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讨好,不焦虑:怎样自由的为自己而活

 ckeliter 2024-02-19 发布于陕西

正文共:6000 字

预计阅读时间:16 分钟


1.人生实苦,烦忧甚多

图片

Case1
小飞是个大二的学生,他喜欢上了一个女生。为了争取女神的芳心,他想尽办法追求。他接近女生的朋友,了解她的喜好,在她常出没的食堂制造偶遇,加入她所在的社团,甚至选修她选修的课程。
当然,他也知道要经营自己,让自己更加优秀。他更注重成绩,希望拿到奖学金;也努力在社团里面表现,希望能够当个干部。
但是,女神却总是对他若即若离。他陷入了苦恼:是自己哪方面还不够好?还是在哪个细节引发了女神的反感?
Case2
小玲是个年轻的职场人。她发现,直属上司似乎总是不待见她。好的机会、好的工作轮不到她,脏活累活不出彩的活做了不少。别的同事的工作,上司给予资源支持,甚至亲自上阵;她的工作,基本都抛给了她一人。
她努力做好工作,注意每个细节,希望能够得到上司的认可,满足上司的期待,改变上司对她的看法。但是,她越在意,越谨慎,在有些事上反而越生硬,越容易出错。她也陷入了苦恼:上司为什么不待见我呢?我还能怎么改进呢?

无论是小飞,还是小玲,我都建议ta读一读《被讨厌的勇气》。
 图片

2.找寻自由,就是找寻被讨厌的勇气

图片

《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的作品,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望文生义,书的主旨,说的就是人要有被他人讨厌的勇气,这样才能获得自由,活出自我,从生活的枷锁中获得解脱。
而书中所讲的,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书里说,我们常常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
为什么茫然呢?
因为想要找寻自由,但又为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本能所驱使,不希望受到周边人的讨厌。
自由与被讨厌,枷锁与认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该怎么选择呢?
就像小飞,他不想被女神讨厌,于是扭曲自己迎合(他所想象的)女神的口味。
就像小玲,如果想要做自己,也许就不要指望上司的扶持。
通常我们都是贪心的,我们既想要保留最大的自由,又希望得到周围的认可;既希望活的自在,又想要获得世俗的成功。但最终,我们只得到了充满矛盾犹疑的内心世界,和进退两难的处境。
阿德勒的答案是:
选择不惧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
怎么做到呢? 

3.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图片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倘若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不存在人际关系,那么一切烦恼都将消失。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果真如此。
人际关系中的何种行为给我们带来烦恼?一是比较,二是控制。
有的年轻人为自己的外表烦恼。明明他更善良/更真诚,但总是不如那个更美/帅气的同龄人更受异性欢迎,负面情绪随之而生。
如果没有这种比较,每个人都能活得更自在些。可惜的是,人永远都活在人际关系中。比较带来自卑感,让人感受到焦虑、不安、恐惧等情绪。不认命的,不愿惶惶终日的人,心中产生“认可欲求”,积极的寻求他人的认可,把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外部评价上,从而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被讨厌的勇气”,为别人的人生而活
“认可欲求”达到过分乃至病态的程度,会形成所谓的“讨好型人格”,不仅仅在某些事情上面努力去迎合和满足他人的期待,而且习惯性的迁就他人,委屈自己。
图片
书中说: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与此相对的,人际关系中还存在着“控制”,有些人,乃至整个社会规则,会利用你的“认可欲求”,来控制你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社会的“赏罚教育”。
你做了满足社会和他人期待的事,他们就给你奖赏;你没能满足社会和他人期待,他们就惩罚你。
赏罚是社会得以运作的机制之一,但也会造成人的异化。
在赏罚教育下,人也会失去自我,逐渐陷入“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的泥淖中。
阿德勒反对表扬,认为表扬与惩罚一样,目的是为了控制人,也是一种构建“纵向关系”的手段,因为表扬的潜在意味是你优于被表扬的对象,能力不如你的他们满足了你的期待。
他更鼓励的是衷心的“感谢”。感谢是基于“横向关系”发出的,并没有谁优于谁,谁满足了谁的期待。相反,感谢的潜在意味是意外之喜。人在听到“谢谢”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所贡献。
我们回到文章最初的两个案例中,你会发现,无论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小飞,还是职场困顿的小玲,都陷入了“认可欲求”中。小飞希望得到女神的认可,小玲希望满足领导的期许,这也是他们烦恼的根源。
被认可欲求所束缚,人际关系的主动权,就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烦恼也就不期而至了。
  

4.接纳自己:你要学会做“课题分离”

图片

建立了“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的认知后,为了解决“认可欲求”的心理困境,书中给出了一套方法论。
第一步是“接纳自己”,让自己不再执着于获得他人的认可。
工具叫做“课题分离”。
所谓“课题分离”即是,分清楚什么事情是自己的课题,什么事情是别人的课题,然后专注于自己的课题,坚定的走自己选择的道路,同时丢开别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强行为别人的课题负责,是我们人生变得复杂、充满了负担的根源。
我们来看小玲的案例。
什么是小玲自己的课题?
——做好工作,获得成长。
工作有其基本要求,达到了质量底线,可算是承担了责任。但如果一直是机械重复性质的劳动,对于个人没有成长,那么小玲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她可以在业余时间扩大知识面,提升技能,并适当的表现出来“我有承担更重要工作的能力”。
她可以开诚布公的与上司沟通,希望能有更重要的工作机会,希望能有更多资源的支持。
这是小玲自己的课题。
但是,上司是否信任她、是否愿意给她大的业务机会、人力资金等资源的支持,这是上司的课题。上司的课题,只能由ta自己解决。
小玲之所以矛盾和痛苦,就是因为她把上司的课题也看成自己的课题,她觉得得到上司的信任和资源的支持也是她自己的事。
人生中,我们得承认有些事情自己确实无能为力。
我相信,小玲把自己工作做好,并且展露出更强的能力,80%的情况下,上司不会压制她。
但也有20%的可能,因为种种无厘头的原因,上司就是不信任她,不想用她。比如上司被前女友无情的伤害过,小玲正好很像这个前女友。这种原因,你怎么努力,估计都不会有效。
但小玲还是可以选择跳槽或者转岗,离开这个上司。这是她的课题,她有选择的自由。
这就是“课题分离”。
文艺的说,我们可以用著名的“尼布尔祷文”来概括“课题分离”:
有胸怀去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有勇气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有智慧去分辨二者的区别。
粗俗的说,这世界上只有两件事:关我屁事、关你屁事。
图片
粗俗的解构,常常会让我们会心一笑,让我们试试:
小玲做好工作、提升自我,这是她对自己人生的负责,并非想要迎合和讨好上司,这是“关你屁事”,我只是要好好的做我自己。
上司要如何对待小玲,这是“关我屁事”,你的态度你自己定,但我要走也是我的自由。
书中说: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请先弄清楚“这是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书中还有一个精妙的比喻:
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
图片

 5.他者信赖:构建“横向关系”

图片

“自我接纳”后,书中方法论的第二步是“他者信赖”。
书中提到:
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也就是把他人看成伙伴,构建起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所属的位置,便可以获取“归属感”。
听起来玄之又玄,好在书中提供了一个工具:构建“横向关系”。
我们曾在一篇文章中讨论过“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这里简单的回顾下:
所谓“纵向关系”,强调尊卑、优劣,上位者控制操纵下位者,下位者服从和迎合上位者。
所谓“横向关系”,强调平等、合作,是一种“朋友”和“伙伴”的关系,对各自的课题互不干涉。
好比小飞和女神,小飞对女神有想法,又看到女神身边追求者众,不由的便产生自己低人一头的感觉,建立起了“纵向关系”。
女神一个电话,小飞屁颠屁颠的帮忙修电脑、写大作业。
请女神吃顿大餐,女神全程高冷,小飞全程讨好,不光要点好餐,避开女神的忌口,还得聊八卦、说段子,逗女神开心。
这就是所谓的“癞皮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图片
现实是,女神通常会被那个与她建立起“横向关系”的男生追走。好的爱情的基本要素是,让人感到平等和放松。
所以如果一个屌丝配不上女神,供养和呵护的手段是没有用的。
但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个其貌不扬的男生,追到了众人公认的高冷女神。
除了男生是富二代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个男生有着出众的才华和强大的内心,他坚持认为自己和女神是平等互求的,他配得上。
他用自己的才华、幽默、能力,与女神建立起“横向关系”,从而赢得了女神的芳心。
他解构了女神习惯性的“纵向关系”,也就解构了女神对待异性一贯的高冷态度。
他相信自己,也相信女神有一双慧眼。他不会因为女神四周充斥着各色追求者而方寸大乱,患得患失。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做“横向关系”。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我们建议,尽量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让大多数人际关系朝着“横向”发展。
横向关系有助于你建立“他者信赖”。
有朋友要发问了:
公司的层级制,造成了职场中“纵向关系”的现实,如何去解构乃至于建立“横向关系”呢?
书中说: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也许你表面上,对你的上司依然毕恭毕敬,演技到位,但你心中知道,你们在意识上是平等的。不要认为他能决定你的命运。
按照职场规则,无关切身利益的时候应该服从。但若严重影响了自己,那么该坚持的主张,还得坚持,只是要讲究策略和方法
当然,总有人,你无法信赖,你也无法与他们建立起“横向关系”。
没关系,你的“共同体”不需要囊括全世界的人。如若你觉得不舒服,不想与某人搞好关系,你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6.他者贡献:寻找“共同体感觉”

图片

“课题分离”是个有效的工具,它可以斩断“我的行动”和“他人的反馈”之间的联系,让你从枷锁中暂时得到释放。
但是,它在带给我们自由的同时,也会让我们更加自我。
自我走到极致,就产生了所谓”巨婴“。婴儿做事只考虑自己,并不顾及他人,所以只能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难以适应社会。巨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他人无法有效互动,也难以适应社会。
阿德勒希望我们不要“过度适应社会”而失去了自我。
但是,如果因为过度坚持自我,而与社会分离,这同样不对。
图片
因此,阿德勒提出了方法论的第三步”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就是对作为你的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有了“他者贡献”,你就能在“共同体感觉”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找到一种“归属感”。
此心安处是吾乡。
充满“认可欲求”的人,看似在迎合他人,满足他人,但实际上却是自私的。
因为他渴求他人认可的最终目的,是想要得到“奖赏”,是自利的。
就如小飞百般讨好女神,是为了女神最终能和自己在一起;小玲努力讨好上司,是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
他们关心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换句话说,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
因为充满欲求,所以很容易就为他人所掌控。
而他们迎合对方,实际上也是在试图“控制”对方的感受和想法。
“认可欲求”将人引向两个方向:
如果认可欲求无法得到满足,外界不认可你,可能陷入自卑和低价值感的牢笼;
如果认可欲求得到满足,那么你就是在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控制他人。
书中说到:
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在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向己的执着。
这是在建立“共同体感觉”中的误区。过于执着于自我,是没办法做出“他者贡献”的。
所以,书中说道: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加以实践。
当然,“他者贡献”不是要舍弃自我,为他人效劳,也并非是要强行干涉他人的课题。
实际上,判断我们对他人是否有所贡献,这是他人的课题,我们无法干涉。在进行“他者贡献”时,只要我们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了。
幸福就是贡献感。
在“他者贡献”中,我们尽量不以“行为标准”(即:我做了什么,方才有贡献)来判断,而是以“存在标准”(即:我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就有贡献)来判断。
比如,如果小飞觉得,自己能给女神带来快乐和幸福,那么他也会十分幸福。这种贡献感,不是因为小飞给女神修了电脑,送了鲜花,而是因为小飞自己作为一个独特个体存在,就能给女神带来快乐。
这听起来十分唯心,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你在做某件事的选择时,不要为“认可欲求”所扭曲
比如小飞本来就是一个热心肠爱帮助朋友的人,不光是女神,其他同学朋友的电脑坏了,他都乐于去修,在摆弄电脑中积累了丰富的软硬件知识,他也感到十分充实。那么帮女神修电脑,就是他的本心。反之,他本身不擅长也不喜欢修电脑,只是为了讨女神欢心才强迫自己去,这不是提倡的“他者贡献”。
图片
或者说,寻找“共同体感觉”,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主观的事情。
毕竟,找寻自由、摆脱烦恼,乃至于“幸福感”,本就是主观的啊。

 7.强调主观世界的阿德勒心理学

图片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构成了阿德勒心理学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三板斧”。
书中说道:
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赖”;
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
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如果你觉得有些唯心,那就对了。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强调主观世界的心理学。
书中说: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也有其局限性,并非万能。
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更加偏重客观影响。弗洛伊德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这种观念已逐步流行,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刻画一个罪犯或反面人物的原生家庭、童年阴影,解释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套路。
弗洛伊德的学说,是一种“决定论”。当年受过什么样的伤,现在酿成什么样的果,很客观,却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阿德勒则认为:
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毕竟,有人从幼年的窘迫中发愤图强,而有人则陷入了生活的泥潭。
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当然,这种改造是有限的。
就如我们在前述的例子里谈到的,在职场上即使你再优秀,上司可能依然不会认可你。你做了课题分离,把握自己能够把握的。你信赖同事,甚至包括这个对你有意见的上司。你认为自己为团队这个共同体做出了贡献。
一切的一切过后,你也许还是想走。
那就走吧,离开也是一种勇气。

◆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