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漫谈《道德经》第63章:大道至简,道即通透,报怨以道,先苦后甜

 王明鹏 2023-07-27 发布于山东

《道德经》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用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方式作为。“报怨以德”不是字面意思以德报怨,是指平静示弱但坚定方式回应抱怨。“犹难之”是把困难预估充分一些。
本章大意:用无为而治方式作为,用举重若轻方式做事,用君子之交淡如水方式交往。用柔韧应对刚强,用简洁应对复杂,用平静应对抱怨。解决难题从容易开始,有所作为从细小开始,得道者不自以为是,才会有所成就。轻易许诺带来失信,轻率做事导致困难,智者做法是把困难预估充分些,最终才可能轻松做事。
老子本章还是强调示弱平静做人做事,顺便提出两个新推论,一个是“报怨以德”,一个是“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结合生活实际,简单说下个人理解。
“报怨以德”不是现在理解的以德报怨,这是必须澄清的。
孔子给出应对方式,“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自然反应。孔子意思是,别人对我好,我对人家好;别人对我不好,欺负我,我就要直言以对,如“我不接受你的做法”“你的做法是错误的”。
用语言表达我们态度、看法、诉求,这是心理健康表现,也是训练心理健康行之有效的方式。
老子说的道德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道德品质,而是一直在强调的清净、无为、冷静、示弱。
因此老子这里说的“报怨以德”,不是做烂好人,不是任人欺负,而是用心理强者姿态平静应对,或者无视,或者表达,不被激惹,不恼羞成怒。因此,替换为“报怨以道”更合适。
再看“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就是常说的把困难考虑的多一些,有底线思维,有最差思维,用《少有人走的路》开篇所说,就是“人生困难重重”。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派克指出,人生苦难重重是一个伟大真理,一旦接受它,就会实现人生超越,不再对生活困难、痛苦、失落、挫折、打击、酸楚等耿耿于怀。
接受生活是苦的,意味着心理上降低了对生活幸福预期,打掉不切实际心理想法,就可以笑对生活酸甜苦辣咸,体会先苦后甜美妙,这就是恰当的生活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