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剂量的问题

 医道寻常百姓家 2023-05-21 发布于北京

很多人开始学伤寒论都在纠结这个问题,就像是剂量不研究明白,伤寒论无法再学习下去一般。

这么做简直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剂量应该用多少,这件事不是初学者应该考虑的事情。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学习仲景的开方子思路,学习人家为啥比例这么配等等。

剂量只有在实际环境下用过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些药需要重用才有效,像是石膏3g,5g,那就是在刷牙漱口的嘛,一副药25g起跳。而用有些药不需要重用,像是一些峻剂,芒硝攻坚的时候,用生药粉剂,一碗药2g就已经很多了。

还有一点因素影响到用药的剂量,就是现代的药和古代的药的品质不一样。过去都是道地药材,也没有人工种植一说,品质都很好啊。现在假药、熏硫药、人工种植药物横行,其只有其形,没有其神。

曾经买到过人工种植的细辛,其一点辛辣味道都没有,就是一堆烂草。这堆烂草你就是用45g,用450g,也是一堆没有效果的烂草!如果拿的细辛是正宗辽细辛,一剂药用15g,也能去10年20年的久寒!

就拿最简单的桂枝汤来说,用上好的桂枝和白芍,轻轻一剂,感冒就能去除。如果用的是劣质桂枝,一点甜辣味道都没有;是劣质白芍,是一两年就采收的。可能用药50g,100g才产生和优质药材一样的效果。

所以剂量这事,一定是以病人为本,根据病人用药的反馈结果来做调整的,不能是按照原书上的剂量死板教条。

说到死板教条,还真有的!按照考究,汉代的一两等于15.625g,有些人是只学习到伤寒论的形,没有学习到其精神,于是基本全部的方子都按照这个来,每味药都是45g起跳。

这类只学其形式的人,开方子有个很大的弊端!如果是辩证准确用药精准,可以的,这么大剂量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不能辨证很精准,那很有可能用药造成很严重的逆证。如果又不会补救之法,麻烦就大了。

还有些人在那里学李可,见到吃药后没有效果,附子或者其他药剂量一直往上加。一般的药材如果是超过40g了,还没有效果,就应该反思反思了,是药的品质问题还是方子开错处方了。

以附子来说,很多附子是被胆巴盐泡过的。胆巴盐有毒暂且不说,被泡过后附子基本上没啥药性了。

(左侧为胆巴盐泡过的附子,右边是质量很好的附子)

所以以现在国内的情况来看,想要成就一方名医还挺难的。药材一关不过,即使医师经方时方都烂熟于心,也不见一点效果。医师用了品质差的药,只会怀疑经方高效性和自己水平的局限性。

利水消肿的一味食物

面部中风一剂知二剂已

葛根汤和葛芩连汤使用时机

食疗方——甘麦大枣汤的使用时机

特殊的一味药,急性腰扭伤有奇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