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宏图大业2:龙兴之地人马山

 昵称TiFNlDv4 2023-05-28 发布于河南

人马山,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双碾乡泉盛庄村南,主峰海拔1883米。

人马山地处吕梁山脉和阴山山脉交汇处,属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人马山在历史上一直属于朔州辖区,这座名不见经传的人马山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这里就是大隋王朝的龙兴之地。

建立大隋的隋文帝杨坚家族就是从这里发迹的。

第一个问题来了。

《隋书》称杨坚出身弘农杨氏,当为今陕西华阴人。这里为什么说远在山西朔州的人马山是杨坚家族的发迹之地呢?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得从杨氏先祖讲起,才能讲明白。

关于杨坚的先祖,《隋书》、《北史》以及《周书·杨忠传》都有记载,不过三本书的说辞并不一致,这就有意思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本史书编写于同一时期,都是唐朝初年“修史运动”的成果。

编写者也基本都是同朝为官的一帮人,这些人几乎都是从隋朝(甚至北周)过来的,可以说是隋朝历史的亲历者。

按说他们都亲身经历过隋朝,对隋朝皇室的渊源不应该出错的。然而对照三本史书,会发现他们好像各说各话,事后也没有碰头校对的意思。

在杨氏家族的族谱问题上,三本史书出现了对不上号的情况。

《隋书》是唐朝初年官方编写的隋朝正史,由唐太宗李世民委托魏征全权负责编写,可以说是隋朝历史最权威的官方定本了。

《隋书》提到杨氏家族渊源情况时,一口气追溯到汉代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将东汉名臣,太尉杨震选为杨坚的先祖。


这是典型的“政治正确”,也是历代史书里的常规操作。

熟悉汉魏历史的人都清楚弘农杨氏意味着什么。东汉时期,朝中最显赫的两大家族,一个是汝南袁氏,另一个就是弘农杨氏。

这两大豪门世家长期把持朝政,名满天下,家族关系网庞大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袁杨两家都号称“四世三公”,是朝中最耀眼的两颗钻石。

袁家的代表人物是司徒袁安,当然还有汉末著名的袁绍兄弟。杨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太尉杨震,他也是杨坚认的祖宗。

杨坚的家世渊源在《隋书》里有明确记载,在高祖纪里开门见山介绍了杨坚的“显赫家世”。

“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弘农郡华阴人也。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 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 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 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谥曰桓。”

——《隋书·高祖纪上》


这段冠冕堂皇的话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先列一个简表:

杨坚始祖,东汉太尉杨震

杨震八世孙,燕北平太守杨铉

杨铉子,北魏武川镇司马杨元寿

杨元寿子,北魏太原太守杨惠嘏

杨惠嘏子,北魏平原太守杨烈

杨烈子,北魏宁远将军杨祯

杨祯子,北周随国公杨忠

杨忠子,隋文帝杨坚

从简表中可以看出,杨坚的先祖除了杨忠地位显赫外,前面的一堆祖宗都是一些太守、将军、司马之类的小官。

至于那个虚无缥缈的太尉杨震,根本就是死无对证,反正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更何况杨震和杨铉之间足足隔了八代人,从东汉到十六国,正值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乱世。想从这个乱得一塌糊涂的大乱之世考证杨坚和杨震的关系,我觉得无异于异想天开。

杨坚家族真正的发迹是从杨忠开始的,另外几种史书也证实了这一点。

“隋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小名那罗延。本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十四世孙也。震八世孙,燕北平太守铉。铉子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皇考忠。”——《北史·本纪·卷十一》

《北史》的记载和《隋书》基本一致,这两部书都编写于唐朝初年,编写团队都是朝中同事,《北史》中的隋朝部分大部分都是参考《隋书》,因此二者记载较为一致。

接下来再看《周书》的说法。

《周书》是记载西魏、北周历史的一部史书,也是最早记载杨忠事迹的史籍。

“杨忠,弘农华阴人也。小名奴奴。高祖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祖烈,龙骧将军、太原郡守。父祯,以军功除建远将军。”——《周书·杨忠传》

看了《周书》的说法,大家有没有看出什么猫腻?

这里有三个令人费解之处:

一,《周书》虽然也沿袭了弘农杨氏的说法,但只字未提始祖太尉杨震,也没提前面的几位祖宗,而是直接从杨元寿写起。

二,《周书》将杨元寿称为高祖,也就是说《周书》默认杨元寿才是杨忠家族的始祖。

三,对比《隋书》,可以发现《周书》在杨元寿之下没有提到杨惠嘏,而是直接推出了杨烈。如此一来,杨氏先祖就缺了一代人,杨元寿的孙子杨烈莫名其妙变成了他儿子,杨惠嘏去哪里了?

这三点诡异之处也引起了史学界的注意,《周书》和《隋书》编写于唐朝初年,编写者也都是当时朝中的博学鸿儒,居然出现这样的纰漏,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周书》不提杨震,忽略杨元寿以前的几位祖宗,漏掉杨惠嘏,这些迷之操作透露出什么信息呢?

是否说明杨忠当时位极人臣,地位已经非常显赫,位列当时的顶级豪门贵族,实在没必要恬着老脸再去攀附杨震做自己的祖宗。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杨忠死于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十三年后他儿子杨坚才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做了皇帝。

杨忠死前肯定不会想到自己的子孙会有皇帝命,估计他也没想过提前寻找一个显赫的祖宗,为将来建国称帝做舆论铺垫。

这么分析的话,《周书》的记载还是比较靠谱的。还有一点,《周书·杨忠传》和杨忠墓志的记载非常吻合,这也是一条线索。

在历史文博界,有一个“潜规则”,墓志记载的真实性要大于史书,尤其是关于家世身份的信息,墓志往往可以纠正史书的谬误。

杨忠墓至今没有发现,不过他的墓很有可能早在北宋以前就被盗了。

因为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就曾见过杨忠墓志(当时叫普六茹忠墓志),并用墓志校对《周书·杨忠传》,结果发现完全相同。

这似乎说明《周书》的记载相对最接近历史事实。穿过历史的迷雾,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杨坚那一堆显赫的祖宗里,只有四个能摆到台面上。

始祖杨元寿、杨烈、杨祯和杨忠。

不过就是这四个人,也不敢保证都是货真价实,没有一点水分。

有学者经过考证,发现杨元寿、杨烈、杨祯三人在南北朝历史上居然查不到多少事迹。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杨祯曾参与镇压鲜于修礼起义,不幸于中山(今河北定州)阵亡。

除了这件事外,他们几个人就再也找不到任何事迹了,这就太诡异了。


有学者脑洞大开,推断杨元寿、杨烈和杨祯都是编造出来的人物,只是为了装点一下隋文帝杨坚“贫瘠”的家谱。

很多历史学者,包括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都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杨坚伪造家谱,攀附弘农杨氏给自己的称帝涂脂抹粉。

实际上杨坚家族极有可能出身于山东杨氏,这是一个非常寒微的寒门庶族,和大名鼎鼎的弘农杨氏没有一毛钱关系。

寒微到连像样的祖宗都找不出来,没办法只能“艺术加工”一批祖宗出来,好歹不让史官太为难。

还有一个细节似乎也可以看出些端倪,杨坚在建国称帝后按照惯例追尊祖先帝号,这是每一个开国皇帝的必修课。

在古代,一个新王朝开张,头等大事就是追尊七庙。开国皇帝会将自己的七代祖先都追尊为皇帝,七世祖一般尊为高祖,下面是三昭三穆,合称“天子七庙”,七块牌位隆重送入太庙享用猪头。

这套操作几乎是历朝历代的惯例,但到了杨坚这里却出现了诡异的变化。

隋开皇元年(581年)二月乙丑,追尊皇考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皇妣吕氏为元明皇后。

没了,剩下的六庙空缺,杨坚只追尊他爹杨忠为皇帝,再往前的杨祯、杨烈、杨元寿、杨铉等等,全部没有追尊。

这个神操作极其耐人寻味,杨坚为啥出了这张有点奇怪的牌?多追尊六位祖宗又不会瘦几斤,诏书上多写几句话的事儿。

然而他并没有多加几个祖宗名字,而是束之高阁,他不想解释,文武百官也不敢刨根问底。

我想来想去,似乎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杨坚那些祖宗极有可能都是虚构出来的。追尊子虚乌有的祖宗为皇帝,估计杨坚也觉得太荒谬,无法说服自己吧。

杨坚可以确认的是,他爹杨忠确实是他爹,这一点不会有错,追尊杨忠为皇帝没有任何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搞清楚一个问题,杨坚家族的始祖就是那个武川镇司马杨元寿。

陈寅恪先生认为杨氏家族祖籍山东,到了杨元寿这一代时定居武川镇,并落籍于神武树颓。

神武树颓是啥意思?

神武是指神武郡(治今山西寿阳神武村),树颓是指树颓县(今山西左玉一带),类似于今天的市和县吧。

神武郡和树颓县都隶属朔州(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这里在北魏时期是六镇的辖区,杨元寿因此就近落户于树颓县的太罗城。

古太罗城的位置在今天的山西朔州平鲁区双碾乡将军会村,这个位于长城脚下的村庄得名于明代修建的将军会堡,应该是明代的边防要塞。

距离将军会村十几公里处,就是人马山。


之所以叫人马山这个奇怪的名字,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当年修建皇陵,人马浩荡;另一种是说山顶上怪石嶙峋,多像人形马样,故而称为人马山。

杨元寿死后,就葬在了人马山上,如今山顶还保存有杨元寿墓。这称得上是杨氏家族的祖坟了吧,因此有学者将人马山称为杨坚的龙兴之地。

后来,杨忠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死后在人马山杨元寿墓旁边给他修一座衣冠冢。他是北周重臣,按规制要陪葬皇陵,不能葬到人马山去,衣冠冢便成了最好的办法。

在今天的人马山上,除了杨元寿墓,还能看到杨忠的衣冠冢。不过很可惜,前些年该墓被盗,损失情况不明。

杨元寿落户武川镇时正值北魏初年,从此以后他的子孙都以武川人自居。武川是北魏六镇之一,关于六镇,我们在《铁血北朝》里已经详细讲述过,这里不再长篇大论。

武川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小小的边塞军镇后来居然诞生了周、隋、唐三个王朝。如果再算上隔壁怀朔镇诞生的北齐,六镇包揽了周、齐、隋、唐四朝将近四百年的历史。

这个现象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自杨元寿之后,杨氏家族在武川生活了一百多年,波澜不惊,平淡如水。直到六镇起义爆发后,他们平静的生活彻底被打破。


六镇到处都是兵荒马乱,武川尤其严重。杨元寿的孙子杨祯眼看武川待不住了,不得不拖家带口加入逃难的队伍,跟着人流离开六镇,翻越太行山,逃往战火尚未波及的中山(今河北定州)。

令杨桢始料未及的是,他刚逃到中山没多久,中山也爆发了大规模叛乱。

战火终究还是蔓延了过来。

杨祯这回不打算逃了,他准备招募人手拼一把。然而事实证明,杨祯并不是一个适合带兵打仗的将才。

至少他的运气不怎么好,刚凑了一把牌,很快便输光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