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庭坚:与苏轼齐名的大宋才子

 大圣的小宇宙 2023-05-26 发布于河南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文/ 大圣

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19岁的黄庭坚首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

亲朋好友以及所有知道黄庭坚名字的人得知消息,一片哗然。

为啥?落榜不是很正常吗?虽说相比其他朝代,宋朝进士录取率最高,如果按年份计算,是唐朝的4.8倍,元朝的31倍,明朝的3.8倍,清朝的3.5倍。

但即便如此,录取率也只有3%左右,比现在的高考难太多了。

一考即中,一举登第的天才是极少数,比如苏轼;多数考生都会经历屡试不第的过程,有的甚至要考一辈子,比如柳永。

黄庭坚同学第一次没考上,有什么好奇怪的?

对一般人来说,确实是这样,但黄庭坚并不是一般人,他跟别人家孩子不一样,他必须考中,考不中,对家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为这关系到黄氏家族数百年的荣誉。

1

  

什么叫世代书香?什么叫家学渊源?江西九江修水县双井村的黄氏家族就是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黄氏家规》第八条明确规定:“读书乃诚身之本,而显扬宗祖之要务也。”黄氏一门无一例外全是读书人,且大多学有所成。

远的不说,就说黄庭坚的爷爷,兄弟13个,10个进士;黄庭坚的父亲也是进士,时任康州太守。在黄庭坚之前,修水黄氏家族仅在宋朝,就出了22位进士,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家。

而且,黄家与许多文坛大咖有亲戚关系,比如,黄庭坚的大嫂是范仲淹的外甥女,侄女是欧阳修的孙媳妇。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耳濡目染,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再加上黄庭坚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所以很小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据《桐江诗话》记载,黄庭坚6岁时,父亲请同事来家里喝酒,酒至半酣,大家吟诗助兴,有同事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吟诵一首?”

黄庭坚并不推辞,当场作《牧童》诗一首: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一诗既成,举座震惊。字里行间,内涵深刻,富有哲理,一个6岁孩子能写出这样的诗句,着实令人称奇。

大家都说:“这孩子,骨骼清奇,天赋异禀,一看就是万中无一的文坛奇才,前途不可限量。”

公元1063年,18岁的黄庭坚背负家族重托,首次参加科举解试(乡试),不负众望,以第一名(解元)的好成绩上榜。

众人纷纷庆贺,黄庭坚摆摆手:“小小解元,不足挂齿。”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对接下来的会试充满了信心。

万万没想到,京城会试,黄庭坚意外失利,名落孙山。

这就好比一家子人全是名校毕业,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你平时成绩也挺好,高考前的三次模拟考试每次都全市第一,正纠结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结果高考分数一公布,连三本线都没过,这谁受得了?

实在是太意外了,亲友们议论纷纷:“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一定是评卷老师搞错了?是不是有啥黑幕?要不要申请查分?”

黄庭坚摆摆手:“不怪别人,是我大意了。”返回家乡,闭门复读。

两年后,黄庭坚再次参加解试,再次荣登榜首,高中解元。

是的,对黄庭坚来说,成功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67年,黄庭坚二次进京应试,他在考场上沉着应对,冷静答题,最终考取进士,位列三甲榜首

同年,黄庭坚被任命为河南汝州叶县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从此步入仕途。

2

  

黄局长到达叶县后,立刻深入基层,走街串巷,了解当地风土民情,考察名胜古迹。在成语“叶公好龙”中叶公的故地,追古抚今,感慨万千,现场赋《初至叶县》诗一首:

白鹤去寻王子晋,真龙得慕沈诸梁。

千年往事如飞鸟,一日倾愁对夕阳。

遗老能名唐郡邑,断碑犹是晋文章。

浮云不作苞桑计,只有荒山意绪长。

手下人虽然看不太懂,但领导作诗,直接夸就对了,纷纷称赞:“黄局长妙笔生花,出神入化,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在世也不过如此啊。”

黄庭坚摆摆手:“信手涂鸦之作,不值一提。”

黄局长这是谦虚。事实上,黄庭坚幼年就凭借一首《牧童》在诗坛崭露头角,之后更是佳作频出。

参加京城会试时,主考官看了黄庭坚文采飞扬的试卷,不禁拍案叫绝,曾断言:“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

一语成箴。黄庭坚在叶县任职四年,工作表现咱不说,至少在诗文创作上,收获颇丰,光诗就写了一百多首。比如这首《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楼见寄》,意气高扬,境界开阔,一举奠定了黄庭坚的诗坛地位。

县楼三十六峰寒,王粲登临独倚阑。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后喜君能自宽。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

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黄庭坚出众的文采终于被朝廷所赏识,这样的人才在基层当个公安局长可惜了,公元1072年,黄庭坚调任北京大名府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兼教育管理机构)教授。

当时的枢密副使、京城留守文彦博对黄庭坚十分器重,语重心长地黄庭坚说:“黄教授啊,国子监教育事关我大宋朝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你可以把你们黄家怎么考上那么多进士的秘诀传授给大家。”

黄庭坚连忙摆手:“哪有什么秘诀,我不过是把别人喝酒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文彦博不以为然:“你看你,别保守嘛,学生升学率高,对老师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啊。”

黄教授自此潜心教育事业,在北京国子监任教八年,成绩斐然。作为主管领导的文彦博对黄庭坚十分满意,考评为“卓异”,并推荐他参加吏部选官。


3

  

公元1080年,黄庭坚升任江西吉安泰和县县令,但几年后又降职为山东德州德平镇镇监。

尽管仕途不利,但不论是在国子监任教,还是在地方任职,黄庭坚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诗文创作,工作之余,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比如在泰和主政期间,黄县长登高远望,写下了著名的《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此诗一出,一时好评如潮,尤其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一句,被业界认为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德平任职期间,黄镇长为远在广东的好友写下了这首《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是黄庭坚的代表作,其中那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更是神来之笔,被称为“奇语”,意境深远,回味无穷。

那段时间,黄庭坚佳作频出,篇篇爆款,首首十万+,在诗坛风生水起,终于引起了当时诗坛领袖的关注,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

其实,早在黄庭坚任教国子监时,苏轼就听说过黄庭坚这个名字。

当时,黄庭坚的岳父,也是苏轼的文友孙觉拿女婿黄庭坚的诗给苏轼看,苏轼读罢,连声赞叹,称黄庭坚的诗“超轶绝尘 ,独立万物之表。”

孙觉一听,马上接过话头说:“可惜知道他名字的人还不多,您在文坛地位尊崇,帮忙给推荐推荐,帮他扬扬名呗。”

苏轼笑道:“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也,何用我称扬。”你这女婿是个难得的人才,将来必定出大名,想逃都逃不掉,何须我替他扬名啊。

到底是专家,眼光敏锐,苏轼没有看错,黄庭坚此后一步一个脚印,凭借优秀的作品,在诗坛声名鹊起。

公元1078年,黄庭坚开始给心目中的偶像苏轼写信,表达仰慕之情,请苏老师指点诗文,请教创作之道。

苏轼爱惜人才,每信必回,虽素未谋面,但与黄庭坚诗文唱和多年,双方留下了近百首诗词名篇。

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一些唱和之作成为诋毁朝廷的罪证,别人都忙着与苏轼划清界限,黄庭坚虽然官职低微,但很讲义气,冒着被视为同党的风险,力挺苏轼。

而此时,两人甚至都还没有见过面。


4

  

公元1085年,黄庭坚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经司马光推荐,负责校订《资治通鉴》。

不久,苏轼也从“乌台诗案”中解脱,调回京城任职,这对相交多年的笔友终于奔现,二人一见投缘,惺惺相惜,互为知己。

这之后,黄庭坚正式拜在苏轼门下,与当时的文坛新秀秦观、晁补之、张耒,共称“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的诗文造诣由此进入新的境界,文学创作突飞猛进,许多方面甚至与苏轼不相上下,业内因此将二人相提并论,合称“苏黄”。

对此,黄庭坚总是谦虚地摆摆手:“不敢当不敢当,苏老师如皓月当空,我黄某如黯淡星辰,怎可相提并论?不合适不合适。”对苏轼始终执弟子之礼。

黄庭坚为人就是这么谦虚,讲文明懂礼貌,对老师如此,对家人更是至亲至孝,他的母亲卧病在床一年多,黄庭坚每天下班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

此时黄庭坚已经是中书舍人,官居五品,手下人劝阻:“这种事儿让仆人们做就行了,您这么大领导又何必亲自动手呢?”

黄庭坚摆摆手:“不一样不一样,自己的母亲一定要亲自侍奉,这怎么能让别人代替呢?”

黄庭坚的孝顺由此声名远播。到了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感天动地的孝道故事编辑成册,称《二十四孝》,其中的“涤亲溺器”,说的就是黄庭坚。

黄庭坚为官清廉,但仕途不畅,官居五品之后就再也升不上去了,后因“元佑党争”,多次被贬谪,辗转各地,几经沉浮。

好在黄庭坚志向不在于此,相比做官,他似乎更擅长作诗。正如王安石所评价的:“鲁直(黄庭坚)清才,非奔走俗吏。”

什么职位,什么级别,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百年之后,能被人们记住的,只有精妙的文字。

5

  

黄庭坚的诗以杜甫为宗,对杜甫极为推崇,在巴蜀任职期间,黄庭坚广泛收集杜甫在巴蜀创作的诗歌300余首,将其全部书写成文,并在名士杨素的资助下,刻成诗碑,建造专门场地展示,命名为“大雅堂”,成语不登大雅之堂即典出于此。

由于黄庭坚一贯师法杜诗,与杜甫诗风相近,心迹相同,所以在杜甫草堂工部祠中,后人将黄庭坚与陆游的塑像立于杜甫像两侧,陪祀杜甫。所谓:

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

黄庭坚作诗讲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注重文字推敲,善于用典,“无一字无来处”,法度严谨,风格奇崛,自成一体,被称作江西诗派,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江西诗派素有“一祖三宗”的说法,“一祖”指的就是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

作为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苏轼,苏轼在向朝廷举荐黄庭坚时,说黄庭坚“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黄庭坚不仅诗写得好,词也很厉害,下面这首《念奴娇·断虹霁雨》创作于公元1099年,那一年,黄庭坚54岁,在黔州(重庆彭水)任职,与朋友一起游园赏月,饮酒听曲,写下了这首宋词名篇: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整首词雄浑洒脱,乐观豁达,豪情满怀,尤其是这句“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颇有苏东坡的气概。

更厉害的是,黄庭坚还是著名的书法家,行、草、楷书样样精通,笔触从容娴雅,收放自如,功力深厚,自成一家,其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并称“宋四家”。

总之,黄庭坚除了当官政绩平平之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有所成就,涉猎之广泛,功力之深厚,成绩之卓然,放眼大宋文坛,或许只有苏轼可与之媲美。

有人说,正是由于苏轼才华横溢,魅力四射,才掩盖了大宋才子黄庭坚本应有的光芒。

公元1105年,文坛一代宗师、孝廉楷模黄庭坚病逝于广西宜州,享年60岁。死后被朝廷追赠为龙图阁大学士,谥号:文节。

数年后,黄庭坚归葬故里修水双井,墓冢至今犹在,墓前有对联一幅:

上联:看黄庭有味

下联:笑白发无闲

- End -

作者著书持续热卖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