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二《老子》四章情境默写22句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10
1.老子以车轮为例,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认为车的功用产生于车毂的中空处的句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2.《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总结无形的东西能给人们带来实际用途的句子是“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3.《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关于器皿的功用的看法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
《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老子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喻,引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从人的行为举例,主张无为立身,认为刻意为之反而不成功的句子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来比喻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老子》四章中表明踮脚不能长久,跨不能走远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老子》二十四章中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5.《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6.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中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举人的思想态度方面的例子,其中隐含着老子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的句子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对于那些过于自我表现的行为,老子的看法是:“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8.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老子看来,“知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更加重要,表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为知己知彼才是聪明人。
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提高自身修养。
老子》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两句告诉我们不仅要知人,也要自知。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写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
9.《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老子关于强者的看法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四章中论述胜人和自胜辩证关系的一句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0.常言道“知足常乐”,《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知足者富”更进一步地表明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的含义是:“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 
11.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关于有志和长久的精彩论述是:“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12.《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两句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那才是真正的长寿。 
《〈老子〉四章》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两句说明一个对自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老子四章》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

13.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老子认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意思是事物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处理。 
14.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5.事物的发展是从基础开始的,无论多大的功业都要从基础做起,对此,老子有过生动的比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
16.《老子》中以大树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17.《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的道理。
老子在阐释治国之道时,连举三个现象说明事物是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其中以建筑为例进行阐释的句子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
18.《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期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有所作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过于偏执,反而会失败,因而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0.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的结果。
21.《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常于几成而败之”,如果能做到“慎终如始”,就不会失败。
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决不松懈。
“行百里者半九十。”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所以老子告诫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2.人们都执着于自己的欲望而对其他事物造成伤害,过分信赖他们学到的知识而曲解了真理,圣人的做法是“(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