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伤寒论-调胃承气汤

 空谷幽兰80 2023-05-03 发布于广东
每日10分钟,学习中医很轻松。

学习贵在坚持,希望大家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所收获。


图片

上下滑动查看经方功效与作用

图片
图片

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硝15克

【功能主治】缓下热结。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取200毫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注意】虚寒性便闭忌用。

【备注】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硝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图片

【芒硝】大咸能助火生发,芒硝攻坚用;能降气分之热;是治热要药。

【大黄】是入血分治火的药,能去实。

《伤寒论》讲稿

因为津液不够,大便就干在里面,通常食物停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地方,食物磨碎后,本来要顺着津液下去,可是津液被桂枝汤发掉了,结果就和胃壁缠在一起了,胃壁没有黏液,当胃里面的水没了,臭气就往上跑,顺着血液跑到脑里。

谵语,就是胡说八道,遇到这种情形,就给他吃「调胃承气汤」,为什么叫「调胃承气汤」,胃把它当成肠,「调胃承气汤」就是可以把小肠最上面的食物清出来,病人胸满谵语的时候,压病人胃的下方肚脐的上方,大约是「下脘」、「建里」的地方顶在这,压会痛,就是实,就可以攻,这时候给他一点「调胃承气汤」就好了。

图片

大黄在中药里是属于通便剂,是『去实』用的,芒硝,性味咸而苦寒,是『攻坚』用的,如果光用大黄,会硬把它拉出来,病人会很难过,会里急后重,排得胃很难过,因为胃里面没有津液,胃会痛,所以先加些甘草下去和解,因为甘草解毒,把坏的排掉,好的留下。

然后用大黄消导下来,食物有硬块的,用芒硝打散掉,所以芒硝生用,芒硝放在碗里,煮完后,汤冲下去,这样最强,如果要稍微缓些,把芒硝倒到汤剂里,和一和马上关火。

如果没甘草,只有大黄芒硝,一吃下去,速度太快,药还没吃完,已经要跑厕所了,所以用甘草让它慢一点。

大小承气汤没有用甘草,就是取它的快速。

临床上看到皮肤红疹,舌苔黄黄的,大便不是很好,但是还有大便,摸胃下,会痛,就是食物堵在中焦,食物产生的浊气上到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肤发斑,所以误食桂枝汤的时候,第一个救逆的方子就是「甘草干姜汤」,第二就是「芍药甘草汤」,第三个是调整胃气的,就是「调胃承气汤」,调胃的意思就是把中焦清理干净,让上下可以调和,让病人重新再吃新的食物,再去治疗。

仲景立法,如果有表证兼有里面虚寒的人,一定要先温里再攻表。如果里证是实的,就可以先攻表再攻里,如果里证是虚的,先把里寒温起来,再去解表。

如果病人身体素虚,体力津液不足的时候,不能用桂枝汤发表,因为津液不够,这时候先把里阳壮起来,再去解表,像炮附子就是壮里阳的药。

温里阳的「四逆汤」,攻表的「桂枝汤」,表里两治的「桂枝汤加附子」。

阴虚还有很多望诊可以看,譬如,舌头伸出来,肥肥厚厚的,舌头越肥越厚,身体就越虚。

虚到命危时,舌头会像气泡一样,遇到这种现象时,不要马上开「桂枝汤」。

图片

上下滑动查看本草图文信息

图片

芒硝

【本经原文】味苦寒,主五脏积热,胃张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吴普曰消石,农曰苦,扁鹊曰甘,名医曰一名芒消。今之硝石。

【产地】产于东印度埃及等热带地方及我国西北。投入火中则爆鸣,立即燃烧而发鲜明之焰。

【性味】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硝石主清积热利小便,治五淋。

【别录】疗五脏十二经脉中百二十疾,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能化七十二种石。

【甄权】破积散坚,治腹胀,破血下瘰疬。泻得根出。

【大明】含咽治喉痹。黑疸,周身皮肤眼目俱现黑色,为疸症之昀重者。

【灵胎】消积解癖。

【用量】普通五分至一钱。

【禁忌】忌火。

【炮制】拣去杂质即可。

【本经原文】味苦,寒,无毒。主下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产地】产陕西甘肃四川等处,为多年生宿根草,根黄色,带有赤色之纹,故亦曰绵纹。

【性味】味大苦,性大寒,无毒(或作有毒)。

【主治】大黄为泻实热,荡积滞要药,主血闭热结,功能下甀破症,荡涤肠胃,推陈致新,调中化食,大便燥结,女子经闭。

【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甄权】通女子经候,利水肿,利大小肠,贴热肿毒,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

【大明】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结,泄壅滞水气,温瘴热疟。

【元素】泻诸热不通,除下焦湿热,消宿食,泻心下痞痛。

【容川】大黄味苦大寒,形大而气烈,得地火之阴味,色黄,为火之退气所发见,故能退火,专下血分之结,以味厚有烈气,味既降又得气之助,故走脾胃,下行更速更远。寒性皆下引。其纯于苦味,又有雄烈之气,以气行其苦味,则走而不守。与黄连之守而不走,正好相反。大黄是治火之药,禀地气,入后天之血分也。

【药征】主通利及结毒也,故能治胸满腹满,腹痛及便秘,小便不利,旁治发黄甀血脓肿。

【灵胎】攻凝结,消积滞。

【用量】普通五分至三钱。

【禁忌】凡气分病,及胃寒血虚,妊娠产后,均忌。

【炮制】拣去杂质,大小分开,浸泡约一小时,捞出沥干余水,切 3毫米厚,长宽约 3厘米块片,晾干或烘干即得。熟大黄,取大黄片,用白酒调刀,待吸收酒后,蒸约 4小时,以蒸黑为度,停火闷一夜,冷却后取出,烘干即得,酒炒至黑后,则质轻味淡,能上清头目。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