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官传说(二)

 到得还来别无事 2024-01-31 发布于江苏

——清官的化身


在中国,

做清官做成了文化符号的,

非包拯莫属。

古往今来,

不分男女老幼,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包拯就是一个清官。

放眼全国,

甚至找不到第二个官员,

能像包拯那样跨越古今,

在历朝历代的艺术舞台上,

被不断演绎!


公元1040年,

42岁的包拯来到端州担任知州。

端州就是现在的广东省肇庆市,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

就产自这里。

据《宋史·包拯传》记载,

当时端砚是献给皇帝的贡品。

初到端州,

包拯就在州衙的清心堂墙壁

题下一首诗,

作为座右铭。

《书端州郡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也是包拯流传下来的,

唯一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

居心清正是为政清廉的根本,

正道直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好木终成栋梁,

好钢宁折不弯。

历史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教训,

为官者千万不要做出

让后人感到羞耻的事情。

包拯在端州为官三年,

离任时不带走一方端砚,

成为朝野上下的美谈。


公元1057年,

包拯担任开封府尹。

刚一上任,

他就下令打开官署正门,

使告状的百姓可以直接向他递交状子。

他出任开封府尹4年之后逝世,

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上门吊唁,

并停朝一天以示哀悼。

从此以后,

作为能臣廉吏的包拯死了,

但包青天的传奇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南宋时期,

包拯的故事就被民间艺人搬上艺术舞台。

包公铁面无私的故事,

被人们广为传颂,

最终成为民间崇拜的精神偶像。


一千多年来,

开封包公祠一次次毁于黄河水患,

又一次次被重新修建起来,

无数人在这里瞻仰包拯的风采。

在他们心中,

包拯就是执法如山清正廉明的象征,

人们对清官的尊崇和期盼,

已经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京剧《铡美案》久唱不衰,

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人们心中的清官情结,

将善良平民告倒作恶权贵的畅快感

演绎得淋漓尽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