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8年毛主席专列开到山东,路过一乡野突然叫停:我找老乡吃红烧肉

 君临天下100 2023-06-06 发布于湖北

独特的养生之道

毛泽东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艰苦战争年代,呕心沥血,每天需工作18个小时才休息,他当年的卫士长李银桥曾感慨地说:“毛主席精力超人,与他独到的'肥肉补脑术’不无关系。”

1927年3月毛泽东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就已经提到的湘乡“蛋糕席”里,包含两大碗红烧肉的记录。这在当时贫穷的湖南乡下,这两大碗肉算是待客的佳肴。

所以很多人认为,毛泽东早在1914年,上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时候就很喜欢红烧肉了。因为该校免学杂费,还供伙食,每周都会打一次“牙祭”,时间是星期六的中餐,通常就是红烧肉。八人一桌,足足有四斤肉,让大家都能饱餐一顿。

毛泽东吃肥肉的习惯,伴随了他一生,这也算是他的养生之道。1947 年,人民解放军在沙家店战役中,打了个大胜仗,俘获了敌人6000余人。但于此同时,为了等待这一好消息,毛泽东已经三天两夜没睡觉了,所以在等到这一捷报之后,瞬间就觉得脑子很是疲倦。

于是他就对卫士长李银桥说:“这段时间用脑太多。你想想办法,帮我搞碗红烧肉,要肥的,补补脑子。” 随即,李银桥就将这一要求告诉了炊事员高经文。高经文精心烹制的红烧肉,色泽红润,肥而不腻。

当肉端到毛泽东面前的时候,他深深吸了一下红烧肉特有的香味,还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啊,好香!”从此,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了毛主席爱吃红烧肉。

在指挥三大战役时,毛泽东又对卫士长李银桥说“你只要隔三天给我吃一顿红烧肉,我肯定能打败蒋介石。 ”后来,每逢大的战役或连续工作几个昼夜时,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就会习惯性地想办法给他搞到一碗红烧肉。并且每次他也都吃的很有食欲。

1949年,济南解放,毛泽东非常高兴,手里挥动着攻克济南的电报,将胜利的消息告诉卫士们。一个卫士调皮地将打胜仗与红烧肉联系起来:“主席吃了红烧肉,指挥打仗没有不赢的!”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红烧肉就是补脑子嘛!”

其实这一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肥肉补脑确实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高效率的思维活动,需要高质量的脂肪保证,所以经常食用一些肥瘦 兼有的猪肉,不仅有补脑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恢复体力,补充能量,快速解除疲劳的效果。

在战争年代,食物,尤其是猪肉都比较缺少,所以都普遍缺乏营养,人们以吃肉为“打牙祭”,补脑健身,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能过多,过则为害。毛泽东也是深知这一道理的,所以他每顿吃最多不超过一碗,而且也只在最紧张的时候才会去吃。

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毛泽东宴请秘鲁哲学家门德斯,选择的菜单为八菜一汤:湖南腊味、炒虾仁、素炒干贝、鱼香肉丝、冬菇白菜、红烧肉、醋溜鱼片、红烧狮子头、鱼头豆腐汤,另有一大盘凉拌红辣椒。

这些菜都主要是以猪肉为主,红烧肉显然是里面的主菜了。吃饭间,当毛泽东请客人品尝红烧肉时,客人吃完后大为称赞:“这道菜油而不腻,香甜隽永,吃下肚去,感到浑身舒畅,妙极了!”

听到这样的评价,毛泽东也忍不住跟着说:“这是一道好菜,百吃不厌。有人却不赞成我吃,认为脂肪太多,只同意隔几天吃一回,解解馋。这是清规戒律。革命者,对帝国主义都不怕,怕什么脂肪呢!吃下去,综合消化,转化为大便,排泄出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怕什么!”

去老乡家吃红烧肉

刚建国后的几年里,毛泽东因为每日每夜都待在中南海的房间里审批文件,为公事繁忙,间隙想放松的时候,出门面对的也是一层层的红墙。长期待在这里,见不到人民群众,毛泽东的心里越来越烦躁了,于是,开往全国各地的毛泽东专列正式开启了。

1956年到1958年之间,毛泽东在专列上待的时间,比在中南海的要多得多。坐着火车去视察全国各地,一路上能随时随地都可以和民众们交流聊天,不管是看着风景,还是了解人民的生活,毛泽东都感到无比自由和轻松。

相比于城市里的群众,毛泽东更喜欢和农民打交道,毕竟他本身也是农村出身的。但很多次出行,随行的工作人员们为了保证他的安全,都会提前通知沿途的各个有关单位,要严格检查和精心布置周围的环境,并且还要派橱重兵来保卫、便衣做警戒,这让毛泽东觉得和在中南海里面没什么区别了。

于是,在1958年的一天,毛泽东的专列驶入了山东省境内,走着走着,周围再次迎来了恬静的田野和村庄,看到此环境,毛泽东突然叫停了火车,还说道:“我要到老乡家吃一碗红烧肉。”

这突如其来的决定让随行人员都猝不及防,完全没预料到在这么一个地方主席也要停车下去。虽然此前有对山东省做提前的预备,但在这么一个偏僻的村子里很可能都还没有得到通知。但是没办法,大家只能听从,然后全程都陪伴在毛主席的身边。

其实说吃红烧肉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目的还是想去就近的老乡家里做调研,聊聊天唠唠嗑。但谁知道毛泽东刚要走到附近的村庄时,家家户户竟然还是早已经就把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并且很多农舍的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都走了出来,纷纷想要请毛主席到自己的家里去吃饭做客,甚至大多数家里也都提前做好了香喷喷的红烧肉,就等着主席来品尝了。

本以为能和老乡们亲近亲近,结果却迎来的这样一种形式主义,毛泽东心里瞬间感觉有些失望,就连这一碗碗的红烧肉也都没有带给他兴奋和喜悦的感觉。也就这一次,毛泽东看到红烧肉,并没有以往的开心感,反而有些不满和不悦。

全国解放以后,到处已经不再是战争年代时期那样十分恶劣的环境了,人们的生活也渐渐得到了改善,所以红烧肉也可以经常“想吃就吃”了。但随着毛泽东的年纪增大,保健医生们为了他的健康长寿,曾就为了吃红烧肉这一事与他“约法三章”:

一、以吃瘦肉为主,改变吃肥肉的老习惯;二、以调换口味为主,不能一次吃得过多;三、以补足营养为度,不是天天吃。

虽说保健医生多次劝说老年人吃肥肉易引起各种疾病,但毛泽东对此却总是摇摇头,并且反驳说:“你们医生的话不可不听,也不可全听。 我几十年的饮食生活习惯了,你们不要强迫我。”所以毛泽东爱吃红烧肉的习惯,直至晚年都未改变。

饮食标准和请客菜肴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物质条件比革命战争年代要宽裕很多,但毛泽东依然保持着自己艰苦朴素的品性,所以大部分时候他的饮食习惯非常简单普通,吃得也是相当平常。

李银桥曾回忆:“主席一家的伙食费我给定的是每天3元。”但是,毛泽东看了后,嫌高了点,经李银桥解释还包括“待客的钱”,他这才提笔写了“照办”二字。王鹤滨也说:“毛主席不准我们提高伙食标准,对饭菜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他老人家保留着湖南人一般的饮食习惯。”

平时吃饭,四菜一汤,建国后,毛泽东的正餐一般是四菜一汤,一个荤菜,一个鱼,一个半荤半素,一个全素,他从来不对饭菜发表任何意见。因为毛泽东并不把饮食放在心上,厨房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从 不提任何要求。

在主食上,毛泽东喜欢吃糙米和小米做成的二米饭,或者在米饭内放蚕豆、川豆等杂粮一起煮饭,有时加一小块烤红薯,有时加一块芋头,有时加一点儿百合。

有时候他也很喜欢吃点面食。1918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管理员时,就很喜欢吃北京的包子。后来,他曾对卫士说过:“以前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只有8元钱(工资),到街上买过一次包子,那包子好吃极了。”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的一个经典吃法是辣椒夹着馒头吃,1936 年到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对此有记述。有条件的话,毛泽东几乎每天要吃一个红薯,一个玉米。有时候,忙得来不及吃饭,工作人员就泡麦片粥,或者下面条给他吃。

在菜上,毛泽东喜欢吃的品种比较多,并不是顿顿都吃红烧肉,只是比较喜欢红烧肉,如果厨房做的话,每次他也只是一个小碗里盛两块就足够了。

除了红烧肉,泥鳅蛋羹也是毛泽东喜欢吃的一道菜。泥鳅一般人不大爱吃,总觉得它上不了席面,可毛泽东却很爱吃。还有一种凉豆腐,是一种没有成形的豆腐,介乎豆腐和豆腐脑之间,并且还喜欢吃拿肉皮做成的各种冻类食品,如猪肉冻、鸡肉冻等。

毛泽东也喜欢吃鳙鱼炖汤,在鳙鱼火锅里放上几片豆腐,新鲜可口。特别是冬天,湖南湘潭、益阳一带有很多人家都这样吃。毛泽东曾开玩笑说:“吃大头鱼一定会使人大脑发达,越来越聪明。”当然,吃大头鱼主要是喝汤。

还有一些小菜,比如苦瓜,苦瓜炒鸭子、炒肉,他都很喜欢吃。有一次,毛泽东一边津津有味地吃苦瓜,一边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苦瓜在我家乡很多,有人嫌它味苦不爱吃,我却从小就喜欢吃,其实苦瓜的苦味对人体并无坏处,能去火明目。”

除此之外,毛泽东每顿的饭桌上还总是会有一碟小菜,就是辣椒。辣椒营养丰富,而且有祛病延年之功效。毛泽东每餐必要吃点辣椒,而且越辣越好。他曾风趣地说:“一个敢吃辣椒的人,就没有不敢做的事了,当年起来造反的红军,没有一个不吃辣椒的。”

在中央苏区时期,贺子珍就常常亲自做湘菜给他吃。有一次,毛泽东将吃剩的半碗辣椒放在饭桌上,贺子珍担心放得久了,吃了对他身体不好,于是就把这半碗辣椒倒掉了。毛泽东知道后,气得当场把正在洗脸的水盆掀翻在地。

可以说,毛泽东吃饭的时候,没有菜都是可以的,但缺少了辣椒,就吃不了多少饭,辣椒实实在在陪伴了他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取的是国家一级工资,每个月610元,后来因为艰难时期,就带头将工资降到了三级工资,404.80元。其中,每月吃饭的开销是100元左右,哪怕从中南海供应科拿一棵菜,也都是要付钱的。

毛泽东的请客标准,除了外宾外,都是用自己的稿费来招待客人,而且都是四菜一汤,他自己点一个菜,请客人点一个菜,然后配两个蔬菜,一碗汤。1976 年的春节年夜饭,毛泽东吃的是他历来喜欢吃的武昌鱼和一点米饭,这也是伟大领袖的最后一次年夜饭。

吃饭和饮食文化

毛泽东青年时期,对于吃的方面完全是毫不在意,在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里,他曾记述: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时,“随时准备为国捐躯”,于此之外,不屑一顾。一次,毛泽东到一个青年人家里谈事情,谈话过程中,那个青年打断了与他的谈话,把佣人叫过来吩咐去买肉,把毛泽东气得与那个青年人断了交。

但毛泽东对于自己,和对于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一次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吃饭穿衣不但我们需要,我们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也是要吃饭穿衣的。”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吃饭问题,他指出:“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曾给毛泽东担任生活管理员的时间长达12年之久的吴连登回忆:一次吃饭时,毛主席夹起掉在桌上的饭粒朝嘴里送,吴连登赶忙说:“主席,不要了。”毛泽东听到后,却很严肃地说:“你们知道农民吗?农民苦啊,农民不容易啊。我们不能浪费,不是一粒饭的问题,我们要提倡这种精神,就是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只为了吃饭,无论是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立新中国后,伟大领袖毛泽东都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毛泽东对中国菜一直都很是推崇。1953年,毛泽东曾对保健医生说过一句很有趣的话:“中药和中国饭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不信你往后瞧。”

他觉得饮食也是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宝藏很多,可开采及生产的有限;土地多但可耕地少,大家只好暂时少吃一点。中国是东方国家,习惯上吃得素一些。南朝梁武帝终生都吃素,影响较大。后来素食由寺庙传到宫廷又传到民间,吃得素一些对健康有好处。西方人食物里脂肪多,得各种病症的也比中国多。

他还常说:“中国饭菜合理,在对人的健康方面比西餐要好很多。”但这并不代表毛泽东反对西餐。

曾有一位姓陈的厨师擅长做西餐,毛泽东对他的手艺就常常赞不绝口。1961年,几位工作人员和厨师为毛泽东精心制订了一份西餐菜谱,他也经常会以此来换换口味。不过在毛泽东看来,无论是口味还是营养, 中国菜还是都远远超过西菜。

钟情“土特产”

毛泽东的父亲是个中农,家里并不是很富裕。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几乎从未吃过美味佳肴,吃的都是当地老百姓经常吃的东西。当了国家主席后,生活也依旧从未奢华过,最爱吃的仍然是一些家乡菜。

1959年,毛泽东专列来到了武汉,在和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开了会,听了他的工作汇报之后,毛泽东还留下他一起共进晚餐。当晚的餐桌上就有一道炒马齿苋。毛泽东很少留客人吃饭,尤其是对于党内的同志。

席间毛泽东还主动给王任重夹菜,夹的就是一大筷子马齿苋,还对他说:“不要小看这道菜, 它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 可以清热除湿呢。”在世界上所有的领导人中,大概只有毛泽东才会以野菜来招待客人。

毛泽东的饮食习惯里,自然带着中国传统农民的色彩,而这种浓厚的色彩,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小时候韶山农村的生活。毛泽东的母亲每年都会将各种野菜采摘回来,(其中就有马齿苋),晾干制作成咸菜,再装入坛中。小时候的毛泽东,就是吃着母亲制作的“坛子菜”长大的。

延安时期,由于外敌的封锁,延安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饮食习惯中,除了辣椒之外,马齿苋也是他常常会吃的。因为它的生命力极为顽强,即使是在陕北贫瘠干旱的黄土高坡上,也偶尔能看到这些野菜的存在。

解放后,毛泽东依然钟情于马齿苋这样的“土产”,这种野生植物,老百姓的菜园子里是从来不会种植的。后来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毛泽东的不时之需,便与京郊的农场联系,要求农场落实种植计划,每年少量种植。

毛泽东不仅自己吃马齿苋,还劝江青和孩子们也吃。有一次,毛泽东特意吩咐工作人员摘一些野菜,开了一个“山珍会”,请子女、工作人员共餐,众多的“山珍”中就有一大盘马齿苋。毛泽东带头大口大口地吃,李讷、李敏、等人尝过一两筷子后就不敢再吃了。

毛泽东当时很不高兴,为此还特意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忆苦思甜式的革命传统教育。

因为太爱吃马齿苋,曾有一些工作人员对毛泽东的这一习惯感到担忧,怕吃多了会影响身体。但仔细查阅之后,才发现马齿苋果然如主席所说,是一剂良药,可去燥除湿,清瘀解毒。于是工作人员便放心大胆地让毛泽东吃。有时见他不提要求,还会也主动炒上一盘。

晚年饮食

毛泽东晚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身边的人不再给他进食辛辣、难以消化和咀嚼的粗食了。1976年后,毛泽东的病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虚弱到让他拿筷子都困难,只能进食流质食物,临终前,他则完全要依靠鼻饲,来维持日常的进食。

这时就有人提出给主席弄点补品吃,生活管理员吴连登想起了64年,印尼华侨送来的燕窝。但是保管科的人去看的时候,发现燕窝一共就剩下7两,而且都已经是碎了的边角料了。不过大家还是希望可以拿去给主席补一补。

工作人员知道,以主席的习惯,如果询问他的意见的话,是决不会同意去吃燕窝的,于是,大家就悄悄地将燕窝加入到毛主席的流质食物中,每日喂他一些。

毛泽东一直都没有发现这个秘密,但因为吃的很少,到临终时,这7两的燕窝都没有吃完。

毛泽东的饮食习惯,“土”得顽固,但是也就是在这样的“土”中,也让人民群众们看到了一代伟人艰苦奋斗的本色,和卓尔不群的个性。并且他能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这一个性,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仅会让人感觉到可爱,更会感到可敬。

如今中国正在这些老一辈的革命家一手打下来的基础上发展得越来越好,但我们这些后人们在生活得更好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这些基础的良好生活习惯,让他们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不仅是对这些为人们的尊重,更是稳固基础的重要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