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时最忌的是心有所求,在静坐中不要有成佛、参禅、求道的心理,有所求心而坐,坐久了,不求出个神经病才怪呢!坐时要尽量的轻松,悠闲,学菩隆像面带笑容,现出一团祥和之气。
初步学坐,第一次最要紧。测验自己能支持多少时间,以后根据这个时间或者再缩短一点都没有关系,不要勉强自己痛苦的撑着,这是不合乎静坐原则。换句话説,初步静坐时,每次坐的时间短一点,而坐的次数可以多几次。
静坐初期,饭后约过四、五十分钟,才可以静坐。如果是空腹,倒不受限制,随时都可以坐。
坐的地方,前后面不可有正对着身体的风,远距离的侧面没有关係。而空气一定要流通。
光线不可太强或太暗。太强引起烦躁,太暗使人昏沉,都不容易入定。
沙发床、沙发椅等有弹性的坐具都不要坐。如果是木板可以垫上褥套。……
静坐时臀部一定要有一块坐垫。质料有木棉枕、棕榈垫及竹子垫等,随自己喜好而选定。高度也根据各人体型或工夫而调整。有些人以为工夫到了,可以不要垫,那是不合乎身体型态的要求。
静坐时,两个膝盖头一定要用东西盖好,不要使它受凉,冬天时,脖子的颈背也要注意,这三点一受凉,容易得风湿或感冒。
初学静坐,最好不要在冷暖气房间打坐,习惯以后就不拘了。
独处时,如果是夏天,可以穿短裤汗衫打坐,穿西装的时候,静坐时要记得把领带与裤带松开,手錶、戒子、眼镜等最好都取下来,以免妨碍气脉流通。
不要只把打坐的时间视为打坐。尤其禅宗的禅定是不拘一切形式的。我一生很怕学禅学佛学道的人装模作样,无论任何场合都垂眉闭眼的,给人家一种讨厌的感觉。所以大家无论是在上班或者工作,就那么自然的坐着、歪着,或者靠着都可以“打坐”,不一定要闭起眼睛。总之:禅的静坐修养,是着重在内心的锻炼、内心的自律,不一定要拘于静坐的形式的。
“道”是自己内心的修养与境界,不必表现在形式上。要训练自己做内心工夫的时候,不要闭眼睛。同时真正的道,不必人家来相信或是恭维。如果说这个“道”要人家相信了或者恭维了,我们才高兴;人家不相信了不恭维了,就难受,这样的“道”有什么价值?根据过去我的经验,电影院、戏院最吵杂的地方,汽车、火车、轮船甚至于飞机上,对生命有危险关连的时候,正是我静坐入定的好机会。这一种静坐,不拘形式,随便那么坐着或者躺着都可以。
真正的“道”,如行云流水,如霁月光风,是那么自然,那么天真。所谓天机是活泼泼的。老子就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我们一切要尽量任其自然,如果有一点勉强,都不是“禅”的境界。
讲到静坐,除了像入伍训练,要严格的养成固定形态以外,平常随时随地,都可以做静坐的工夫。同时要认识清楚,入“定”的不是身体,而是“心”。过去大陆上寺庙都有五百罗汉的塑像,有的在掏耳朵,有的在捏脚,他们无论在任何形式之下,都可以得定,由此可如真正的“定”,是不拘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