五个具体的应用思路。

四、具体思路

1. 方证对应

首先是方证对应。方证哪里来?主要就是来自于张仲景已经给我们确立的具体方证。

《金匮要略》十七·10

呕而心下痞,半夏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复下之。

根据这些条文,我们可以归纳出半夏泻心汤证的四大主证,心下痞、呕吐、下利、肠鸣。确定了主证之后,如果病人出现相关的这些症状,就跟张仲景原文里边所讲的这些症状去对,如果对上号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子来治疗。这个对应有一定的对应度,不一定百分百,但只要是相似或者相近,就可以用。对应度越高,这张方子的准确率也就越高,疗效也就越好。这就是方证对应。

2. 药证对应

但是有时在临床上好多证并不典型。怎么办?我们用另外一种思路,就是第二个:药证对应。我们以药物主治病症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引出相关的经方。

同样,这个药证哪里来?主要来自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比如通过这些条文,我们就可以看出三泻心汤和附子粳米汤共有的一个症状就是“肠鸣”。

药证在现代中药的功效理论下,主治的对象有的是重叠的,但有的是不在现代中药理论功效下的主治病症。比如,中药学里讲半夏,要么针对呕吐,要么针对痰、饮、咳嗽,还包括痞……但是有没有在中药学里看到说,半夏可以治肠鸣呢?没有。当然这个里边共有的不仅有半夏,还有甘草,还有大枣。但是如果再结合《神农本草经》里对半夏的认识,恰恰提到半夏是可以治肠鸣的。所以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肠鸣”是半夏的药证。

把这些已知知识储备在我们的大脑里,临床上碰到病人有肠鸣,你首先就要想到半夏这味药,你所选用的方剂肯定是含有半夏为主要药物的这些方剂。比如说,这个病人有肠鸣,又有呕吐,这个呕吐也是半夏的药证,还是选半夏类方。如果说这个病人大便稀溏,就是有下利了,是半夏泻心汤证。但是这个人没有明显的下利,但是又表现为明显的腹痛,腹痛很剧烈,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再用半夏泻心汤了。要选什么?就是附子梗米汤。

为什么选附子梗米汤?又是跟相关的药证有关系。选半夏泻心汤,因为半夏泻心汤里边干姜、人参、甘草,这是理中汤的三味主药,就是治疗下利的,尤其是干姜,就是治下利。而干姜等等这些药物没有明显的治疗腹痛的作用,必须要具有治疗疼痛作用的药物,附子就出来了。这个时候附子跟半夏配用的方剂就是附子粳米汤。所以以药证对应来作为一个切入点来选方,这就是我们随证治疗的一个重要思路。

3. 但见一证便是

还有,有的病人就出现一两个症状,怎么办?我们的整个中医学高等教育里边,往往在所谓的证型下面罗列一组症状,七八个或十几个症状,那么给我们很多临床医生的感受,这个病人要么不生病,要生病就是一串临床病症。但是实际上临床有出现个别症状的病人,怎么办?

这个时候你根本没办法辨病因病机。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张仲景告诉我们的一种具体思路,叫“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句话来自于张仲景使用小柴胡汤的相关条文里边,它有具体的例子。小柴胡汤的病症很多,大家不要以为仅仅柴胡四证,有很多,几十个症状。不说其他,就仅仅发热,不要以为小柴胡汤仅仅治疗往来寒热,小柴胡汤的方证里面,你要去好好仔细看看,除了往来寒热以外,还有单纯发热的,还有恶寒发热的,还有甚至于潮热的要用小柴胡汤,所以小柴胡汤的主治病症很多很多,不可能一个病人身上都出现。

那么如果出现一两个,按照我们以往的思路,这个时候就卡壳了,没办法治了。张仲景教我们: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他讲: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14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二七15)。不要其他的什么多少的症状,只要具备呕吐、发热两大主证,就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甚至于只要是往来寒热就可以用,那也有条文。张仲景在治疗热入血室这个病的时候讲,“续得寒热,发作有时”,就是“往来寒热”,直接用小柴胡汤,没有其他任何表现。

是不是其他方证就不具备这样的应用思路呢?

不是的。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好多方子就是根据一两个症状来用药的,就一个症状的也有好多。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就是治腹胀满,没告诉你还有其他症状。桂枝汤可以治疗气上冲,麻黄汤治脉浮,讲得很清楚,“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针对脉浮就可以用麻黄汤了。这就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同样,因为我们今天用半夏泻心汤作为例子,半夏泻心汤也有这样的特点。《伤寒论》149条就这样讲:“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这里没讲呕吐、下利,仅仅叫“满”,如有胃胀就可以用。

而且我还可以告诉你们,我们刚才讲半夏泻心汤治疗痞呕利鸣四大主治,不仅仅单独的痞可以用,单独的呕、单独的肠鸣、单独的下利都可以选用半夏泻心汤。

具体什么道理?今天因为时间有限,我没办法跟大家讲了,我只能告诉你们这样的应用思路。

4. 排除法

还有更加复杂的病症,你怎么对也对不上。那我们要用到具体的另外的两种方法,一个就是排除法。

某些病证是多个方证所共有的情况下,根据特异性的个别方证来进行逐一排除,排除其他可能性方证,使用剩下的一个方证的对应经方。

排除法是张仲景非常擅长使用的一种用方用药思路。大家知道我们用麻黄汤一定要强调无汗,用抵当汤、抵当丸一定要强调小便自利,用三物白散一定要强调无热症……这些都是张仲景强调的。这就是排除法的使用。可以说我们现在中医已经几乎都忘记了这样的使用方法,我们的临床医生写的症状全部是已经出现的症状,而没有说没出现的,他不会给你写的,不会用排除法。

而运用排除法最典型的方药汤证就是第61条的干姜附子汤证。它连用了两个“不”、两个“无”,就是排除了像大青龙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的这种发热、烦躁,排除下来再结合脉沉微,得出是干姜附子汤证。这个时候用干姜附子汤证,对应度就非常高了。如果你不排除那几项就有可能存在那种可能性。

那么同样,我们刚才讲了半夏泻心汤根据痞呕利鸣不就可以用了吗?但是不是这么简单,还有一些情况是不用半夏泻心汤的。比如说在痞呕利鸣的基础上又见到嗳气食臭,这样的时候就不能完全用半夏泻心汤,而是要用生姜泻心汤了。为什么?因为生姜在《神农本草经》里讲到,久服可以去臭气,这个是生姜的作用,可以说臭气是生姜的一个药证。

这个病人干嗳食臭,我们在解释的时候,《伤寒论》的教学强调,“臭”字不能读臭,要读朽,气味的意思。但是事实上我经常跟学生讲,嗳气的时候带出来的食物气味不可能是清香味,肯定是腐败味道,所以这个就是生姜的药证,这个时候要加用生姜,半夏泻心汤的对应度就下降了。

再比如说这个病人下利次数很多,又出现了完谷不化,怎么办?用半夏泻心汤行不行?也行。但是如果我们要判断给你分值的话,你能得90、95分,不到100分。要得100分,必须要用甘草泻心汤。为什么?我们在解释的时候说甘草是补气的,甘草补气能补得过人参吗?这种解释完全浮在面上的,没有切到要点。完谷不化又是炙甘草的药证,完谷不化里边还有四逆汤,也有通脉四逆汤,讲到下利清谷的都有甘草这味药。

那么我要告诉你们,如果按我们现在临床上用的炙甘草,你是治不了完谷不化的,为什么?要知道我们现在临床用的炙甘草的蜂蜜炮制的,蜂蜜是干什么的?蜂蜜是通大便的,下利次数很多、完谷不化的时候还能用蜂蜜吗?不能用。所以我在我几个门诊上就要求他们不能用这个炙甘草,要给我特地炮制。张仲景的炙甘草是仅仅用火加工,实际上就是炒干而已,炒得黄了就行了,不要加任何辅料,这就叫炙甘草。所以我要求门诊上给我加工成炒甘草,我自己在处方上专门写“炒甘草”而不写炙甘草。

还有一个方子也是治疗痞呕利鸣的,是大柴胡汤。大柴胡汤里边没有肠鸣,但是痞呕利都是有的。那怎么排除大柴胡汤?没有柴胡证在里面,尤其是按照原文来对比的话,没有发热,用大柴胡汤的治疗的痞呕利是有发热的。半夏泻心汤,三泻心汤都没有治发热的作用。发热要用柴胡,所以必须要用大柴胡汤,这个是排除法。

5. 试探法

因为有好多方证共有,刚才用排除法,排除到最后剩下来一个方子,可以用了。有的时候用了排除法,剩下来还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方证可能,又难了。这个时候就要用另外一个方法,叫试探法。

一讲试探法,不管是病人还是我们老师都很抵触、很反感。病人说你把我当成小老鼠;医生说,我这么高水平的医生怎么可以试?我都是胸有成竹的。

我们不要抵触,排除法不是我创造发明的,同样来自于张仲景。大家记得在阳明病篇讲脉滑而疾的时候,说可能存在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情况下,张仲景怎么用的?张仲景先用小承气汤,他试着用了以后,腹中转气的继续泻下,腹中不转气的就不能泻下了,是不是试探法?

当然在这个地方为了避免病人的误解,我们可以借助西医的一种说法,叫诊断性治疗,实际本质就是试探。

《伤寒论》159条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而对于《伤寒论》原文159条,我们所有的教材都是用辨证论治理论来解释的,说虽然都有呕吐、下利、痞等等这些症状,因为它是在不同的病机下产生的,所以要针对它的病机来进行治疗,不能仅仅根据症状来治疗。

我要问了这个病人仅仅出现痞利,你怎么来确定他是哪一种病机?《伤寒论》里边治疗痞利呕的方子有这么多,还有包括大柴胡汤,你告诉我仅仅痞利一定是哪个方子治疗?没有道理的。没有其他症状可供你来进行判断它的具体的病因病机,只告诉你痞呕利。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选用一种无可奈何的方法试探性治疗。

但是试探性治疗不是随随便便你高兴用哪个就用哪一个了。这个里边我在这儿提出了几大前提:

一、所治疗的病证必须在相关的汤证里边。就是说你这些方子所选用的方子必须都具有痞利的病症表现。

二、按照临床上出现病症的频率高低,从高到低来选方用药。为什么张仲景首先选的是泻心汤?因为泻心汤出现痞利是最多见的。然后下来就选用理中汤,理中汤不行再选用五苓散,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五苓散出现痞利的几率最小。

三、如果出现有关方药有一些副作用,或者说我们中医讲对正气有损伤,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先选没有损伤正气作用的方子。那么如果两个方子都有对正气损伤,你要选其中对正气损伤比较轻的,两害相权取其轻。

刚才我讲到,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可能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你不能选大承气汤,必须用小承气汤,就这个道理。很多人以为排除法、试探法的这种应用是比较低级的方法,或者说明医生的水平不高。不是这样。我告诉你们,排除法的使用那是针对治疗这种疑难病症才用到的。如果你不会用,你就治不了疑难病症,治不了疑难病症,你的水平也就是平庸的,水平越高的人反而选用很多。

那么像试探法同样。给我们医生提出一个什么条件?你要全面掌握所有的治疗痞利的方证,这个时候才可以一个一个来选。

图片

大家记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一句话,“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什么意思?普通百姓担心的是生病多,而作为医生来说,担心的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少,方药少。

《千金方》大医精诚同样有一句话:“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又要求我们医生要“博极医源,精进不倦”,要求我们医生要掌握全面的治疗这些病症的方药。普通医生只能掌握一些常用的方药,这就是体现出医术来了,所以不要小看排除法和试探法的使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结 语

图片

辨病辨证并治是经典诊疗模式,辨病治疗是辨认病因病机,围绕病因病机进行立法选方用药的治疗模式。辨证治疗即随证治之是直接针对病证进行治疗的模式。在一时不能辨出病因病机时,随证治之是经方应用的一大特色。

最后我还要说明一下,张仲景对经方的使用,是强调辨病辨证并治,我今天仅仅跟大家讲的是辨证治疗,也就是随证治之的这种应用模式。我们随证治之也并不排斥辨病因病机的治疗,如果你要结合起来那应该更好,但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仅仅讲“随证治之”,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来介绍。

好,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