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韧而富有弹性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所以说,坚硬强壮者,是行将灭亡的一类,柔弱微细者,是大有发展的一类。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所以,兵强则不胜,就像树木粗壮,宁折不弯,则会被大风吹断一样。然而,保家卫国,兵不可以不强,重要的是强者居下,不恃强凌弱,不称王称霸;处事为人,治国安邦,以柔弱微细为上策。 就一次战斗或者一个战役而言,胜败往往取决于实力的强弱。少胜多,弱胜强,只是出奇制胜的个例。而就一场战争而言,最终的胜利则不属于军事力量强大的一方。 就一个国家而言,兵强则不胜,意思是,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是痴心妄想,不可能如愿以偿。纵观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五霸七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皆以失败灭亡告终。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快马钢刀,雄霸欧亚,最后丢盔卸甲,重回草原。 英国当年船坚炮利,日不落帝国称霸全球,最终花蝴蝶变回小爬虫。 从古至今,世界和平的根本问题在于强国居上,横行霸道,欺凌弱小。以为兵强则胜,可以以兵强天下。老子慧眼如炬,看到了世界和平的唯一出路: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则天下太平。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下的道理,就像拉弓射箭一样:箭头高了,就压低一点;低了,就抬高一些;弓弦拉的太满了,就放松一点;拉的不足,就再拉紧些。所以,天之道,减损有余而增益不足。人之道则恰恰相反,损不足而供奉有余,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除了圣人,谁能自损有余而增益天下百姓之不足呢?所以,圣人做事不以利己为目的,不将成果据为己有;成就事业而不以有功自居。故而,圣人不欲表现贤明,不欲炫耀功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坚强者,没有任何东西能胜过水,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让水屈服,改变其本性。水,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完全是出于天然本性,并非外力使然。 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柔胜刚,弱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却没人能够身体力行。 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故而圣人之言曰:像上善之水一样,洗去万物的尘埃而把污垢留给自己,去除百姓的疾苦而自己忍辱负重者,才是国家之主;能够像海纳百川一样居众人之所恶,欲天下人之所不欲,以天下危难为己任者,才是天下之王。 真理,总是跟常人的看法、想法和做法恰恰相反。 水滴石穿,柔能克刚,柔弱胜刚强,道理人人都懂,却谁也做不到。 守柔居下,居众人之所不欲,即受邦之垢,受邦者之不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正言若反:“人上人“ 是吃得苦中苦的人,而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那些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的人。高高在上,穷奢极欲,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人,恰恰是人下人。 常人以为君主以其贤明过人而为君主,君主自然就该高高在上,其实不然。如果江海居上,则洪水泛滥,势如猛兽,水深火热,生灵涂炭。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当简单的矛盾纠纷发展成为复杂的重大问题以后,即使主要矛盾得以解决,也必然会有次要矛盾遗留下来,次要矛盾会上升为主要矛盾,问题不会得以彻底解决。积小怨成大怨以后,才去力挽狂澜“和大怨”,这能算是明智、妥善的解决办法吗?
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 所以,得道高人及早介入,尽早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查找自身的原因,而不把责任推给别人。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 所以,遵道而行的有德者,从细微末节入手,解决细小的微不足道的问题。不让小怨积成大怨。而背道而驰的无德者,志大才疏,好大喜功,不屑于做小事,只干大事。当问题堆积成山,无力回天的时候,则怨天尤人,把失败的原因和责任都推给别人。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天之道,无分亲疏远近,永恒不变的与人为善,利而不害,无区别对待。 得道高人,无论大事小事,易事难事,把所有的事情统统当做难事、大事对待。把易事、小事当作难事、大事来对待,是谓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故而终于无大事、无难事、无大怨,从而成就了天下最难的大事:天下无大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