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肿瘤伴高钙,不是好事情

 基层检验网 2023-09-06 发布于重庆

前 言

恶性肿瘤是以细胞分化异常、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癌细胞直接侵袭周围组织或经淋巴和血循环形成远处转移,引起空腔脏器如胃肠道、泌尿生殖道梗阻或引恶病质而导致机体死亡。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多阶段、多步骤过程,是引起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

肿瘤细胞可在机体多处转移,转移到骨骼,就会引起骨质破坏,从而导致血钙升高,但并非所有的骨转移都会引起血钙的升高。

案例分享

案例1

图一 如此高钙

2023年3月5日电解质结果显示,患者血钙4.94mmol/L,及时通报临床危急值,3月6日复查电解质(肌注鲑降钙素降血钙后复查),显示患者血钙仍有3.96 mmol/L。

查看患者病史,如下: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初为食生硬食物时有梗阻感,渐发展至不能顺利吞下稍干食物,渐感消瘦,于*****医院确诊食道颈段鳞癌(CT4N3MO TV期),行化疗2次后不耐受化疗后停止化疗,院外予以口服中药治疗。1+周前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加重,仅能进食少许流食,伴纳差,出现颈部包块逐渐长大,伴颈部疼痛,伴右侧肢体无力。患者系食道癌晚期,不能除外骨转移可能。

案例2

图二 又见如此高钙

电解质结果显示,患者血钙4.26 mmol/L,又是如此高钙。

查看患者病史,如下:入院前2+月,患者因定期复查于*****医院行胸部CT提示肺恶性肿瘤伴全身多处转移,无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院外予以中药治疗;20天前,患者开始出现咳嗽、咳少许黄白色粘稠痰,痰中无血丝,伴鼻塞,伴活动后气促,伴腰背部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

案例3

图三 来个低钙

2023年3月1日,该患者电解质结果显示血钙1.85 mmol/L,3月2日做了肝肾共及电解质检查,发现血钙1.88 mmol/L,仍然是偏低的,但是碱性磷酸酶处于异常高值水平——ALP1580U/L。成人血液中ALP主要来源于肝脏,小部分来源于骨骼[2],而该患者肝功能结果提示肝脏合成能力下降,其余肝酶未见异常升高,高度怀疑ALP的升高是骨骼来源所致。而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就诊,尿素24.72 mmol/L,肌酐未见明显升高,可能是肾前性损伤导致。

查看患者CT检查,结果如下:

腹部+盆腔CT平扫成像

1、CT平扫: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双肾、精囊腺未见明显异常。

2、前列腺内斑点状高密度影,多系钙化。

3、膀胱充盈欠佳、壁均匀性稍增厚,腔内见导管影。

4、腹主动脉迂曲,腹主动脉及其部分分支钙化。5、扫及胸腰椎、胸骨、肋骨及骨盆组成骨、双侧股骨近段骨质密度增高、欠均匀,考虑成骨性转移可能,扫及胸腰椎骨质退变;双肺改变,心脏饱满、心腔密度减低,提示贫血可能;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案例4

图四 又来高钙

结果显示2023年4月12日,血钙2.54 mmol/L,血磷0.83 mmol/L,7月20日,血钙3.25 mmol/L,血磷0.82 mmol/L,高钙低磷,是甲旁亢吗?查看PTH检测结果,PTH是偏低的,高钙抑制了PTH的分泌,不是甲旁亢导致。

查看病史如下:入院前5+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初为食生硬食物时有梗阻感,渐发展至不能顺利吞下质稍干食物,渐感消瘦,不伴腹痛、腹胀、呕血、便血、返酸、嗳气、厌油、腹胀、皮肤黄染、声音嘶哑、胸痛、咯血、呼吸困难,无头痛、肢体活动受限,经*****医院诊断为“食道癌并转移”,予以化疗两疗程后放弃进一步化疗。1+天前患者进食香蕉后感吞咽困难加重,吞食流汁时亦感吞咽困难,伴呕血多次,呕血每次量较少,不伴头昏乏力,伴上腹隐痛不适,疼痛较轻。

知识拓展

高钙原因:

一、肠道钙吸收增加;

如:

1、钙摄入过多。

2、维生素D过多,如VD及其代谢产物摄入过多、恶性淋巴瘤、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以及肢端肥大症、慢性肾病时服用1,25-(OH)2D3。

二、PTH参与性;

如:

1、原发性甲旁亢,可由甲状旁腺腺瘤、增生或腺癌,导致PTH过度分泌,过多的PTH可使破骨细胞数目及活力增加,钙被释放入血,PTH还可促使钙从远端肾单位重吸收,也可促使肾合成更多的1,25-(OH)2D3。

2、继发性甲旁亢,肾性疾病时,磷排出受阻。1a羟化酶合成减少,导致1,25-(OH)2D3羟化减少,使钙吸收减少,从而血钙降低,血钙降低后刺激甲状旁腺分泌更多的PTH,以增加血钙水平。

三、非PTH参与性;

1、内分泌性疾病,如甲亢、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以及某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常有轻度血钙过高,但机制尚不明确。

2、非内分泌性疾病,如一些恶性肿瘤的骨转移,多发性骨髓瘤等[3]。

四、其他;

假性高钙,如血清蛋白异常或严重血小板增多时可引起假性高钙血症,脂血标本也可引起假性高钙。

案例总结

一张张报告,一个个数字,值得我们深思,但又不能只是局限于这一张张报告,一个个数字,还需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史,方能更为深入地了解患者病情,做出更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 徐永健主编. 内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涂植光主编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林果为 王吉耀 葛均波主编. 实用内科学第15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