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小论(上)

 我思故我在hyp 2023-06-0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论语》论学

图片
图片

孔子极谦虚

图片
图片

孔子说君子

图片
图片

1

图片

《论语》论学

《论语》是从论学习开始的,开篇即是这样的起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虽然对这个“学”字的理解历来有不同,或是动词的学习,或是名词的学术学说,都不影响我们来谈孔子的学习观。孔子是教书先生,《论语》是他和弟子或弟子之间的谈话录,论学习正是其本色。

图片

一、学习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学习的态度决定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人是需要学习的。孔子将学习的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第十六)孔子把自己定位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述而第七)

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第二)并说自己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第七)孔子少而学,又学到老,是一个终生的学习者。《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言论很多,抄录若干以使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第五)

“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述而第七)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述而第七)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述而第七)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第八)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子罕第九)

“博学于文。”(颜渊第十六)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第十四)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第十五)

以下一小段更直接谈到了有没有一个好学的态度所产生的后果:“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后人将这叫做孔子的“六言六蔽”,不好学有“六蔽”。

二、学习什么?

从《论语》看,学习的重点是后来所称之为“六经”的东西。孔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阳货第十七)又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第十六)。这个礼,也可加书名号,是上古的一部书,属六经的内容。不加书名号也可,就是要学书本的东西,要学实际的东西。

图片

曾子“三省吾身”,其中一个内容是“传不习乎?”(学而第一)这个“传”当指《春秋》,也是六经的内容。或指老师传授的东西,不论何解都与学习有关,并且把学习与修身联系起来。

孔子还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第七)《易》也是“六经”之一。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第十九)这里又谈到要学习文武两道。但孔子承认自己“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还说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第十七)实际上是要博学的意思。

三、学和思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卫灵公第十五)

这两段话说明两个问题,学习的时候要思考,脱离学习的思考是没有益处的。后一句或许还有更宽广的含义,即脱离实际的思考固然是无益的,但脱离学习的思考是无益的应是基本义。

四、学习的重要性与结果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第十七)

后《三字经》袭取了这句话。这句话实际上点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人的性情本来是相近的,但后天的学习导致人与人的差距变大。这是从根本上来谈人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

“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第十五)这是结果也是目的。在儒家那里,学习既是为了修身,其实也是为了干禄,也就是出来做官为国家做事。

这个意思,孔子的学生理解得更明白:“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古代社会学习的出路,解决了相当部分读书人的价值观问题。同时,也为科举取士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五、对弟子们好学的评价

孔子曾说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第五)那么他的弟子是否好学?

图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答:“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第十一)哀公也问到同样的问题,孔子做了相同的回答,并强调“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第六)孔子感叹到现在没有人好学的了。在弟子三千中竟没有好学的人了,可见孔子对好学的要求很高。

孔子还对学生子路的有关言论予以驳斥。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指责说:“是故恶夫佞者。”(先进第十一)孔子把子路看作强词夺理的人,说很讨厌他。

不过孔子也不用悲观,他的学生还是能理解老师的学习精神的。《论语》里有一些话是学生说的,虽不是孔子直接说的,但反映了孔子的学习观。

在“子张第十九”中有几段有关学习的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君子学以致其道。”

这几句话深得老师的思想精髓。

论语有关学习的谈话虽然是散见各篇的,但组合起来却系统地反映了孔子思想中的学习见解,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2

图片

孔子极谦虚

孔子虽不是谦谦君子,但确实够谦虚的。一方面,他对学生通常是和蔼的,不疾言厉语,常取与人商榷的口吻,从“先进”篇里子路等四人侍坐各谈理想来看,他对谦虚的学生很赞赏,对不够谦虚的学生则是“哂之”;另一方面,在《论语》里,“吾不知之”的话有好几处。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子罕第九)他的一个原则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有一回,孔子对子贡说:“弗如也!吾与女佛如也。”意思是我与你都不及颜回,为何?因为颜回闻一以知十,子贡闻一以知二。

子贡又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接着又解释道:“过犹不及。”师与商是孔子的两个学生,师,子张;商,子夏。

樊迟问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子路第十三)这是实话实说。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孔子认为“焉用稼”,自己是不会去耕作的。上个世纪曾经有人因此而指责孔子,其实完全不必,因为社会有分工,社会分工是历史的进步。孔子的志向是克己复礼,或做一个先生。

孔子又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说这三条他做不到,而子贡说:这是孔子的“夫子自道也”。(宪问第十四)意思是老师其实做到了。

孔子谦虚的内在原因,在于他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八佾第三)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谦虚关乎礼。曾有学生提到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听到说:“是礼也。”(八佾第三)孔子把谦虚的事提得很高,是关乎礼的大事。懂得礼的人一定很懂得要谦虚。“乡党第十”再次有“入太庙,每事问”之句。

正因为孔子很谦虚,以致有人看不到孔子的伟大,当然还有政见的原因。叔孙武叔在朝中对大夫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知道后,说了一段话来赞颂孔子的伟大,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又有一个比喻:“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第十九)

以宫墙之高低所见以及丘陵与日月之差作喻,这两个比喻都很贴切,孔子谦虚之美当得此比喻。

孔子这种谦虚的美德,对后世儒者亦有相当之影响。孟子亦曾记述过孔子极为谦虚之事:“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亦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近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孔子者,中国学术史上人格最高之标准”,从孔子谦虚这一点而论,亦然。

3

图片

孔子说君子

孔子很谦虚,一生不以圣贤居,而始终只以“君子”自期。三千年前,中国先哲即以“君子”界定为自我完善的目标追求,孔子即体现了这一点。《论语》实在是教人成为君子的书。

图片

是书首篇首章就说到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末篇末章亦以君子结尾:“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第二十)可见《论语》的编辑者孔子门人,都知道君子这个概念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性。

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得很频繁,又常与小人相对出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四),“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第十四)“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第十七)从所引几条看,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要做两种角度的理解。一是从地位上而论,上为君子,下为小人,君子常指君主和为政者,小人常指小孩与小民等;二是从德行上说,有德者为君子,反之为小人。后一种理解是主要的。

在孔子那里,君子是有学问、有地位、有修养之人,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和个人品德修养完善的典型。君子的内涵很丰富,《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许多关于君子思想行为的论述,最重要的有如下:

“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第五)孔子说符合君子之道的四种行为:自己的态度庄严恭敬,对待君上负责认真,教养人民有恩惠,役使人民合于道理。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第十回)孔子很谦虚地说自己不具备这三条,其学生说这是孔夫子自况。后世儒家将此称为“三达德”,即三种最高的德行。

图片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第十六)这里的天命是天道运行的规律,也是社会人生的基本法则。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第十六)这里包含作为君子的言行举止、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第二十)后人由此总结为君子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成为君子是全方位的事,除上之外,孔子还谈到君子要注重外在形式。孔子指出棘子成有关“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的说法是错误的,尤其重要的是君子的衣饰要符合礼的要求,“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乡党第十)“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这句话实际讲的是外在与内在的统一,具备这种统一,才可以称君子。

做圣人难,做君子则是基本的要求。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第七)在孔子看来,圣人难得,而君子却是现实中可以达到的。这是孔子力倡君子之道的因由。而成为君子的途径,一是修身养性,二是学习,“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第十九)

未完,待续。

下:4.孔子说闻过改过 

5.《论语》体现的编辑思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