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析“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观复、自省可以为政

 兰若青青 2024-02-07 发布于陕西

卦二十四 复卦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图片

七日来复”的解析自古以来相当的多,且解析分歧较大,但是大致上都不会脱离卦气的理论。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提供了不一样的解析思路,可以参考;其文中认为“丧而复得,皆以七日为期。盖日之数十,五日而得其半,不及半则称三日,过半则称七日。欲明失而复得多不至十日,则云七日得。此卦之'七日来复',亦犹是也。”

图片

我认为历代以来的解析皆不符合卦辞之本义。我认为“周易即周礼”,礼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用,上经言“治国、平天下”, 下经言“修身、齐家”。

故“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是言“治国、平天下”,综而考之,我认为卦辞的内涵在儒家为“自省”,在道家为“观复”;“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的内涵在《老子》、《鬼谷子》中有详尽之解。

图片

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乃,全乃,天乃,道乃歿身不殆。”

观复知常 知常则能容、公、王、道、久、歿身不殆,故卦辞言利有攸往

:统治国家、治国。

歿身不殆:终身不会遇到危险。

鬼谷子·反应》“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故卦辞言反复其道,利有攸往

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故卦辞言反复其道

何为七日来复七日

在《易经》出现的数字有“”,合计二十三处,如三人、三驱、三日等;

有“”,合计三处,均以“七日”的句式出现;

有“”,合计一处,以“八月”的句式出现;

有“”,合计五处;以“十年、十朋”的句式出现。

我认为《易经》中出现的“三、七、八、十”,除“八月”为实指外,“三、七、十”皆为虚数、虚指。“”言“”;“”言“久、长久”;“”言“期、周期”。“”在中国先秦文化中是一个神秘的数字,具体在解析复卦时再详述。

”在甲骨文中作“十”, 在一横中间加一竖划,表示将某物从中切断;而“”字在甲骨文中作“丨”( 一纵竖,中间加●点)。

”的本义为切断。《说文解字》“: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出也。”

丁山《数名古谊》“:古通作'’者,刌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则字。……'’(七)本象当中切断形,自借为七数专名,不得不加以为断专字。”(《说文解字》“:刌也;从刀、七声。”)

由数词“”引申出与此相关的一些义项,如“七政、七始、七体”等;按阴阳学说,是由阳转阴的分界,故人死后,每七天一祭,俗称“七”,至七七四十九日,称为“满七”。

按天干纪日,“七日”即“庚日”。庚,更也;《玉篇》“庚:犹更也。”《广韵》“庚:更也。”《说文解字注》“庚:庚者,言阴气更万物;庚之言更也,万物皆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诗经·小雅·由庚》逸篇名。《诗经·小雅·由庚序》“《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后因以“由庚”为顺德应时之典实。

综上,我认为卦辞的中“七”代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周期、阶段、转更”等。“七日”即转更、更改之时。(“日”为虚指,“日”有日子、日期、时代、时期、时间、时候、时辰等之义。)

卦辞“反复其道”是言在事物行进、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反复”、“观复”;而“七日来复”则是言“何时观复”;当事物行进、发展中出现节点、转更或告一段落之时便需“观复”,也可以是《鬼谷子》中的“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之时。“” 断也,切断之时,即节点、转更、告一段落之时。

例:周计划,则需每周一“观复”;年计划,则需每年一“观复”;五年计划,则需每五年一“观复”等等。

易传·复卦·彖》“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这里的“七日、天行”我个人倾向于王国维的“四份月相”之说,详细可见王国维 《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这一内容在解析复卦时再详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