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6.《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不道行为,令人厌恶(第二十四章)

 舞酒绿林 2023-07-02 发布于广西

  

【原文分析】:

人生在世应当行稳致远。如何行稳致远,唯有脚踏实地,而不是好高骛远,更不能急于求成。老子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说起,引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行为是不足取的,有道的人不这样干。

【现实意义】: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四种行为,老子总结为:“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思是,以上行为从道的角度来讲,就像吃剩余的残渣和身体外形的赘瘤。众人厌恶这样的行为,所以有道的人是更加不会这样做的。

“余食赘形”还好理解,就是多余的东西。“余食”是指吃剩下的、倒掉的食品,如剩菜馊饭。“赘形”也即赘瘤,动植物身上都有的多余、无用之物。

“物或恶之”的理解分歧较大。“物”,在这里不是指物品而是指众人。“或”是语气词,无实义,如莫或兴之,莫或除之。(清·黄宗羲《原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物或恶之”即众人厌恶它。

南怀瑾《老子他说》:“'物或恶之’,任何一样东西,都有自然的定型,变体都是不正常的,即使是植物,过分地长出来一个多余的附件,不但自己增加负担,而且令人讨厌。何况一个平常的人呢!”他理解的“物”指的是多余的赘形之物,意思是不管是物也好,人也好,多出来的东西都是讨厌的,且没解释“或”字。

老先生只看到“物”字常用的一面——人以外的具体东西,如事物、生物、物体、物资等。没有注意到“物”的另一个意思,指除自己以外的人。如物议,即群众的评议;待人接物,即跟别人接触往来;物望所归,即众望所归。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的人不与“余食赘形”相处。

“处”的常用词汇是处所、处心、相处、处理等,这里是相处、交往的意思。

本章的现实意义就是人们的平常行为,习惯了急功近利,习惯了自我表现,习惯了矜持炫耀,想致远却不行稳,懂道的人就不这样做。可叹的是,两千多年来仍然是这样。这样的经典故事可不少:

一位少年拜剑术高人为师。他迫不及待地问师傅多久才能学成。师傅答曰:“十年。”少年又问如果他全力以赴,夜以继日要多久。师傅回答:“那就要三十年。”少年还不死心,问如果拼死修炼要多久,师傅回答:“七十年。”少年急功近利不想打好武功基础,在师傅眼中,他越心急就离自己的目标越远,欲速则不达。

附: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新译】:

顶起脚尖是立不久,站不稳的;大跨步前行也是走不久,行不远的。自我表现,人们会不清楚、不明白;自以为是,人们不会表彰他;自我夸耀,人们不会觉得他有功劳;自我矜持,人不谦虚就不会有长进。

以上行为,从道的角度来讲,就是剩饭、赘瘤。众人都厌恶的行为,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