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二一)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火帝养生_WSH 2023-04-17 发布于云南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原文解释】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象碳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因于湿,头部象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由于风,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如果说是因为里寒很盛的时候,阳气就会显得弱。里寒很盛的原因,是因为心和小肠的温度不够。当里寒很盛的时候,阳气就不会走表,也就是说不会卫外。由于阳气不会卫外,神气就会很浮动,最容易导致神气外越。

如果是太热,津液伤到了,就会出现烦躁,气喘,肺里面津液不够的时候,话会比较多,身体如果是出现高热,汗出而散。这在中医来讲就是阳明证,《伤寒论》就从这里出来,阳明经证。因为津液受伤,病人出现的是纯热证。只要出现纯热证,病都是在阳明上面。

阳明有两个,一个是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津液伤掉以后,呈现的就是胃和大肠纯热的现象,这都是因为热。如果是大肠热,我们把干燥的食物残渣清掉以后,津液会自己回头。这里只是讲原则,张仲景就是从这些领悟以后,给出了治疗方向和处方。

第三个伤到阳气的就是因为湿邪,如果说你久坐湿地,湿太盛的时候,伤到阳气的时候,我们的诸阳之会是头,所以,头好象带了一顶帽子一样,头重如裹,这就是阳气受到了湿伤。所以,湿太盛,会伤到头面。我们只要把湿一去掉,阳气就回头了。

湿很盛的时候,会伤害到我们身体大筋小筋,大筋缩短,就会出现拘挛的症状,小筋驰长,很多的小筋,孙络,脉络都是在肌肉里面,所以肌肉会萎缩掉,人就会出现痿弱无力。这些都是因为湿盛伤阳所引起的症状。

第四个会伤到阳气,是因为气。我们中医有气伤和形伤。我们所有经脉里面,脉有脉气,当脉的气受伤以后,气就是循行的速度,如果气受伤,形就会改变,形就会变肿。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外形变了,本来是正常的,突然变得壅肿了,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气伤到了。

有的人是形受伤了,伤到气。例如一不小心碰到手肘了,很痛,过一会才肿起来,这个是先痛后肿,这就是形先受伤,后伤到气。

有的人是气伤到了,全身都肿,阳气就不行了,我们要开一些阳气药,让它把水蒸发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